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如何理解内循环为主体
[20200915]如何理解内循环为主体
因为中美关系不乐观的未来预期,今年以来上上下下对内外双循环和内循环为主体问题有很多议论,这确实是影响中国未来15-20年发展的大问题。前不久上海市商委邀请参加双循环与上海发展的研讨,因为商委讨论内容偏商业消费,同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个人系统性和特色性的看法,没有去参加。今天看到微信上黄奇帆谈这个问题,突然感到心中的朦胧想法变得清晰了、系统了。可以谈谈四个方面的看法:
(1)要区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单循环主要是内循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是内外双循环和内外有互动的发展。但是需要根据内外循环的权重差异分出两个阶段。一是过去40年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加工出口比重大,生产消费两头在外,进出口加总的经济外向度大。二是2020年以后会是明确的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将是内部消费比重大,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经济外向度降低到安全和有韧性的比重。其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在潜移默化地从外需推动向内需推动转型。2013提出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都是为现在的内循环为主体做准备的,目的是要从供给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2020年的新冠疫情和美国逢中就反,使得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系统化和长期化,我看至少要指导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的中国发展。
(2)为什么的问题。一是外循环深化内循环、内循环提升外循环。2010年中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世界第一,这是外循环最大化的标志。但是过大的外部依赖性影响安全和韧性,外部1%的黑天鹅或灰犀牛变动就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降低外向度可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韧性,提高对外部突发事件的免疫力,因此未来发展要从出口为主走向进口为主,进口大于出口,减少外贸顺差。2019年中国GDP100万亿,进出口折算32万亿,外向度降低到了32%。美国、欧盟、日本的进出口占GDP的分别是20、22、25%左右。二是外循环为主体与内循环为主体,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有对应关系。外循环为主体的年月,中国经济有平均每年10%的高增长,每7年可以翻一番,内循环为主的年月中国不再追求高增长,经济增长率到2035年大约在5-6%之间,保证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从人均GDP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稳健进入高收入发展状态。过去40年的外循环为主体其效果是富国,提高国际的经济竞争力,未来的内循环为主体其目的是富民,要提高中产阶级在人口中的比重,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满意度。
(3)是什么的问题。一是外循环为主体带动了工业经济和中国制造,内循环为主体将带动服务经济和中国消费,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中国在这方面有三个优势,即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可以统一的内部大市场,有国际上独大的14亿人口。二是外循环是两头在外,在世界上形成了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结构,中国作为生产国,加工生产获得的经济收益只有整个价值的10%左右。内循环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即中国有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从加工制造到原创性制造,高端产品出口,如华为的5G、中国的高铁等。或者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即中国进口资源和产品但是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前者如能源和粮食,后者如特斯拉汽车等。十几年前,我就提出过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应该多大为好的问题,我们的生产能力应该满足国内消费,而不是追求大量的钢铁产品出口,超过国内消费太高的钢铁生产能力应该去产能。
(4)如何做的问题。一是如果外循环可以是模仿式的追随,内循环更需要自主式的创新。内循环需要加强从0到1 的原始创新,如果联想是过去外循环经济的代表者(没有专利但有生产复制能力,主要依靠外循环的买买买),那么华为就是内循环经济的先行者(有许多专利有自己的原创产品);二是内循环要从供给侧大幅度提高要素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因为劳动力规模降低了劳动成本增加了)、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因为土地需要有红线控制,城市需要存量优化了),特别是要重视绿色创新和提高资源环境生产率,包括水地能材的生产率,如能源生产率和垃圾生产率等;三是内循环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和民生消费,因此城市社区中的微基建需要提升到与新基建和老基建同样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