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来自1998年的“华为发展预告”

文章来源:书享界

ID:readsharecn

作者:任正非



1997年岁末,在西方圣诞节前一周,我匆匆忙忙的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与惠普公司。美国人都在准备休假,我们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横跨美国大陆从东向西访问。这些大公司的许多高层人员都等着我们,给予了我们热情真诚的接待,着重介绍了他们的管理,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



01

“前赴后继”的创新精神

与“浪起云涌”的创新机制




我去过美国很多次,美国人民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精神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就这样一代一代人的熏陶和传递,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又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平衡与优化,构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


越来越多“科技英雄”的“涌现与消亡”,都对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占据了世界60%的电子市场,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在信息潮流中不断昙花一现的英雄们,给予崇高的敬仰。信息潮的变幻莫测,快速的演变,使一批一批的大企业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又遭“雷劈”不断的生,不断的亡”这是信息产业的特点。华为由于幼稚“不幸”进入了信息产业,后退就是死亡,于是我们被逼上了“不归路”。创业者及继承者都在销蚀“健康”,为企业生存与发展顽强奋斗。


纵观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令人胆战心惊。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随着网络技术与处理技术的进步,“新陈代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很难再有“盖棺论定”的英雄,任何“过路的豪杰”都会对信息业的发展给以推动。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


IBM公司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于1992年差点解体。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治,IBM公司重新走上了改革之路,同时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曾经受联合国工作人员致敬的王安电脑公司,从年销售35亿美元,到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创立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我们还能否吃到下世纪的苹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还有多少人敢“进入”信息产业。


美国在这种创新机制推动下,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企业叱咤风云,企业不论谁死谁亡,都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资产与人才仍然在美国,破产只是拴住了法人,员工又可投入新的奋斗。这种从国家立场上来讲的宏观力量,永恒地代表了美国的综合国力。由于信息产业的进步与多变,必须规模化,才能缩短新产品的投入时间,而几万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国在科技管理上的先进也是“逼”出来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从人力、物力以及风险投资的心理素质来说,都难以胜任。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敢投入信息产业的奋斗,并将之逐步转换成自己的实力,那么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将从60%提升到70%、80%……它占得越多,你就越没有希望。


推动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已经启动,世界近20年来,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从温饱开始寻求知识、信息、文化方面的享受,从而使电子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得到巨额利润“润滑”的信息产业,以更大的投入,引导人们走向新的消费。这种流动性使所有产业都得到“润滑”,互相促进了发展。


例如:中国的农民主要是缺少教育,文化低,不会种地。如果电子业向他们提供充足、理想的网络服务,通过网络使他们得到各种培训与商业交流(如:养牛、种地等)使九亿农民的素质提高,劳动力获得解放。一是种好现在的地,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多余的劳动力及资金找不到出路就会去开发荒山,绿化荒山。绿化的荒山提高了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又要向更高层次进取。那时中国大量过剩的优质劳动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比较便宜,中国在加工业上会永远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只要在自主开发上逐步努力提高,中国下世纪有望进入经济大国的地位。所以“科教兴国”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然之路,只有坚持“十二大”提出的“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国才会有新希望。


中国自己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历史上也有冒险家,党的“十五大”的开放政策比较好,中国应该产生一些敢于在高科技中有所作为的公司和时代的“弄潮儿”,联想、北大方正不是已经启动了吗?我们并不孤单。



02

优良的企业管理 




IBM的副总裁送了我一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的,对大项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在财政部部长刘仲黎访问我公司时,我又把这本书送了他。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对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目开发、决策模型、筛选管道、异步开发、部门交叉职能分组、经理角色、资源流程管理、评分模型……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我身体不好,但不觉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发现朗讯公司也是这么管理的,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管理著述。


圣诞节美国处处万家灯火,我们却“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了我们访问的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IBM公司作为“巨无霸”一直处在优越的产业地位,由于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严重地打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80年代初期IBM公司处在盈利的顶峰,他的股票市值超过前西德股票之和,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经过十三年后,它发现自己危机重重,才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1992年开始大裁员,从41万人裁到现在的26万人,付出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造成的冗员、官僚主义,使之困难重重。聪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产品线又多又长,集中不了投资优势。又以年度作计划,反应速度不快。管理层的混乱,几乎令IBM公司差点解体。华为会不会盲目乐观,也导致困难重重呢?


这是我们访美的目的。


1993年初,当郭士纳(Lou Gerstner)以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人士出任IBM总裁时,提出了四项主张:


1.保持技术领先;


2.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按对象组建营销部门。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3.强化服务、追求客户满意度;


4.集中精力在网络类电子商务产品上发挥IBM的规模优势。


这第4条,是针对1992年IBM公司所面临着解体为七个公司的情况而说的。规模是优势,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


历时5年IBM裁减了15万职工。销售额增长了100亿,达750亿美元,股票市值增长了4倍。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迅速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为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少。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律,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


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


在扩张的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华为一直想了解世界级别的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给了我们真诚的介绍。回公司又在高层进行了二天的传达与研讨,这100多页简报激起新的“改革火花”。



03

机会是企业扩张的动力




IBM公司明确技术领先战略,贝尔实验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宗旨无不如此。模仿别人的战略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有幸参观了贝尔实验室,中午还与贝尔实验室的曾院士共进了午餐。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后来有幸成了竞争对手(部分产品领域)。今天有机会亲自访问,十分高兴。


我首先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后来参观实验室时,又恰好看了巴丁原来工作过的房间,我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并说巴丁不仅是贝尔实验室的,也是全人类的巴丁。巴丁发明了晶体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的电子新纪元,促进了人类社会极大地发展。他们实验室的科学家十分高兴,送了一个纪念巴丁发明三极管五十周年的纪念品给我。


贝尔实验室对人类有着伟大贡献,这里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实验室原来属AT&T,支持其每年达20-3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他们出了非常多的发明,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我年青时听说他们每天产生一项专利,现在是每天产生4项专利。贝尔实验室现在归属朗讯公司,科研与预研明显的已往产品方向转移。但其科研能力在整个世界仍然十分超前。


在贝尔实验室,我们首先听取了他资深的技术主管玛丁的报告,我们主要与之讨论预测问题,华为在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上一直矛盾重重,“理不顺,理又乱”。


玛丁给我们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对未来的预测,例如:到2010年,0.07微米芯片会实用化,达到硅的可能达到的最高极限。其单芯片容量可达到40亿支晶体管……


贝尔实验室亚洲人占11%,其中华人为多数。有许多人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们访问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研发要对行销、技术支援、成本与质量负责任,与我国的研发人员仅注意研发有较大的区别。


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作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就形成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


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们都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的。他们在短时间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这次访美,我们重在学习管理,学习一个公司向规模化转变,是怎么走出混沌的。要真正培养一批人,需要数十年理论与基础的探索,至少在心理素质上就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还不知是否有人愿意在这如火如荼的时代甘心坐十年“冷板凳”,并且要付出自己的“一生心血”去做一件事情。


在科学的入口处,真正是地狱的入口处,进去了的人才真正体会得到。基础研究的痛苦是成功了没人理解,甚至被曲解、被误解。像饿死的梵高一样,死后画卖到几千万美元一幅。当我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将面临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到来时华为在哪里?我在美国与一些资深人士交流,他们有的说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会取代通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专家说,通信技术的进步将会使通信网络包容了计算机网络,合二为一。我认为二者都有道理。


抓住机会与创造机会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它确定了企业与国家的发展道路。混沌中充满了希望,希望又从现实走向新的混沌。人类历史是“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永远充满了希望,再过5000年还会有发明创造,对于有志者来说,永远都有机会。任何时间晚了的悲叹,都是无为者的自我解嘲。



04

忘我的献身精神

不仅仅是我们才有




我说过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他们的忘我奋斗精神是令人佩服的。我以前看过一部诺贝尔科学家领奖的故事片,故事片里面他们像科学疯子一样,到处走来走去,忙忙碌碌,走到哪儿就画到哪儿,并不考虑衬衣上不能写公式,不能做实验记录。


其实美国也有“焦裕禄、孔繁森”。


多年来我接触相当多的美国科技人员,由于一种机制的推动,非常多的人都十分敬业,苦苦的追求着成功,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非个例。


例如:自视甚高的IBM的高手,都会派到"棒子杰克"的部门去工作。由"棒子杰克"来考验他们,这是“过关”的必经之路。他因为严厉很是出名,许多人都对他恨得牙痒痒的。他每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有时会半夜三点起床到他管辖的某个工厂去逛逛。看看有什么问题,任何人的汇报都瞒不了他。他的工作方法曾经妨碍过他的晋升,但长久以后还是为他挣得了“神秘”的地位。


经过多年不断地伤人感情,人们已开始接受他的时候,他生病了,已经来日不多了。56岁的他躺在病床上,仍不断地批评工作,说IBM发明了工作站,让别人去创造了这个工业,自身却因官僚体系与惰性愚蠢地错失了机会。IBM非改不可。他的上司到医院去看他,使上司大吃一惊的是他临死也不忘IBM的改革……


如果以狭隘的金钱观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奋斗者,就理解不了比尔·盖茨每天还工作14、15小时。不带有成见去认识竞争对手,认真向他们学习好的东西,才有希望追赶上他们。


我们国家不乏许多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优秀的艰苦奋斗者,只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优秀青年继承他们的传统,发扬他们的精神,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国会越来越好。



05

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这次出访发现有些朋友是了解和理解华为的发展的。但有些银行、政府官员的朋友们都担心华为发展这么快,会不会有一天垮了。当然还有少数竞争对手,在不了解我们的情况下,作了一些不理解、不正确的分析与误导。


当然,华为也难以一直以100%的速度增长。发生在基数小的时候,是可能的。这次我们也考察了一些小公司,与华为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年产值已达20-30亿美元,美国与华为差不多规模的公司产值都在50-60亿美元以上,是华为的3-5倍。华为发展不快的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不会管理。摸索的速度必然较慢。外部看到华为为了发展快一些,是员工把休息时间全牺牲了,把浪费的钱从生活中又“省”回来了。但掩盖不了它幼稚的本质。有一次国务委员宋健与我谈话,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浪费"了非常多的钱用于员工培训。也许下世纪才能看到“这些苹果长熟”。


外部条件是社会上难以招到既有良好素质,又有国际大型高科技企业管理经验的空降部队。美国公司如果出了一项产品,登高一呼,很快就有非洲经验、欧洲经验,或熟悉亚洲文化的精英繁集。只要双方订好协议,国际市场就紧锣密鼓地干开了。华为成立十年了,海外市场走出去三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现在才开始有一些小的收获。


再之,中国的技术人员“重”功能开发,“轻”技术服务,导致专家的“成长缓慢”,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均衡成长。外国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队伍,就是能销售也不敢大销售,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我们与外国大公司交谈时,他们都陈述自己有一个多么大的服务网络。相比之下,华为发展并不快,资源使用上也不充分,还有潜力可以发挥。


华为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潜力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有十分强大的推动力与牵引力。因此充满扩张的机会,使内部的矛盾在扩张中“消化”。


经历初期的快速扩张,使一代优秀的员工得以成长,成为骨干,为公司稳定下来后的正规管理积累了经验与管理力量。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公司避免了“沉淀”。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能上能下的按岗位目标责任的标准使用干部,华为的“红旗”是一定可以持续飘扬下去的。华为的内部凝聚力是抵御外界风暴的盾牌。只要长期坚持剖析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不断地改良。避免重大决策的独断专行,实行委员会制的高层民主决策,华为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燃烧成“熊熊大火”。



06

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

不影响学习美国人民




美国政府出于自己的内外政策需要,长期敌视中国。它谋求霸权主义,以保护其对资源的获得以及世界市场的占有,一直在推行其价值观,并强加给各国人民。


中美关系时好时坏,是出于美国政府的需要,我国斗而不破的政策也是为保护自己的灵活措施。美国一边使用人权为幌子,拼命攻击中国,一边它就乘机获得贸易的好处。


中国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改革,持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国内问题的解决。“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只要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的国际形象就会越来越改善。但企望美国完全改变政策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强国,就有了说话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拿出伟大的气魄来,在经济上、科技上“站”起来。当前,应在教育上加大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的素质,认真学习各国的先进思想,在观念上对自身“实现解放”。从事高科技的产业更应向美国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机制,在软件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始终充满追赶的机会。


因此,中美之间的风风雨雨还会不断地出现,但不影响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他们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精神,以促进我们更快的富强起来。


*文章发表于《华为人》第063期 (1998年02月20日)




-END-




推荐阅读

经济大势,行业动态

世事经觉,见微知著

独立观点,分享共享


分享每一份收获

本文系“赵民微分享”公众号转载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