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发劣势”的原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Author 朱海就



作   者:朱海就

来   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 “后发优势”的概念,指后发国家通过引进、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制度,可以节省相关的成本,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杨小凯则是强调“后发劣势”,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后发国家只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而没有“制度”上的革新,那么后发国家虽然在短期内会取得较快的发展,但是长期的而言可能会失败。
本文在杨小凯教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将把“后发劣势”视为一个认知的错误,即错误地以为经济、制度和技术等是可以直接追求的,是可以通过“策略”来实现的,而没有把它们视为一个以“自发秩序”为特征的社会的产物。
后发国家普遍存在“认知”上的错误,他们试图直接去追求经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发展,而没有意识到,经济、制度和技术都是以“自发秩序”为特征的社会的产物,因此,若想要取得经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发展,就要让“社会”不断地靠近“自发秩序”。以自发秩序为特征的“社会”,是经济、制度和技术等进步的“母体”,经济、制度和技术等的进步,是“社会”不断靠近自发秩序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济、制度和技术等进步本身不是文明,而是文明的产物。因此,若想在经济、制度和技术等方面取得进步,那就应该遵循文明的“原理”(自发秩序原理),让社会不断朝着自发秩序方向演进。但是,一些后发国家往往拒绝这一文明的原理,也即抛开这个“母体”,直接去追求经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进步,这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在有的国家,“后发优势”之所以会变成“后发劣势”,正是因为他们拒绝了文明的原理,或试图用“策略”来代替“原理”,导致社会没有朝着自发秩序的方向演进。他们试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制度和技术的进步,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学习已经被揭示出来的文明的逻辑,而不只是学习制度和技术等,使一个社会不断地朝着自发秩序的方向演进,是“后发优势”的真正来源,也才有可能避免“后发劣势”。
经济学,尤其是以米塞斯与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繁荣的原理,这一原理,也是文明的原理,它会使在文明上后发的国家少走弯路,对后发国家来说,只需要遵循这一“原理”的指引,而不需要再摸索,再去尝试那些不可能成功的道路,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些国家走向文明的进程,因此,假如他们认真学习这一原理,而不只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制度等等,他们将获得真正的“后发优势”。
相比之下,之前那些走上文明之路的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它们并不具有后发国家所具备的这个“优势”,因为当时经济学家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文明的逻辑,如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就属于“摸索者”。
但我们也看到后来的工业化国家,虽然他们看到了前人的失败教训,但还是不断重复前人的错误,比如虽然有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在二战前推行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失败教训,但在二战前后,还是有不少国家走上了国家主义道路,进行了计划经济的试验,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些国家坚持这种道路。
这说明,前人的“教训”,还不足以使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关键还是需要有“认知”上的进步。如果不能接受文明的原理,从而真正理解前人失败的原因,那么还是会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在不接受原理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文明的路径只有一条,这是由“文明”是一个“理论”问题,并且这种理论也是唯一的所决定的。假如文明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那么文明的路径就有无数条。尝试在这个路径之外,以其他方式追求繁荣,那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个民族的不幸,就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路径,已经错了,还要再错,试图人定胜天。如果一个民族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接受经济学所揭示的原理,那么,他们在走向文明的路途中,也许可以少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