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科普书单推荐
2019又要过完了,今年还是看了一些很不错的自然科普书的,感慨现在的书真是越做越好了,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设计,比我们小时候都好了一大截。话不多说,列16本今年觉得不错的书供大家参考。
1、《我包罗万象》
作者: [英] 埃德·扬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原作名:I Contain Multitudes
译者:郑李
推荐语:这是一本难得的关于微生物的专题科普书,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因为与我们同生共长的还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彼此都不能分离。看了书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变得更为多样和广阔了,仅仅是你肠道里微生物都多过银河系的天体。每一个“我”都是一个“包罗万象,万象更新”的“我”,一个“我”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个小世界。在每个“我”构成的小世界里,微生物与“我”,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有时是缺一不可的亲密,有时是暗潮汹涌的博弈……了解它们也会更了解“我”和这个世界。
2、《美的进化》
作者: [美]理查德·O.普鲁姆(Richard O. Prum)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出版·鹦鹉螺
副标题: 被遗忘的达尔文配偶选择理论,如何塑造了动物世界以及我们
原作名: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译者: 任烨 / 审校:刘阳
推荐语:在这个地球上,上万种鸟都进化出了独特的审美偏好来完成择偶,由此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生物多样性之美。类似雄孔雀这种看上去毫无生存优势又显得不切实际的美到底有什么用呢?理查德·普鲁姆指出美的进化遵循的是另外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由雌雄之间的选择来决定,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这种性选择一方面来自雄性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雌性对雄性的自主选择,后者对审美进化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美的进化研究也连接了进化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相关的领域,为推动两性平等和合作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空间。
3、《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作者: [美] 艾温·威·蒂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颜元叔 / 南木 / 唐锡如
推荐语:作者是美国博物学家、作家、摄影师艾温·威·蒂尔,他还担任过纽约昆虫学会主席,这套丛书的四本书分别是《春满北国》《夏游记趣》《秋野拾零》《冬日漫游》,记录了他在北美的自然旅行,行程超过75000英里(1210000公里),其中《冬日漫游》获得了1966年普利策奖。一般描写四季的书会定位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或者很小的范围,而蒂尔的思路是以四季为线索找四季。出发前就会定好线路,要去那些地方看春天、看夏天、看秋天、看冬天。旅行时也会随时记录,留下了很多细腻美好的瞬间,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学习。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在这套书里都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作者有一颗极其细腻和温柔的心。跟着他的文字,仿佛也走了一遍他走过的路,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形状和声响,感受到天地大美,感受到文字抚慰人心的力量。
4、《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作者: [英]理查德•琼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译者: 花保祯
推荐语:作者理查德·琼斯是英国皇家昆虫学会的研究员、英国昆虫学会的前主席,译者花保祯老师也是国内的昆虫学大牛,内容是关于在家里出现的虫子。在昆虫诞生之初,它们都在野外活动,人类出现以后,部分昆虫通过人类活动开始演化出在人的家居环境生活的习性。它们何时从野外进入人类生活?和人类有着怎样的联系?家里的常见昆虫都有哪些?习性如何?书里都给出了介绍。除了昆虫科普知识,还穿插了历史、文化、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最后附有昆虫图谱插图,虽然都是英国昆虫,在国内也能找到类似的种类,内容总体非常扎实。
5、《药物简史》
作者: [英]德劳因·伯奇(Druin Burch)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鸦片、奎宁、阿司匹林与我们的抗病故事
原作名: Taking the Medicine: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s Beautiful Idea, and our Difficulty Swallowing It
译者: 梁余音
首先说这本“简史”绝对不是市面上用滥了的简史,作者是英国牛津大学医院的教授德劳因·伯奇。和诸多的英国作者一样,伯奇教授吐得一口好槽,以药物的研究历史为线索,串起来现代医学发展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何从乱用药瞎折腾到现在日益走向正轨的医疗。回到过去,海洛因曾经是大量生产的畅销妙药;放血疗法曾经大行其道,连总统都不能幸免于难;黄热病人会喝水银促进腹泻;一次大型的传染病就是一次大屠杀……此外,设置医药对照组的道德伦理、医生对治疗方法的反思、药物有效性的检验,书中都有涉及。理解药物的历史即是理解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更有助于今天的我们面对疾病做出正确的选择。
6、《祖先的故事》
作者: [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 [英]黄可仁(Yan Wong)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原作名: The Ancestor’s Tale: A Pilgrimage to the Dawn of Life
译者: 许师明 / 郭运波
推荐语:道爷的书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这是一本恢弘大气的寻找祖先之旅,借用了中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事方法。寻找共同的祖先犹如一场去往坎特伯雷的朝圣之旅,沿着现在向过去一步步走去,在每一站、每一个会合点又有新的生命形态加入,向前是共同祖先的统一,向后是生命的复杂多样。人类经过大约40个会合点就来到了生命起源之处,每个会合点都有自己的故事。最后说这书真的很烧脑,我一个生物专业的看着都要消化很久,边看边怀疑自己的智商。但是道爷的书必须五星,老爷子赤子之心,想把自己知道的全分享出来。虽然消化时间长,营养价值也是高的,40万字的诚意之作。PS:2019年的这个版本在十年前的版本上重新做了修订和增补。
7、《有毒》
作者: [美]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出版社: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从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药,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为生化大师
译者: 阳曦
推荐语:这是一本选题独特的科普佳作,文笔流畅有趣。有毒动物让人害怕,同时也有着别样的魅力,吸引了很多毒物爱好者观察饲养它们。作者美国科学家、科学作家克丽丝蒂·威尔科斯克就是这样一位毒物爱好者,她研究世界上各种有毒动物,去世界各地寻找这些有毒动物,还有很多“毒物”爱好者朋友。怎么定义有毒,毒物的致病机制是什么,书里都有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书里也写了一些“以身试毒”的科学家和有毒动物狂热爱好者,有毒意味着接触可能死亡,明知它们有毒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在死亡的边缘试探呢?他们也给出了各自的理由。总而言之,研究有毒动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习如何避免与死神直面碰上,用书里的话说,“让我们从死亡之吻中学习生命的课程”。
8、《水的密码》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译者: 许丹
推荐语:来自英国航海家、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他是英国皇家航海学会和地理学会的会员,在世界各地、各种偏远的地方开展探险活动。曾有一本著名伪科学书,长期在科普销量榜首,那就是《水知道答案》。水知不知道答案就别管了,我们还是去了解水的密码吧。围绕水这个看似很小的话题,作者给出了一大本相关科普和小故事,有人说看完都可以去做海盗了,真是这样。水的颜色、水的声音、水流与潮汐、水上的灯光代码、海潮海岸书里都有详细介绍,小题材大容量。
9、《遇见天堂鸟》
作者: [美]柯克·华莱士·约翰逊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副标题: 一段避不开的人类欲望史
原作名: THE FEATHER THIEF: Beauty, Obsession,and the Natural History Heist of the Century
译者: 韩雪
推荐语:这本科普书写法很特别,像一本探案集,故事从一桩博物馆盗窃案说起,失窃的物品是馆藏的150年前的天堂鸟标本。时间再返回150年前,华莱士在考察马来群岛,发现了诸多羽毛美得令人震惊的天堂鸟,他历经艰辛将这些鸟类的标本带回英国。再之后,数以亿计的鸟类被杀死,漂亮的羽毛被女士用作帽子的装饰,被男士用作飞蝇钓的装饰,鸟本身也被标本猎人所追逐所收藏。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人类无尽的贪婪和欲望,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包裹的私欲将漂亮的鸟类逼向了濒危的绝境,作者试图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今天的我们反思这一切。如书名所说,遇见天堂鸟的历史,就是一段避不开的人类欲望史。
10、《餐桌植物简史》
作者: [英]约翰·沃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与演变
原作名: The Nature of Crops: how we came to eat the plants we do
译者: 陈莹婷
推荐语: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可能超过40万种,约有一半能吃,但是上了人类餐桌的植物仅仅只有200多种。为什么只有这200多种植物上了餐桌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植物?它们当初在野外是什么样?又是怎样按照人类的需求一步步驯化培育到现在的样子?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食谱差异如何?作者约翰·沃伦博士一直在做相关的研究,也试图通过这本书为读者解开这些疑问。同时,这些餐桌农作物也在参与和影响着历史,影响着社会,商人追逐作物经济利益的欲望正在摧毁着一些作物和产业,人们对作物驯化现代手段也存在着偏见。要正确认识问题,消除偏见,不妨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11、《大自然的猎人》
作者: [美]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原作名: Naturalist
译者: 杨玉龄
推荐语:这是著名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自传,虽然出版于十几年前,现在再看依旧光芒万丈。其实我一直都不明白Naturalist为何会被翻译成大自然的猎人,其实这本书说得的是威尔逊成为博物学家的经历,严格地说,他的经历和成就已经超越了普通博物学家。这本书诠释了一个伟大的博物学家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坚持了什么,里面亦有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家登场。
12、《彩虹尘埃》
作者: [英]彼得·马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与那些蝴蝶相遇
原作名: Rainbow Dust:Three Centuries of Butterfly Delight
译者: 罗心宇
作者彼得·马伦是英国自然作家、自然保护主义者,也是一名蝴蝶发烧友。彩虹尘埃用来形容蝴蝶的鳞片真是一个美妙的比喻。作者生于博物学气氛浓厚的英国,研究蝴蝶有先天的优势。从爱好到采集到保护,同一个爱好不同阶段的理解也在变化中。曾几何时,蝴蝶发烧友或按当时的称谓蝶蛾人,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各行业的男性,现在男女都能玩,也是进步。这本书回顾了几个世纪的蝴蝶研究史,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开始谈起,将蝴蝶收藏、研究、历史、文化、艺术、保育一一道来,让人走进一个更深度的蝴蝶世界。需要提醒的是这本书更偏向于研究史而不是蝴蝶本身的科普。PS:作者对有文学家昆虫学家双重身份的纳博科夫是真爱了,书中多次提到他的作品。
13、《昆虫传》
作者: 戴维·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鹦鹉螺工作室
原作名: Bugged: The Insects Who Rule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Obsessed with Them
译者: 黄琪
推荐语: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昆虫的传记,而是描述了一堆像我们一样的昆虫发烧友。同为昆虫爱好者,看到书里对昆虫的各种溢美之词都想和作者握手。书里讲了10位不同领域的昆虫爱好者,通过他们专注的领域为你打开神奇的昆虫世界,认识昆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看完就觉得昆虫不分国界,虫人在哪都差不多,如果你也对昆虫对虫人感兴趣,看书就能打开一个新世界。如果你喜欢怪人,那我们都很美。
14、《雨林行者》
作者: [澳]蒂姆·弗兰纳里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树袋鼠、天堂鸟,和我与“食人族”在一起的日子
原作名: Throwim Way Leg
译者: 罗心宇
推荐语:数百年来,巴布亚新几内亚对于博物学家、自然爱好者来说都是令人向往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是这个地方的原始和危险性也同样著名。作者心怀满腔热诚,十五次深入新几内亚腹地,从事自己钟爱的野生动物研究,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自己考察的经历。在考察中经历了各种难以言说的事情,诸如被围观上厕所,把5米大蛇带上飞机,研究对象被吃了,研究对象身上的寄生虫也被吃了,得了恶性疟疾,得了恙虫病,差点被杀了……羡慕作者的经历,也感谢作者展示了一个近距离的、包含自然和人文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自去看看。
15、《海错图笔记·叁》
作者: 张辰亮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国国家地理
推荐语:与前两本《海错图笔记》相比,叁保持了前两本一贯的水准,这次又增加了很多对清朝博物君聂璜笔下《海错图》里的物种严谨的考证和图示,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比如说鸦片鱼头是什么鱼的头、大闸蟹里的“法海”到底在哪、海萤和夜光藻有什么区别……人的认知区域都是有限的,就像小亮在书里说的,被现代人忽略的细节没准古人就有记录过。在故纸堆里朝花夕拾,还能掏出新知识,也能看到很多物种的古今变化。这些年原创的自然类图书越来越多,《海错图笔记》系列在里面仍然是一枝独秀的,看起来通俗易懂的文字后面需要大量的查证和转化,甚至需要分子生物学实验辅助,这也是这个系列图书的可贵之处,靠谱、严谨又不失趣味。
16、《初瞳》
作者: 初雯雯/王昱珩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推荐语:不同于生长于钢筋水泥森林的我们,初雯雯的童年都是与野生动物为伴,跟着多年在一线做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的爸爸在山林摸爬滚打。我们现在说保护,很多时候都在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经验,也没有亲自体会其中的矛盾和艰辛。在《初瞳》里,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有灵动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反思了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对于野生动物的巨大冲击,也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这样的人在一线从事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全书满怀着对野生动物最质朴的情感。照片的背后都是风霜雨雪,多少年才能偶遇的一瞬。书的装帧设计、插图和批注也可圈可点。
其实今年还有挺多好书,但是实在写不动了,就这样吧,祝大家阅读愉快!
----------读好书的分割线-----------
微信号:sandieji2016
原创图文,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