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来了!这门关乎未来的课,你上过没?
点击上方“光明社教育家”,关注我们!
新一轮高考改革如火如荼。近日,广东省等8个省份确认将在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随着招考综合改革工作在越来越多的省份深入,与此密切相关的生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被推至教改前台。
然而生涯教育在国内的开展显得缓慢、滞后。数据显示,七成高考生对志愿填报没有想法,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好就业”作为选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来看两组真实场景:
场景一:当同学还在为高考复习鏖战时,高三(5)班的李飞已经被美国纽约大学影视学院录取。高中时,喜欢戏剧的她选修了影视制作与表演课程,还组建了社团。去年,她用自己导演的作品参加了美国的视频大赛,摘获一等奖。心仪的学校抛来了橄榄枝。
场景二:“你打算报考哪个学校?”“不知道。”“你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这是某省级重点中学举办的招生咨询会上,指导专家与该校高考成绩第三名学生的对话。旁边的家长说,孩子还没想好要报哪个学校,也不太清楚今后学什么。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孩子,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与状态?
新高考制度最突出的就是选择性,几十种学科组合和各大高校的招录细则摆在眼前,怎么选?一切变得急迫起来。
当高考提供多选项时,学生们有选择能力吗?我们聚焦生涯教育建设路上各种“疑难杂症”,通过同行者的建言献策,希望找到解决的路径。
Q1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涯教育?
朱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最遭诟病的,就是学生被孤立地“囚禁”在教室里,跟冰冷无趣的知识打交道。如果能通过体验式的生涯教育,让学生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当下生活、未来发展形成强有力的连接,将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建构人生意义大有裨益。
学校在引领本土化生涯教育时,首先要树立对劳动与敬业精神的尊重,对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尊重。一些家长更愿意让学生体验金领、白领的岗位,实际上生涯教育不应该有职业歧视,各行各业都蕴含着高科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任何岗位都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比如孩子上了北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又臭又脏,如果从小怕脏怕累,孩子能学好专业吗?这就需要学校率先形成导向,特别防止功利性、歧视性的生涯体验。
Q2
生涯教育如何配合新高考备考?
查佐明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
中学生涯教育在对学生选考科目规划引导时,要注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力是最可靠的后盾,学生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客观上,要顾及高考政策和长远发展。引导学生根据高考录取规则进行选科和进行学习规划,了解大学的不同需求。考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在选科时还要考虑大学后的职业发展,择业时所需。
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对那些确实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做好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准备。第一,材料的准备。按照报考学校的要求,不仅要“面面俱到”,更要重点突出,用看得见的材料证明学生是有与报考专业相对应的特长和潜质的。第二,考试的准备。笔试往往比高考难度高,而且考题灵活,强调知识运用能力。面试中大学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第三,诚实守信,不能作假。
Q3
学生该为生涯教育负责吗?
解启健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第二次关键期,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该阶段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现状却是学生和家长认为生涯教育还很遥远,一切围绕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职业选择联系起来,认识自我与社会真实的联系,已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要主动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理性帮助孩子做好生涯发展的准备;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在亲子沟通中充分倾听孩子的声音,发现并尊重其兴趣,为生涯决策奠定基础。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提高自身的生涯决策能力,要在意识、信息、行为方面进行调整。学生要树立自己才是生涯教育直接受众的意识,不断了解自我,明确兴趣点,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中增长对专业和行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最后的决策行为要广泛听取父母、老师、专家的建议,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学会处理选择的矛盾与冲突。
Q4
师资匮乏困局怎样破解?
杨玉春 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指导教师需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并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与职业生涯导师资格认证制度,针对普通高中的职业生涯导师专业培训与教育仍然稀缺。
为了使职业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得到更好的开展,需要规范职业生涯导师培训制度,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育,明确职业生涯导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同时,还要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导师的在职培训制度、年检制度和从业标准,不断提高生涯导师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必须加强高等教育阶段对专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养,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专业的设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此外,职业生涯教育还需要学校内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Q5
生涯教育如何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贾海燕 北京建筑大学职业生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职业生涯课程、主题活动、个体咨询、岗位实践……一定是与专业教育共同作用,才有可能促动一个学生生涯发展地图的绘制与修订。
以高校为例,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结合可以体现在三个“融通”:一是与专业概论课程的融通,二是与专业参观访问的融通,三是与专业实习实践的融通。目前高校普遍给新生开设专业概论,希望通过对实际应用、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内容的介绍,促动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未来发展之间的链接关系。其中,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是不可忽略的问题。这样的澄清越及时,专业愿景树立越早越清晰,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和调动的可能性越大。职业生涯课程的老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做职业人物访谈、参观招聘会访谈企业,甚至直接去企业采访,为中高年级有实践需求的学生设计“实习岗位双选会”,并配套设计面试、简历、岗位认知系列工作坊。专业教师也可以尝试邀请生涯课教师,一起探讨专业概论课中相关部分如何开展。
Q6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地区怎样开展?
王建鹏 南开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教研室主任
最亟待解决的是励志问题,让这些地区的学生看到未来的可能性,进而提升学习动力。当一个人不知道职业的多样性时去选择是恐惧的,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也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于是选择退学。
对因资源短缺而无法充分进行实际探索的中学生而言,替代经验的积累是获得职业体验的有效方式。我们做了一个公益项目“途梦”,设计了包括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在内的生涯课程,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分享职业经验,借助互联网直播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丰富的职业。设计课程时侧重考虑:首先,课程可以远程进行;其次,配套了课件,讲稿和教具教材,希望老师能够直接拿着去上课。针对高考选专业,让大学生介绍自己专业是做什么的、学哪些课、平时生活学习状况、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等,特别要讲每天生活的节奏、重点内容,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方面很重要,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不适应,很多与此有关。这一过程中需注意两点,第一要把信息准确的职业库建立起来,第二要把背后的职业精神分享出来,并且在挑选职业时一定要谨慎辨别。
Q7
发生生涯“错选”怎么办?
朱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们总是想要一个明确无误的选择,这种思路其实是错误的。生活本身充满了不确定,重要的是抱着开放的态度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让高中生做出明确的生涯规划,既不现实,难度又很大,而且没有必要。大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大类招生,更多的是让学生进来了解、思考后,再去尝试和探索未来的职业。一些高中家长、学生以及生涯教育咨询师,把眼前的事情过度放大了,人生其实有很多路口。
要特别警惕过度依赖测评工具对学生给贴标签,通过十几分钟填写一个量表就得出专业与职业的定论,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在高中的生涯教育,学生可以努力找方向,找到了更好,但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没必要那么紧张和焦虑。任何时候教育都不晚,失败也是人的养料。要转变僵化的、教条的生涯态度,拥抱不确定性,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开朗。
— END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19年1月刊,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作者: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