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媒体应如何写好研究型报道和数据分析型文章
布评:前些天在新三板媒体人50人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演讲,并且整理成文章《从新三板的视角看媒体生态》,其实是从局外人身份建议新三板的媒体多做研究型报道。严格来说:一个优秀的媒体人是帮助读者接近真相的人,而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尤其是研究投资的)则是帮助读者打破谬误的人,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有点难上加难。这些人首先要无时无刻的接近真相,而接近真相除了奔赴现场之外,还需要详实的数据,好文章一定等于作者优秀的直觉加上大量数据研究。虽然最后大量数据研究工作被掩盖了起来,而只剩下文字浮于纸上,但是没有数据分析,一些深层灵感根本无法被激发,一些推理也根本无法成形。今天凯峰数据的方沁雨来谈谈如何用数据来做好研究型报道和数据分析文章,不仅仅媒体人可以参考,一些研究人员也可以参考。
作者近照
作者:
方沁雨
作者简介:
北京凯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财经主编
方沁雨:那天和布娜新老师聊天,聊到了如何写好研究型报道,聊到数据应用,其实我觉得目前媒体圈没有人适合出来讲如何写好一篇研究型报道,原因太多,所以我觉得不妨由我这个“新人”出来说说看,我认为写好研究型报道和写好数据分析分章一脉相承,而恰好我在一家数据公司工作,且硬着头皮来谈谈新三板媒体如何写数据文章吧。由于我真正接触财经领域才一年时间,各位觉得有错误的欢迎指正。
以下为正文:
一、写数据文章不等于拿数据写文章
一篇文章里镶嵌几个数据就是写数据文章了吗?
我理解的写数据文章应该是指数据新闻,不是拿数据写文章。拿数据写文章这个事好几百年前就有了,它那时是作为支撑行文逻辑的一种素材而存在的,而数据新闻是以数据为驱动制作新闻,随大数据技术应用而生,相对来说,它还比较年轻。
2015年初,我还在《凤凰周刊》,第一次知道数据新闻是网易搞了一个数读,当时觉得网易的这个栏目竟然能够用一张图、一串数字就将原本洋洋洒洒一万字的文章替代掉,这是多么神奇啊!
非常直观、易懂,让人有一种想要“一键保存”下来的冲动。
2016年,我一家新三板媒体工作,而这一年发生了几个有意思的事情:
1、百年普利策颁奖对象的变化: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的全国报道将颁给了《华盛顿邮报》团队,原因是《华盛顿邮报》建立了一个包含990次警方枪击事件细节的数据库,涵盖了警方枪击致死案件的频次和原因,分析出了“未带凶器的黑人被警方射杀的可能性是未带凶器的白人的7倍”。
2、黄志敏宣布离开财新传媒,成立了数据工厂要在大数据领域创业。黄志敏可以说是国内数据新闻第一人,他在财新期间令财新技术团队壮大了十倍、并产生中国第一个获新闻奖的程序员,其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也成为国内唯一获得过大奖的数据新闻团队,他曾提到过一个公式——“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
(摘自黄志敏课件)
3、我非常尊敬的红土基金新三板管理人张剑斌曾经告诉我他认为数据非常重要,一个做“数据”的媒体确实与众不同,这才使我开始琢磨上了这个事。
这几件事扭转了我对数据新闻的认知,但是技术离我实在太遥远了,数据应用在内容上的话,我会考虑的是它的展现维度和形式,如何把用户需要的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这样的呈现应当是有意义的,即明确传达某种观念。
接下来我会说说我的一些经历。
二、财经离不开数据,我从采访岗位跳去做了数据编辑
财经离不开数据,但市面上最流行的数据库呈现给我们看的都是初级的、不经加工的数据,我的亲身经历就是血泪教训。
我在一家新三板媒体时,主要是被分配去做机构、投资人采访的,真正写过的数据文章,其实可能只有2篇,1篇是去年写的新三板公司创始人是编辑记者的身价排行榜,1篇是后来被不少媒体洗稿的浙江帮抄底定增市场。
这2篇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呈现的数据都是Chioce和wind现成数据库里没有的数据。
新三板编辑记者身价排行榜是领导当时派给我任务,实际上是一个财富的榜单。接到这个工作后,我才知道这是要从6千多家新三板公司公告里去查“记者”、“编辑”这样的关键字(以后可能我们会看到一家数据公司能直接把这个数据提出来,但当时是没有的),然后挨个去看——我记得我连续几天为了排查公告工作到凌晨,如果不是有实习生帮忙,我很可能做1个月都做不完。
回过头来看,我想做数据榜单的意义可能是转发、传播,比方说,我是一个媒体,那我要知道谁在这个市场上赚钱了,他/她以前做过什么事,现在到这个市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然后我找他/她做采访或者请教一些问题才可能是对的。
在做第2篇数据文章我其实只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但这篇文章成了我转型去数据工作做编辑的导火索。
当时我在和证券公司的朋友聊天,他们告诉我去年江浙一带的机构认购新三板定增比较积极,尤其是江苏的机构,相反北京的机构明显谨慎许多。我问他们是否有数据,虽然他们给了其中一家营业部的一个数字,但我觉得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整个市场的情况,而且作为一个新闻人我需要的是事实、真相,所以回头我就去找数据了。
结果Chioce和wind没有的这个数据。如果要我手动排查,得排查4千多家投资机构的定增认购情况!
天啊,靠自己梳理这些支离破碎的数据我会死掉的!
当时我只是一个做采访的小编辑,我提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卢山林老师也拿不准这个可以做头条,没办法对我进行资源上的支持,但我的直觉判断是没人做过的事应该要做的,所以其实前期我是一个人在琢磨这个事情。
我自己做的话,估计得要1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个情况下,我忽然想起了我前不久结识的凯峰数据公司的产品总监,这家公司有个产品叫三板慧,做一些场外市场和新三板的数据,然后我就绕开了他们的公关总监,直接联系三板慧的产品总监,请他出面帮忙。
还好三板慧这个公司的理念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对方又认可我是一个可以值得信任的作者,心里是愿意把事情做好的人,因此他也是避开了公关总监,通宵加班把数据给我提出来了:结果显示,浙江机构认购情况提升非常明显,江苏机构认购情况却在萎缩,至少数据到这一步看上去是这样。
这一个结果,和证券公司朋友所说的有出入,揭示了这个市场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可见谁都不掌握所有的情况,且这个事没有人做过, 根据我对我做业务的朋友的观察,这个数据对他们来说会有意义的,而这个就叫做价值。
当然到这一步的时候,大家也都认为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所以后期是我当时公司的领导、三板慧产品总监和中信银行朋友三方进行指导,然后我重新组织了行文逻辑,对这批市场上没有整合过的数据进行了再加工,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先盘点一下这次的排名情况、金额大小;
2、有没有最大变数?有的话集中火力描述这个变数,并对其进行分析。文章中最大的变数是浙江的投资机构,而这个角色是一个买方,接下来就针对“买方”这一属性做分析;
3、买方把钱投向了哪里?至今是赚钱了还是赔钱了?如果投资金额高度集中的话,能不能这些公司找出来?这些公司有没有共同特征?
机构 | 美国BuzzFeed News
三、归纳
后来的后来,我成为了凯峰数据公司的一员,这家公司给了我一个新的任务,我称之为“学习”,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目前还在学习中,谈不上什么心得,所以针对如何写数据文章就做个简单的交流:
1、我也认同黄志敏的观点,优秀的数据新闻需要数据分析师、可视化程序设计师和程序员。有了技术手段你虽然可以飞,但没有分析和呈现的逻辑,仅仅作大量的数据可能会把自己的读者给“毒”死,所以也要想办法结合讲故事、可视化的手段,让数据更容易为读者接触到;
2、做财经领域做数据新闻需要学习金融的逻辑,在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是一个钱的事情,把钱算清楚是最大的一个事:谁的钱,哪里来哪里去,谁赚钱了谁赔钱了,有过程更好。
3、写数据文章的话,要明确此类文章的意义——
①最重要的是用户需求,只要你很确定需求,后面两点不用看了;
②日常内容之一,就是制作榜单。这是最容易学习到的一个做数据的办法,本质上是通过不同维度的排名告诉大家这个市场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但是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做评级和排行榜的事,那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排个名就完了,所以你做的榜单可以不要以榜单的形式出现,再挖掘一下就是一篇报告或者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
③深度文章,主要是指有明确主旨的研究类文章,说实话难度其实比较高,需要做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加工,甚至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做一个数据库来得出大家没有办法说明的结论,就比如说华盛顿邮报的枪杀报道,一方面是因为这件事的结论对社会有意义,另一方面是没有人这样做过,你用一个精确的事实去证明或者驳倒了他人脑海中的一个模糊的概念。
4、用户会喜欢清单和图表的,这个逻辑类似于我们当年在报社谈论读者剪报的冲动一样,数据做出来最好是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实现复制粘贴的。
5、数据来源很重要,举个例子,我总结了一下各种不同数据库和数据库的强项,来供大家参考(软植一下):
6、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方式:web端和移动端呈现出来的数据新闻是不一样的,数据+新闻和数据可视化又是不一样的,现在又多出一种可以用来玩的数据新闻,这些是需要我们挑选的,但这个需要和技术端进行配合,我就不多说了。
7、数据新闻制作流程:
①调研:或者你也可以说有个灵感,设想会诞生无数种可能,但这个可能它一定有很高概率能产生有用的、能生成某种结论的内容(如果不行就直接止损吧);
②组织逻辑去找需要的数据,要求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去哪找。注意,这个过程,找的数据是越多越好,因为你不知道最终哪些结果会被毙掉,所以这一步宁可要多做些材料,也千万别缺少材料;
③验证或者推翻你此前的假设。最终无数的想法将汇成一条河流,分支应当“砍掉”(可以留作其他选题用),我们一个文章只说明一个问题,这是最好的。
④我还是建议采纳多种形式去呈现数据。不要仅仅限于表格、折线图、扇形图,你可以用散点图用热度图啊等等,丰富你的形式,怎么直白怎么美观怎么来,这一块凯峰数据的产品是能够看到可视化的,对于单纯写文章的可以多借助一下这种可视化的工具。
最后,新闻大家方汉奇先生说过:“任何一个好记者、名记者都不是一锤子打出来的,都需要终身学习”。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新闻业的数字化、数据化演变,已经给专业新闻记者提出新的素养要求。
而一个好的记者要做时代的瞭望者:我不是说华尔街日报体过时了,而是掌握数据新闻的写法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