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以纪念日 | 用眼和耳观察的奈保尔

曹元勇 KEY可以文化 2021-02-13

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世界级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于昨日在伦敦家中逝世。1932年,奈保尔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开始出版文学作品。他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主要作品有《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大河湾》《自由国度》《游击队员》《非洲的假面剧》和“印度三部曲”“美洲三部曲”等。

2014年,奈保尔应邀来参加上海国际文学周,《用眼和耳观察的奈保尔》记录了本文作者对奈保尔的近距离观察和认识。


用眼和耳观察的奈保尔

曹元勇

大师亦有迟暮时。八月十日,当奈保尔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由接待人员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准备上车的背影第一时间在微信、微博上传开时,相信很多对大师仰慕已久的中国读者都会顿生感慨。这毕竟是奈保尔平生首次来到中国;而且按照他的年龄和身体状态,这想必也将是他今生唯一一次在中国显身。不过,尽管很多时候坐在轮椅上,言语也不多,奈保尔还是参加了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几场活动,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82岁庆生会。

因为工作关系,我得以有三次机会近距离观察奈保尔:一次是在八月十二日招待国际文学周嘉宾的晚宴上,一次是十五日诗歌之夜开始前在贵宾室请他签名时,还有一次是在思南公馆为他82岁华诞举办的庆生会上。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并且置身于陌生的语言环境,奈保尔面孔略显浮肿,眼睑滞重,眼袋下垂,神情疲塌而乏力。他的夫人娜迪拉女士在身旁陪伴时,他表现得如同一个被大人悉心照管的乖顺儿童。只要娜迪拉女士撇下他,走到一边与其他人侃侃而谈时,他基本上都是安静地坐在座位或轮椅上,手指交叉相扣,双唇紧闭,仿佛置身事外,一副对周围正在进行的一切漠不关心的样子。但是,如果你走上前向他致以问候时,他会抬起老年人特有的绵软而温暖的手,客气地微笑着与你握握手。要是你说到的某个字词或某句话引起他的兴趣,他本来倦怠无神的眼睛会在刹那间聚集起一股深邃的亮光,逼视地打量你一眼。也正是在这种时刻,奈保尔的本真一面,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会出乎意料地在这个外表垂垂老矣的老人身上显露出来:耳朵依然灵敏,眼神仍旧锐利。

奈保尔与夫人娜迪拉

奈保尔写过一本由其切身体会出发、思考作家观察与感知方式的随笔作品。在这本名叫《作家看人》的书里,他试图对各种各样的观察与感知方式加以描述。这些方式与种族、文化、时代的联系牢固而紧密,同时与作家的经历、悟性、局限之间存在隐秘的关系;这些方式可以决定作家文学写作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但是从奈保尔的众多作品来看,我以为他的观察方式也可以概括为两种:用耳朵的观察和用眼睛的观察。相比较对而言,诉诸耳朵/听觉的观察,富于对生活的感性化感受,饱满生动,会让你始终记忆犹新;而诉诸眼睛/视觉的观察,则长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性认知,敏锐深刻,会逐渐转化为鲜明的观念。

奈保尔的早期作品与中后期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显然与他在不同阶段对这两种观察方式的不同偏重息息相关。比如,他那些以《米格尔大街》为代表的早期作品不仅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而且最为特别是的充满了声音效果。阅读《米格尔大街》那样的作品,一个个饱满的人物故事不只是像过电影似的让你感到如在眼前,同时还会诉诸你的听觉,让你听到故事里的所有声响,你就仿佛置身于一家具有环绕立体声音响效果的影院,听着一幕幕故事在你眼前上演。即便多少年过去之后,许多场景也会以声音意象的方式从记忆中浮现而出。但是在奈保尔以《河湾》、《抵达之谜》为代表的中后期作品中,包括著名的“印度三部曲”和《在信徒的国度》等行旅作品中,诉诸眼睛的观察和诉诸理智的透析显然变得越来越突出,诉诸听觉的声音则变得越来越单薄和次要。这也就使得《河湾》、《抵达之谜》等作品,更多的是将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置于生活现实的其他诸多感性方面之上,呈现出敏锐的思考、深刻的洞察、机智的剖析等特质。就像他的晚辈作家拉什迪在评论《抵达之谜》时所说:这类作品的主体是叙述者的意识;虽然作品里有其他角色,但这些角色是被远距离地观察到的,他们生命中的大事都是在叙述者的舞台之外发生的。因此,作为一种结果,作者自己的意识独白就成了作品的主体。

当然,作为一个从加勒比海岛国迁徙至英国文明世界的后殖民时代的印裔作家,奈保尔的观察方式和作品特质发生上述重心转移,并不奇怪,反倒是意义非凡。正如他在《作家看人》中所说:“我做过很多次旅行,我无法假装作为作家,我只了解一个地方。”可以说,正是观察方式重心的转移,不仅让他的小说写作获得一种质的飞跃和国际化的多重视野,同时也拓展了他的文学写作的范围,让他在“印度三部曲”等行旅作品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借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说——“使得区分虚构和非虚构的藩篱不再那么重要”。


饶有趣味的是,奈保尔进入中国的过程就像一个三部曲。在我的印象中,他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92年,通过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小开本《米格尔大街》。那时,距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需要十年。那本小书只印了1500册;到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前,出版社仓库里还有近千册没有卖出去。可以说,奈保尔与大陆读者的初次交际甚为遗憾,并不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奈保尔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大量的作品——包括《河湾》、“印度三部曲”等——被陆续翻译进来。如今,奈保尔的真身终于也来过中国了。遗憾的是,人生苦短,他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他的方式深入观察中国这块土地,甚至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  阅 读  ◆  ◆

本文版权所有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后台 |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KEY-可以文化 出品  


◆  ◆  往 期  ◆  ◆

海背景长篇小说  家新谈范雨素

神和涂鸦  80年前的女性人生经验

  奖作家小说开篇 以新书2018

 江文艺上海分社招聘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