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乐斌:当下企业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Author 绿研院



 作   者: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 来   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2023中国绿公司论坛暨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年会于4月22日-4月24日在海南陵水举行,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中科院创投董事长吴乐斌在23日下午的全会论坛发表了主题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展望》的演讲,以下为发言实录:

01

企业科技创新现状观察

当下的市场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其中尤以科技创新力最为重要。那么,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究竟如何?

首先我们要看看宏观环境,绿研院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情况,以R&D投入强度为衡量依据,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始终落后于美国。但我们也很惊喜地看到,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R&D投入强度在不断缩小同美国的差距。2022年,中国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R&D投入强度这个指标来看,在宏观层面国家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去弥补过去多年落下的差距,相信追赶上美国指日可待。

宏观层面的科研投入反映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再进一步细分,我国从事科技创新的主体部门分别是: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他们的分工各有不同。从工作性质来看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四个阶段。三类机构在分工上各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形成科研院所和高校以论文为主,应用型研究院所以论文和专利为主,企业则以专利和技术应用为主的科技创新分工模式。

单独从中科院的情况来看,从2017年开始中科院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到了2022年达到了892.5亿元。另一方面,中科院作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在论文和专利的产出数量来看也不断提升。

近几年,不断有政府文件将企业定义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一点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2021年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的76.9%。其中,国内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高于国内企业总体的平均强度。


绿研院选取了当下5个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新能源领域、先进制造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和创新药领域来观察产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情况。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创新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最高,2021年全行业平均超过了10%,这其中既有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也跟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出海有关。

以上是从宏观和中观的维度,梳理了国内科技创新的现状。2018年,“卡脖子”这个词出圈了,不少人才开始了解,国内其实有那么多的技术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制约。这张图上列举了35项国内主要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其中24项已经得到了初步和基本解决,还有11项仍未解决,我们也期待相关产业的企业不断努力,早日攻破卡脖子难题。


来到海南之前,绿研院的团队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和调研了63家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社群企业,获得了不少企业实际的科技研发情况。从数据上来看,CEC社群理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远高于国内企业整体的投入强度,也高于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投入强度。

这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当下的国内头部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同时,绿研院也在调研和走访中发现,很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缺人才、缺钱和缺项目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时,有28%的参与调研企业希望同外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达成技术咨询合作,26%的企业希望同科研院所和高校达成共同开发和技术交易合作。

不少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渴望又迫切,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

02

企业科技创新的趋势分析


从以上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数据结果,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几条结论:

第一,宏观层面,中国R&D投入不断增强,同美国差距不断缩小,显示出积极乐观的现状。

第二,国内企业已经扮演了科技创新主体的角色,企业投入占比在各部门中占比最高。

第三,虽然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当前国内企业R&D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依然不高,距离5%的高新科技企业标准仍有距离。

第四,在同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方面,企业普遍十分迫切,包括技术咨询、共同开发和技术交易等等都是双方潜在的契合点,相信在推动“产学研”联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

03

企业科技创新的未来展望


在来海南之前,我在北京参与了一场重要的小范围研讨会,会上原科技部和政协的领导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

按照企业在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企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企业,主要是负责整装跟成品的企业,比如整车、整机企业,它们被称之为树冠企业,也就是最后呈现成果的企业。


第二类企业,它们为整装企业提供零部件或元器件,它们被称之为树枝企业。


第三类企业,它们提供重要的设备和材料,它们被称之为树干企业。


第四类企业,它们是向三类企业提供“设备的设备,材料的材料”的企业,最核心、最源头、最关键的产品,这类企业被称为树根企业。


这四类企业往下是土壤,土壤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当时,中科院组织到华为去集体学习,我记得当时任正非先生说,“中科院的科研工作对华为很重要。因为中科院投入了,所以华为不再需要重复投入。”


同时,四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推,依次分别是:明资本、暗资本和黑洞资本。


目前,一、二类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明资本,主要是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助推,之前债权资本占主导,企业跟资本间的关系很紧张。


二、三类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暗资本,也就是长期资本,这个对应长期的产业投入和应用研究,以有政府背景的股权资本为主。


还有黑洞资本,主要指的是政府投入,这些资本重点关注的是基础研究领域。


04

企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企业搞好科技创新,一是要内生式,加强独立自主,二、三、四类的企业要加大R&D投入,争取投入强度大于5%。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值得国内企业学习,贝尔实验室曾诞生了十几个诺贝尔奖,它带给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一个企业实验室对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太重要了。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够成长出自己的贝尔实验室。


这次来到海南,省长在前面的致辞中提到海南未来将是两类企业的总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总部以及世界企业进入中国的总部。我认为在这两个总部之下,还会诞生两个中心,一个是研发中心,另一个是消费中心。在陵水建设企业的研发中心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人才流动自由,这点对于一流实验室太重要了。


CEC理事企业和部分绿盟企业可以一起共建企业联合实验室,实现人才、信息、资源、技术等多方面的共享。科技创新需要生态,需要协同效应来产生收益。我们期待有一天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能够长出类似贝尔实验室的企业研发基地。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重视外延式的创新,我这里提出过“双轮驱动”,一方面做战略的产业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基金投资来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式并购,实现强链、补链。


当下,政府提出建立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政策为企业创新带来不少利好消息。现在资本和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企业通过内生和外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叠加,实现高质量的企业科技创新。


最后,我建议行业头部企业能够利用我们在海南相聚的机会,立足海南,面向未来,走向世界。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力,让中国企业在世界赢得更多影响力。


(备注:以上提到的企业和资本分类,来自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原创)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