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昕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本科招生
2024-09-12



“小施,我们先走啦,早点回去休息!”

师兄师姐们与施昕霖挥手告别

“我看完这组数据就走啦!”

施昕霖聚精会神地盯着

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得出的数据

头也不抬地应道


深夜十一点的守璞楼实验室

窗外是阵阵虫鸣

屋内是刻苦钻研的少年


正是在日日夜夜的坚持中

施昕霖探索到了自己的方向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明己所需,周密规划


“其实我是踏线进入我们专业的。”施昕霖谈到自己高考失利的过往时坦然笑道。但这段失意的经历并没有困扰他多久,反而成为激励他前行的动力。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大部分新生还处于迷茫阶段,他就已暗下决心,要通过努力学习找到自己的价值。

施昕霖认为,在大学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是关键,因此,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资源,包括在师兄师姐的分享会上积极取经、勤看公文通以了解学院及学校的各项政策、课后及时与老师同学沟通等。

刚入学时,在保研分享会上,一位保研到中山大学的师兄指出:要重视每一学期的成绩,并尽早加入实验室。施昕霖时刻铭记师兄的教诲,入学第一学期,他就取得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我知道自己有取得好成绩的能力,我可以!”这也为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施昕霖在本科阶段获得的奖状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科研项目与专业课学习并非易事,在两个领域都绽放光彩更是极具挑战。“使每一分钟效率最大化”是施昕霖在时间管理上的“秘诀”。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他将课堂效率最大化,课余仅花费少量时间完成作业。课后便将重心转入实验室,潜心科研。在临近期末考前的一个月则全心全意投入到高效的复习中去,逐一击破重点和难点。在科学的时间管理下,施昕霖取得了所有专业核心课满绩的优异成绩。

施昕霖参加“机甲大师青少年系列赛”的志愿活动

(左一为施昕霖)


在繁忙的学业和科研之余,他还热心公益,周末时前往图书馆担任图书整理志愿者,寒暑假投入到如“机甲大师青少年系列赛”等长时限志愿服务活动中。于他而言,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活动既让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也收获了满满的自我成就感。



突破自我,实践为先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对于施昕霖修读的材料专业来说,进入实验室学习研究是必经之路,但大一就进入实验室却并非易事。实验室里大多是硕士生和博士后,少有“搭得上话”的同龄人。且进行实验室的研究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切从“零”开始的施昕霖面对这些巨大的压力,不免产生放弃的念头。

但施昕霖心中那股追求突破的勇气不断提醒着他,“我不能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一定要做出改变,虽然刚开始会很困难,但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做出改变的自己”。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施昕霖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为自己“充电”,同时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请教。

他克服了生涩与迷茫,最终成功留在了实验室。在随后的摸索实践中,施昕霖发现了科研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他对科研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从最初的靠老师安排、由师兄师姐引导,到后来的独立研究,施昕霖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领域突破。

施昕霖在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在于研发出一种具有超强抗干扰性能的羧基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并成功用于检测肌氨酸这一新型前列腺癌标志物。要检测到这种标志物十分困难,因为其在血液中的浓度非常低,难以检测,并且还会受到血液中电活性干扰物质的严重干扰。

面对这样的难题,施昕霖和团队最初采用了一种提高催化剂活性来检测低浓度物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了一篇SCI论文(第一作者),但是干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设计一种选择性透过膜,仅让我们所需的分子通过,是我们的主要设想。”施昕霖解释道。但该项研究困难重重,实验室中可以借鉴经验不多。经过团队长时间的交流探讨、大量的文献查阅,他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终于在一天的深夜成功制备出一种综合性能十分优异的选择性透过膜。

通过羟基化石墨烯抗干扰膜与尿酸酶膜的联用

很好地解决了干扰问题


“成功的那一瞬间我真的很开心。”施昕霖回忆道。这一研究成果让他顺利申请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及发明专利,也撰写了第二篇英文论文(第一作者),成为他科研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谦逊向上,团结友善


所有认识施昕霖的人都会用“踏实谦逊”来评价他;他也坦言,“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智力上不算出类拔萃”。在施昕霖看来,自己的优胜之处在于较为清晰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并且敢于突破极限,挑战自我。

他将鲁迅先生《热风》文集中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作为人生信条,警醒自己不能因为既有成就而自我满足,要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直有向上的欲望。因为不满自己刚入校时的成绩,所以他锐意进取,发奋学习,多次取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因为想要突破自我,所以他接受了实验室的挑战,在一个个的科研项目中找到了自已以后的道路。“我走得很慢,但是每一步都算数。”施昕霖目光坚定地说道。

独木不成林,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少不了良师益友的陪伴。在实验室里,施昕霖结识了一位大他一届的师兄,他们一起探讨方案、一起攻克难题、一起学习进步。目前,这位师兄已经保研到了南方科技大学,而施昕霖也即将进入梦想的学府——北京大学。

施昕霖目前已推免至北京大学


一路走来,施昕霖想对太多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他的导师杨海朋教授、副院长柳文军老师、班主任曹老师给予他许多专业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并肩而行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也陪伴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我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施昕霖郑重地说。

在理工科的实验室中,“传承”是一大特色。后来者往往会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施昕霖也不例外,针对肌氨酸传感器抗干扰性能的研究就是在前辈们的成果基础上完成的。

“我也会把这一项突破性成果留在实验室,作为师弟师妹们进步的奠基石,就像师兄师姐对我的馈赠一样。”施昕霖说道。在这种一脉相承的氛围熏陶下,一方小小的实验室将作为滋养人才的沃土,让奉献科研与团队的品格在一代代研究者的身上延续下去。




人物简介




施昕霖,高中毕业于江门市第一中学,材料学院2019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英材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2021-2022学年绩点4.36(其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绩点4.49),专业排名第一。获得国内多所重点名校的优秀营员称号,目前已推免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1-2022学年获国家奖学金、双创之星(个人)一等奖、双创之星(团体)三等奖(排名1)、公益之星三等奖。科研竞赛方面,荣获第十一届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分赛区决赛二等奖(排名1)、第十一届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总决赛三等奖(排名1)、2021年“荔园挑战”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赛道特等奖(排名1)。社会实践方面,他热心公益,学年义工时超260小时,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00小时。




寄语时刻





很幸运能够进入深大,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汲取了知识、收获了快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深大强大的师资力量、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各类资源为我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我在校园里的痕迹或许会被时间冲淡,但是深大给我的印象会一直鲜活。巍巍吾校,锦绣繁华,未来可期。祝您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永远朝气蓬勃,永远欣欣向荣!



来源 | “深圳大学报"公众号

排版 | 陈悦心

初审 | 郑敏虹

复审 | 朱玲燕

终审 | 李智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本科招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