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之下,家长要拎得清

桃花潭李白 桃花潭李白 2021-09-18

一、
 
双减好不好?
 
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此做了个联合调查,问卷50多万名家长。结果显示,之前近九成的家长对教育焦虑。政策实施后,73%的家长焦虑缓解,其中中等收入家庭,焦虑缓解比例最高。


双减的效果,光明网、人民网这几日都有大幅专题报道,说双减后孩子们更爱上学了。其中有个视频点击率很高,标题叫《双减后学生成广场舞主力,大妈都要往后站》。
 
双减是好事。之前中小学教育内卷,都已经是把家长、学生、老师都按在铁板上煎熬了,一个个扭曲得不行,是该好好改革了。但双减一来,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吗?
 
不想评论主流新闻。但有个常识,想强调一下。那就是,我们现下的教育问题,不是一句大家集体快乐童年,就可以解决的。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无论阶层、种族,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件劳心劳力甚至是劳财的事。品学兼优的牛娃,推陈出新的精英,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却个别天才,普通人的成材之路,哪个不是路漫漫上下求索,集合了个人的奋斗、家庭的栽培、学校的教育,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会发生。
 
课后零作业,晚来广场舞,不见得就是减负,也不见得就是孩子们真正所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度。双减,就是对过去的极度说不,从极度和内卷中抽身出来,全方位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
 
当校外教育一竿子退出舞台,家庭教育更凸显作用。

家长先要认清形势。
 
首先,双减,国家是认真的,政策是长期的。不要怀疑国家的决心,更不要怀疑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很多城市已经将打击校外培训列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中。其次,要清楚这是长期而不是短期的政策。从8月份成立校外机构培训监管司,短短一个月多时间,各种配套政策如雨后春笋。要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双减政策,只会越来越严厉。双减,只是刚刚开始。
 
其二,虽有双减,学生之间的竞争不会消失,内卷也难一时平息。教育问题,在哪个国家都不是单指教育本身,是阶层流动,是国家战略。在我们国家目前这个阶段,更是如此。升学率和就业前景摆在那里,共同富裕也还没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
 
其三,把孩子的课后交给学校和老师,并不现实。有朋友最近跟我抱怨,说她女儿自从上了学校的托管班后,整个人傻傻的。老师也不辅导作业,就一个劲的跟孩子强调纪律。2个小时的托管,最后成了坐姿训练。我跟她说,老师也是人,这就是一份工作。人家现在已经是超常加班了,不要有太多奢望。一个月2500的校外托管,是拿钱办事。一个月150的校内托管,小猪关在栏里就不错了。
 
只要翻过孩子的教材和作业,就知道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得浅、考得深的问题,一直都在。如何细化知识点,如何灵活运用,以前靠课外培训,现在靠谁?靠校内托管吗?靠不住的。教育部明确规定,校内托管不准有任何和学科相关的小灶。
 
其四,双减本身并不能带来轻松,甚至更考验家庭教育。在升学的指挥棒下,双减更考验孩子的自律,家长的辅导水平。最后,甚至是家长的水平、眼界、资源,甚至财力,更拉开了孩子的距离。有个朋友在体制内,清华数学系毕业的,今年单位提拔他副处升正处,做一把手。结果人家婉拒了,主动领了个闲职。他去干嘛了呢,亲自辅导儿子学习。这样的例子,当然很极端。但背后的道理,显而易见。只要有考试,就会有补习。补习机构会消失,但补习不会消失。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人在偷偷努力。
 
国家实行双减,初衷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却有很多东西需要思考和掂量。它是一个系统问题,源头在升学和就业,甚至更早的源头,在社会收入的分配,在社会公平。作为家长,要跟着国家政策,认清形势,有思考,有行动。
 
好的教育,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这和国家、体制、时代、财富都没关系,孩子的教育,父母最不能缺席。
 

三、
 
双减,真正应该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表面是学习减负,实质是调整赛道。

作为家长,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思考社会今后需要什么人才,而自己的孩子又适合干什么。双减应该是对过去这几年的义务教育的内卷按下一个暂停键,让每个家长和孩子,都低下头看看自己,看看身处的这个时代,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重新思考如何抓好孩子的教育。
 
一边是双减,一边是升学率。这中间,会有多少人真的不焦虑了,多少人更焦虑了。会有多少人真的因双减,退出无意义的内卷,回归育人育才的本质,又会有多少人内心愈加迷茫,离教育的核心,越来越远。
 
现在最考验家长的见识。

关于教育本质、孩子怎么教、今后形势,具体可以点这几篇。

1、校外补习班,背了谁的锅
2、后疫情时代,如何教育小孩
3、很多中产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4、不要迷信高考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