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给孩子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不懂得死亡,何来珍惜生命

点击上方“光明社教育家”,关注我们!


今日,清明。


就在几天前,我们收到了一份沉重的名单: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包括杨达瓦、邹平、捌斤在内的30名扑火英雄牺牲……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很抱歉,我们竟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了你们。


在沉痛悼念已故英雄的同时,“死亡”这个话题又被再次提及。


曾几何时,“死亡”成了人人都避讳回答的话题


提及生死大事,谁都难以轻松。但我们越是回避,孩子就越是好奇。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说,一直少了“死亡教育”这一课


“死亡”成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禁忌


翻看历年资讯,这些被平常人2秒划过新闻,却是很多家庭痛苦的一生:


图片来源:头条新闻


9岁、10岁、13岁、17岁……


这些还没好好看过世界的孩子,却在最无忧的年纪选择了自杀。可能他们在选择自杀时,根本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


在他们看来,死亡可能只是逃避打碎玻璃的手段、是抵抗家长管教的方法、是逃避生活的退路,是解脱。


但,唯独没有害怕!


他们对死亡无畏,对死亡没有起码的敬畏,所以轻视生命。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想来,每当孩子问到死亡时,我们都是怎么回答的呢?是不是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的呢?


有的带有童话色彩:死就是去了天堂。

有的是回避态度:以后你自己会懂得。

有的是拒绝回答:别老说死啊死啊的,多不吉利。

只有少数家长,可以正面、科学的与孩子谈论死亡。


可我们对“死亡”越是回避,孩子就越是好奇。


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当孩子问到:“妈妈,你什么时候死”时,我们又该如何回答?


探讨“死亡”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


前阵子,#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这一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广大网友对于人大代表提议的全民开展“死亡教育”表示高度认同,可以说,90%的家长都欠孩子一场“死亡教育课”。


图片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跟孩子玩一个游戏,就是用双手将自己的脸蒙住,然后再拿开,这个游戏的英文名叫“Peekaboo(躲猫猫)”。据说这个游戏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古老的英文单词“dead”或“alive”。


可见,谈还是不谈,死亡就在那里,它从来都不是跟孩子不相关的事件。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能会经历很多丧失,比如最爱的宠物去世了、最喜欢的玩具毁坏了、阳台上最好看的花枯萎了等等,这些应激事件的出现会激发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


图片来源:影片《寻梦环游记》


孩子可能会用稚嫩的声音问“妈妈,狗狗到哪去了?”


当孩子开始面对死亡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是我们进行生命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


那我们应以什么方式去和孩子谈论死亡?

是直面死亡的真相?

还是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期许?


其实,最合适的办法就是听孩子的!


孩子的个性、年龄差异决定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一些性格比较软弱的孩子,如果我们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那可能会对他造成一定的童年阴影。


那对于一些性格相对坚强的孩子来说,实话实说直截了当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跟孩子讲述“死”这件事,那么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就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类事件。


图片来源:影片《寻梦环游记》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既然我们决定要和孩子谈谈“死亡”,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呢?


通过与自然现象的类比来谈


“那些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也是啊。

宝贝,你看小草,它从发芽、生长到枯萎有一个过程,爷爷以前也是一个小婴儿,然后慢慢地长成妈妈这样的大人,再然后就慢慢变老了,最后像小草一样,在死去以后和泥土合为了一体。”


之前小编还在网上看过一个很温馨的解释,妈妈把人生比作了滑滑梯的过程,“你不是爱玩滑滑梯吗?玩滑梯的时候是要排队的。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那外公去哪儿了呢?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




利用生命教育绘本


绘本也许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形式。


在孩子需要时,父母不妨坐下来,陪孩子一起,慢慢品味那些有关死亡与生命的故事,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比如《寿命图鉴》它是一本适合4至10岁年龄段孩子读的图画书。


书中对于不同的生命体/物体,寿命长短进行了展示,比如豆芽:一天,小白鼠:一年多一点,飞机:20至25年,人:70年至80年以上,屋久杉:1000年以上,太阳:一百亿年……


不同时间尺度的生命都平等的在这个宇宙中存在着。这本书画风可爱、文字有趣,把生死这样的大问题轻轻地解开了。



除了孩子外,我们成人也应正视死亡这个话题,我们也应该通过书籍来丰富自己,其中《最好的告别》这本哲学类书籍就是不错的选择。


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这本书,来自一位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梳理了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本书,正适合我们的年纪。



利用与死亡相关的事件


利用与死亡相关的事件,让死亡充满仪式感。比如当孩子因心爱的小动物去世而十分难过时,我们就可以为孩子安排简单的仪式,让孩子跟自己的宠物告别,亲自处理宠物曾使用过的东西。


让孩子在这样的仪式感中,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离开这个现实,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死亡


这样一步步的,让孩子了解生命,并更加认真努力的活着。因为,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珍视生!



—  END  —


文章转载自:首都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结果都是悲剧

要让孩子相信,他有变得更好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需要结构调整!

学校应该为教师做哪些事

告诉孩子:几年的放纵,换来的是一生艰辛!

别把负能量传给孩子,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