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制内外的35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识局 Author 竹林玉露

文章来源:识局

ID:zhijuzk

作者:竹林



毕业十几年之后,我们大学同班的同学都纷纷到了或者超过了35岁,同学们最多保持联系的渠道就是班级的微信群。一个班三十个人,现在已经分散在世界各地了,之所以说世界各地,是因为有一两个同学已经在国外生活。


总体上来说,这些同学还是可以用体制内和体制外来区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三十个人里面,到了体制内的有六个人,其中三个同学在政府部门,三个在高校,机关事业单位,都要算作体制内。20%的同学相当于进了体制内,这个比例有可能还稍高于每年毕业生去体制内的比例。


在高校的是两位女同学,其中一位是本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而且她本来家就在那个城市,所以留校似乎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是设计专业,她上学期间担任团支书,和学校的老师、学院的领导关系都还不错,所以当年保送名额就来的很顺利,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成了留校任教的一员。找了家庭比较殷实的同学做老公,目前生活应该是比较好的。


另一个女同学也是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却去了广东一个普通二本高校,具体不知道是教学还是做行政,到现在也没有听她说过结婚的消息,应该已经成了大龄剩女。


另外一个同学老张,是我要好的兄弟,一样是考了本校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去了一个四线城市的学院,待了两三年后,认识到在学校混,只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还不够,于是又辞职去考了本校机械专业的博士,苦读三年之后2016年毕业,再次找工作,虽然进高校的门槛逐年抬高,但是他最终也还是入职了南京某学院,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三年多的时间,老张已经在那里逐渐干得风生水起了。


在政府部门的,是两位男同学,他俩进入的是同一家单位,但是进入的时间不一样。


同学A当年毕业后先在一家企业工作了一年多,那家企业对员工比较苛刻,他也感觉不是长久之计,在第二年的时候报考了公务员考试。正好有个单位招考本专业的,他报考之后,进入面试,又凭借有一年多的企业工作经验,就被顺利录取了。


而同学B,也是当年我们的班长,本科毕业后通过考试读了本专业的研究所,三年之后报考了公务员考试,也顺利考取了和A一样单位的公务员,报到的时间比A只晚了一年,殊途同归,作为同学又进了同一政府单位。


他俩赶上的时间比较好,2008年的时候,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的公务员,还能买到价格低廉的内部房,以不到五千的价格都买到了位置在京郊的房子,解决了在北京生活最大的住宿问题。十多年过去,他俩也成了单位工作十来年的老员工了,行政级别上仍属于主任科员,听在北京的同学讲收入大概有万把块,这收入在北京应该算是一般水平,但是对于在北京已经有房的他们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政府单位,只要考进去,那几年连房子都能解决,更别说户口了,他们从考进去的那天起,应该已经办好了北京户口,成为了新一代真正的北京人。


另一位男同学因为家庭关系,回老家(地级市)成为了一名基层的公务员,工资待遇方面当然比不上在大城市的同学,但是优点就在于离家近,家里的一切事务几乎都可以由家人照料。平时在群里聊天,他也时常抱怨单位事情繁杂,事情多,时常加班之类的。但是相比之下,稳定的工作环境,仍然算是他的一个优势。


除了以上几位体制内的,剩下的同学全在体制外,包括出国的同学也是,他们可能找到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但做的也是职员的工作。


本来我们是设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大部分还是从设计类工程师这样的职位起步,也有的从开始就选择了市场类的职位方向。到现在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器、电子这样的行业里面,而城市则主要在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一些东部城市。


经过十多年的工作,大家忽然发现,班里同学也并没有成为大老板的,甚至连白手起家的小老板都没有,只有一位同学继承家业,算是家族小企业的小老板,大多数成了各自行业或者公司里面的中坚力量,这个结果竟然和我们当年学校给学生的发展定位很吻合,我们的学校虽然是985,但是实力排名并不靠前,所以感觉当时校方在提办学方针的时候,也不敢提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精英这样的目标,而只是比较保守地说,让毕业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再回头看看我们班这些同学,大多数成了在公司负责一块的人,无论是设计也好、开发也好,或者是市场也好,即便不是部门领导,也至少是资深或者高级工程师、高级经理。


这样看来,我们大部分同学的职业生涯好像上升地很缓慢,比起搞互联网的那些80后总裁、富豪之类的人来是差的远了。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像程维、蒋凡那样的人全国也就那么几个,比他们低的副总、总监之类的人,好像也只有在互联网行业内比较多一点,传统行业很少,没必要天天去攀比。


我们当初选择的专业又决定了我们大概率从传统行业起步,比起那些风云人物来,我们同学各个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尘世中的一粒尘,除了我们自己,没人知道我们。精神胜利一回,这或许也是那些口口声声追求平凡的大人物所期望的生活状态吧——如果他们真的需要平凡生活的话。


在35岁的这个门槛上,职场半坡,后面的时间还长,路还要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要的。




-END-




推荐阅读


经济大势,行业动态

世事经觉,见微知著

独立观点,分享共享


分享每一份收获


本文系“赵民微分享”公众号转载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