立互联网潮头 育新媒体人才 | 深圳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深圳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于2008年在传播学专业中设立了网络与新媒体方向。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建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汇元楼到“洞洞楼”,一路走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不固步自封,怀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求变。
重实践,协同培育人才
“网新的分数线太高了!”顺利通过转专业测试进入网络与新媒体(以下简称网新)专业的2020级学生落落(化名)感叹道。2021年申请转入网新专业并获得面试资格的学生仅有27人,最终录取6人,竞争相比2020年更加激烈。“2015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刚获国家审批建设时,传院仍然实行大类招生,当时网新是分数线最低的专业,对报考学生而言是保底选择。”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建磊感慨道。
从无人问津到成为“香饽饽”,网新专业的显示度不断提升。据网新现任系主任曹博林介绍,深圳大学网新专业的定位是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前瞻思维,掌握新媒体内容创作、产品设计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具有过硬政治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全媒体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以此为导向,网新专业多年来设计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强调躬行实践,主张协同育人。
以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为主导,网新的专业知识图谱必须保持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网新专业不局限于固化的课程内容,而是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对标最前沿的新事物去不断调整课程,在变动中前进。创新短课的开设是网新专业的一大特色,这类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操,常常与业界的“大厂”进行互动。
目前,视听方向的短视频训练营计划已经落地。该项目与今日头条、快手和二更等业内知名平台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或视频达人进校园开展讲座,将最前沿的经验、资源带到课堂、带给学生。除了与业界密切协作,深大网新专业也积极地与国外学界保持交流合作,例如和MIT(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展专题性的讲座,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共同举办社交网络分析方法的暑期班,承办传播学最顶级的三大会议之一的NCA(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年会,以及探访国外知名高校并学习网新专业建设的相关经验等。
此外,网新专业的教学注重实战化,会通过大作业(由“新媒体用户研究”“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三门课程联合布置的小组协作作业)、毕业设计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自主性和竞争性。在网新专业,每一门课都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要过关,才可能顺利通过期末考核。
为了促进就读网新专业的学生在多元的发展渠道中尽早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深耕某一领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网新专业自2021年起还推出了五大学生特色培育计划:学术拔尖人才计划、“网新优才”培育计划、“视听达人”培育计划、“数据大师”培育计划、“技术之星”培育计划。这些计划直接对口互联网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岗、数据分析师等当下流行就业方向。
讲关怀,技术改变社会
在一年一度的网新专业毕业设计(以下称为毕设)答辩会上,台上的小组展示完毕,被台下评委问得最多的是:“这个项目的选题意义在哪?”在曹博林眼里,无论出发点是什么,网新专业的毕设项目都应以“用网络或者新技术来解决一个社会痛点”为宗旨。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这年4月,受疫情影响,网新专业毕业设计(以下简称毕设)答辩会由线下转为线上,尽管以往收获的热烈的掌声不再,但作品中对人的关怀,却未缺席。毕设项目《守护逆行英雄: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评估与新媒体干预》以抗疫前线凯旋的护士吴蔚为主人公,聚焦主人公自身心理状况以及医患关系,尝试提供解决方案并将其推广到医护工作者群体中。
在2021年展示的毕设作品中,被关怀的社会“痛点”转移到了流行病和慢性疾病上。在《甜甜圈保护计划——宫颈疾病科普新媒体传播方案》里,4名网新学子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平台,打造IP形象“圈圈”,把宫颈知识嵌入条漫、H5中,在和用户有趣的互动中提高了用户对防治宫颈癌及HPV疾病的认识。
对网新专业了解甚少的人可能会对这个专业产生一些误解,认为学的只是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曹博林认为,网新专业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发展,还涉及技术对于社会和人的影响。相较于一些纯理工类学科,网新专业不在单纯的数据和技术运作方面下太多功夫,而是更多地把落脚点置于技术与人的关系之中。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这些带有冷峻且不近人情气质的科技领域名词,网新人总能用温柔的手法,为其注入人文关怀。
“本项目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沿用‘技术+人文’路线来试图对游戏本身进行一场全面、深刻的审视。”这是《万物皆虚,万事皆允——从“头号玩家”的视角,漫谈电子游戏》毕设项目创作的初衷。该小组灵活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所传授的视听技巧,利用答辩现场的舞台特性,结合现场表演、声音以及灯光,最后用一个视频将答辩现场这一真实世界与大屏幕中的虚拟世界混合在了一起,引发观众对虚拟现实和“缸中之脑”等问题的思考。
小组成员周钊为希望可以借此帮助大家正确客观地认识游戏,“我认为需要有对游戏正确的认知才能较快地建立对元宇宙,或者说虚拟世界的理解,进而帮助人们判断这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人们了解之后,用集体的力量一起引导往正确的方向才能建立起来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拒绝与逃避游戏,在周钊为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的放弃,最终大势袭来或许就只能被动躺平加入了。”
拼特色,创新铸就未来
2014年,王建磊入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他形容当时全国的新媒体“虽薄弱但富有生命力”。而网新专业的创建恰恰是契合大环境的:那几年传统媒体行业正产生剧烈变化,市场倒逼高校新闻教育同步跟进。2015年,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网新专业,深圳大学也成为全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同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老牌新闻名校,深圳大学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建设一门只在原来的新闻专业的基础上叠加一点点新技术,即“新闻加新技术”的新媒体学科,而是立足于特区,确立了一条颠覆式的面向互联网的专业建设道路。这也意味着网新专业的建设需要从零开始。教学上很难找到参考的模板,这对大多都是新闻学、传播学出身的网新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王建磊和许多青年教师迎难而上,以主动的姿态开始自学、转型,自主创新课程,设计原创教材。
如今已成为网新专业热门课程的“移动产品设计与实践”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创设的。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刚刚出现第一批产品经理,王建磊便请他们到课堂上来交流,边跟进边学习,就这样把产品课的体系逐渐搭建起来。为了备课,王建磊还常常上各大网站查找跟产品相关的案例,作为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备课之余,他通过晚上看视频课程,自学掌握了Axure软件技能。经过将近五年的吸收、消化、再输出,王建磊于2020年1月1日出版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第一本产品类教材——《移动产品设计逻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团队
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网新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得以不断细化升级,新媒体方向近两年新增课程直升全院第一。网新专业的老师中,三分之一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另有三分之一具备业界经验,融合国际化和业界经验的教师队伍是特色亦是优势。
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健康传播的曹博林目前在教授“网络心理学”和“数字健康传播”的课程,她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人们在网络空间实践中的一些有趣现象与洞察,将她的一些科研成果和对学术前沿的理解带到课程中,同时也积极与社会单位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得以走出校园,深入了解社会,不少健康传播课程上的作品得以在一些重要平台发布,发挥了社会影响力。
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上,网新也敢为天下先,创新性地提出了两个方向的设计:网络传播方向及视听传播方向。前者以用户研究、产品设计等板块为引领,将内容、市场、技术三者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新媒体传播能力。后者则倾向于整合传统广电行业和新媒体视听产业资源,以网络视听、影像创意等板块为核心,引导学生以策划创意能力为起点,以拍摄制作能力为基础,以全产业链思维为指引,探索网络视听及影视行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经年打磨,如今深圳大学网新专业已不复当年初出茅庐的稚嫩模样,而是出落成学科的“领头羊”,不断地摸索、尝试、突破,开创更多的可能性,更加符合深圳大学与深圳城市相融相生的特征。曹博林表示这离不开学院对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定位,离不开每位老师的自我更新、自我突破,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反馈和共同参与,他们共同形塑了深大网新专业,也见证了它的发展。
此次被列为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点,对深大网新专业而言意义重大。曹博林欣慰地说:“能在这么多的同道中脱颖而出,得到初步的认可,至少说明我们目前的发展道路是对的,‘on the right track’,但现在各校网新系发展势头都十分强劲,我们还得继续加倍努力。”
立足于全国互联网产业的“排头兵”深圳,成长于“特区高等教育的嫡长子”深圳大学的网新专业,肩负着“先行者”的使命,需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产业结合,培育输出高素质的前沿型新媒体人才,不断推动智能传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曹博林对网新专业的未来也寄予希望,她认为学科发展需要全体网新人耐心建设,不断地思考,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积极沟通,才能让整个专业变得更有凝聚力,走得更远。
来源 | “深圳大学报”公众号
排版 | 林文萱
往期推荐
1.新增11个!深圳大学2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金”益求精争一流 融会贯通展鹏翅 | 深圳大学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