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辛对话乔阳 连载一:真正的学习,是与更大的环境交互

大小多少 大小多少誌 2022-05-14


本文为9月6日李辛对话乔阳讲座节选- 连载第一篇
地点 大理喜洲
天气 小雨

两位老师像现代版的村落族长。
在有上百年历史的白族四合院里,
与众人们谈天地,谈现象,谈自己。
也聊冰淇淋,烤肉,可乐和锻炼身体。
而后,与大家对谈,解疑答惑。
有人欣喜,获大裨益。
有人疑惑,为何中医师不谈中医的博大精深,转而讲运动,饮食,环境与人的影响。
应大家的要求,公众号将连载此次谈话的内容节选,以作分享。


人的能量从哪里来

乔阳:刚刚下雨了,觉得下雨真好,天地交气。
  在白马雪山的主峰下,有条河流叫珠巴洛河。我很喜欢在那个地方走一走,会感觉到人和水和山之间是有一个能量的交换。水那么活泼泼的从山峰冰川流下去,然后一路蜿蜒到金沙江里,很通畅的,流动感很强。
  刚才说到天地交气。前两天我在塔城的时候,见到一个草药医生67岁,他没有读过书,跟他的父亲学了一些草药,他就跟我在讲一个事情。
  他说你知道吗?风从哪里来?风从土地里来,雨从哪里来,雨也是从土地里来的。风和雨从土地中升起来,因为寒热的变化,水分的蒸发,到空中变成云、变成气流,然后再降下来。天地之气要这样交流,然后这个地球才活了起来。这也是流动的力量,人其实也是这样的。
  土气对人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植物,它主要的吸收营养的器官是它的根,在黑暗里面把根扎下去、深深地扎下去,吸收各种营养。它的根在土地里吸收了足够的土气,上面就长的很好。
  人现在几乎没有土气了。我们都穿鞋,还穿着袜子。我们遇到有泥的地方,要在石头上踮着脚跳过去,然后我们把地球上所有人在的地方都盖起来了,用水泥、用瓷砖。人和土地失去了交流,失去了这种流动的力量。
  所以我想问问李辛老师,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包括我们的食物,从大的方向、从中医这个角度来讲,你有一些什么样的分享?


人与环境的互相感应
李辛:刚才听乔阳讲的,突然就回忆起我三十几岁的时候,在北京的一个叫平心堂的中医诊所工作。认识了一个美国的中医师,他叫詹姆斯。我们第一次见面挺有意思的,从散步开始。从自然博物馆,一直走到北京的太庙。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建筑的重要性。
  他说中国的四合院,瓦是有一个回旋的感觉。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我说不知道,他说这个是天上的气下来的时候,它不是直接掉下来的,他有一个承接,然后再回到院子里
  他告诉我,有一位同学,是非常有名的建筑师。学完中医之后,就改变了他的建筑方式。他说,像现在流行的的几个城市地标大厦,你看是什么样子的?很多像个火箭一样,尖尖的。这种其实就是什么?这就是阳气上亢,因为它的格局就是把气引上去了,人待在里面就容易气血上头。
  人与环境是互相的感应。
 


真正的学习,是与更大的环境交互
  我们今天题目是叫健康、教育和生活。这个题目其实很大,我们不是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美好的标准答案。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些感受,而且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有两种学习的方式。第一种学习就是找到标准答案,然后把它背下来。
  第二种是,一个人他自己去观察、去思考。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思考消化的过程。
  实际上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面临真正重大问题的时候,比如说谈恋爱的问题、结婚的问题,这些人生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要带着这个问题生活的。对不对?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会主动的想他,会思考他,或者说他会自己跳出来。
  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
  这件重要的事情,会跟此刻、眼前的事物,我内心的感受,潜意识,身体的感觉,它好像不定期会重新交互一下。有时突然能产生一些新的灵感。或者即使没有灵感,没有答案,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好像离它好像就更近了一点了。
  这个过程,这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真实的感受,是需要去留意的。一点一点去感受,去思考的过程。哪怕最后是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里面重要的是一个人发展了自己内在的能力。
  这个过程其实就像刚才乔阳老师说的,就是树的根,自自然然在长。它没有说我要长成一个人形,或者长成一个特殊的形状。
  一棵树的根,其实不知道要去哪里,或者它知道要去哪里,但是它并不知道一下子怎么到哪里,它就是慢慢过去的,这个过程当中,跟它上面的叶子,跟周围的东西,包括这棵树和那棵树,那棵树和其它的树,它们之间是都有联系的,其实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也能如此,那么他的营养会成分会丰富一些,得到的不光是他自己的力量,不光是家庭的推动力或者社会的暗示,或者驯化力,还有其他的力量。当这些力量都存在的时候,这就有点像政治上的均衡原则。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存和发展自己
乔阳:讲到各种力量与信息,最近我在思考,大数据时代对于我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是74年的,在我们少年时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你怎么样是一个好的学生,你应该学什么样的专业,女孩子你可能学财务、管理这种会更好,将来结婚生孩子,有很多的概念和标签跟随着你的成长。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信息没有那么丰富,标准也很单一,我们会有一个当时觉得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就按这个去走。
  但是后来从90年代开始,整个信息越来越丰富,我们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觉得终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了,我终于可以做我自己了,但是又会发现其实做自己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信息太多了,然后我们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中左顾右盼、四处张望,不知道哪一个信息才是真正对的,或者说与我而言是对的一个信息。
  所以刚才李老师在说,其实我们可能要更开放一些。但是在更开放的过程当中,我想反过来说一点,就是有一些东西是确实存在、真实不虚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很活泼的生活着,应该跟自然有更多的交流,应该有更多的运动。
  在我看来,今天中医也好、哲学也好、艺术、文学、音乐或者说西医或者说大数据的到来,都是人类在探索自身生命和探索外在世界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途径。在这个东西当中,在所有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让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稳稳的站在那,让这个生命真是不虚的站在那,保存自己并且发展自己。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在去反思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
  作者说,无产阶级其实不是我们概念中去理解的,没有资产的这样的无产阶级,而是第一代的无产阶级是被技术革命夺去了生产能力的人。就是你原来的手工、你原来的技术、原来的经验被夺取之后,你成了无产阶级。那未来无产阶级会是什么样?是大数据时代可能将要夺取你的情感、你的生活、你的经验,以及你作为人存在的活生生的特质。
  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其中,不知不觉的被影响。如果是真的未来有这种脑机接口,人机接口,或者说超基因人类。再一步发展的话,大问题就是人类未来要何去何从,以及说在今天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应对?
  分享一个我自己遇到的事情。上个月我回四川乐山。正好遇上洪水。小区停电、停水、停气4天,水到腰这里,很多的井盖被翻出来了。我们家有两个病人,一个我爸爸就是高血压、脑梗中风这种,他也是每周需要吃药,我妈妈癌症晚期,每周需要去拿几瓶药。
  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家人出现身体状况。面临这样的一个变化,可能不是我们小时候所感觉的只要我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工作,就一生无虞的活下去。我们再学习中医或者说我们再去回看生命的时候,这个大的方向该怎么样子去把握?以及在大的方向下、在个人的生活、学习下应该有哪一些的调整,所以我又把这个问题还给李辛老师。

-未完待续-



■  对话者简介



  

乔  阳

作家

7岁男孩的妈妈

在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断断续续生活与探索大自然二十年。著有《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乐府图书出版。 





 

李 辛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2015,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2018,立品图书。《精神健康讲记》2019,立品图书。







大小多少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王本毅


曾经在欧洲学习艺术专业。

2012年开始学医。

2016年跟随李辛老师学医至今。

 

 

  

郭畅


舞蹈硕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

从事教育与翻译工作

2017年跟随李辛老师学医至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