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可以文化成立的第四年,我们推出了当代先锋文学领军人——作家马原的“藏区小说精品系列”,并邀请了马原老师来到上海国际文学周;还推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短篇小说精品系列”,其中的《神嫖》一度高居当当小说畅销榜前十;经过全新打造的26卷本精装版《莫言作品典藏大系》也在十月和读者见面了。此外还有一代大家巴金的十卷本译文集,以及远藤周作、裘帕·拉希莉等一系列作家的经典名作。2020年到来之前,可以的编辑们还准备了一大波沉甸甸的好书,作为献给大家的新年礼物。今天,就和小KEY一起回顾和展望一下我们还有哪些不容错过的好书吧!
《拉萨河女神》是“先锋派”小说领军人物马原的中短篇小说集。在马原笔下,西藏不是某种给人刻板印象的“圣洁神域”或“淳朴乡野”,而是一片极具包容性的广阔天地。喜马拉雅山巅的冰雪覆盖着孤寂的灵魂,拉萨河水托起此起彼伏的笑闹声,八角街向熙来攘往的人群敞开双臂,玛曲村静静抚慰着与世无争的麻风病人……跟随作家的脚步前往拉萨河畔,神秘面纱之下,那是一个亲切平实的家。
《冈底斯的诱惑》是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山的印象》《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八篇。这些小说围绕“我”或“我”的内地文艺工作者朋友、藏族朋友在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展开。他们大多是因命运波折或浪漫情怀而变得离群索居的人,带着孤独和苦难的色彩,但又时时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这些小说敞开了叙事的边界,借助西藏的神秘氛围,建构出梦幻一般的叙事迷宫。《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全26卷精装)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近四十年所发表小说、剧作、散文、演讲等作品的大集结,是迄今规模空前、收录作品最多的莫言作品定稿版全编。其中,全面集结、全新编辑的散文集与演讲集共六卷,收录作品逾300篇。整套大系中配有180余幅独家高清珍贵图片,套装内附有精美手账《讲故事的人》、长近七米经折装书法长卷《高人颂》,以及莫言亲笔签名的唯一编码收藏证书。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红高粱家族》是中宣部出版局策划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入选该丛书。《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言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先辈们在东北高密乡上演的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
《敌人》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创作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被认为是当代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开始于一场蔓延在赵家的神秘大火,财主赵少忠继承了祖父的遗产以及一张写在宣纸上的嫌疑者名单,继续着赵家几代人的苦苦寻找,然而“敌人”却一直没有出现,接连出现的是发生在赵家的一系列恐怖和死亡事件。
在这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恐惧经验中,现代人对于生存困境与生命状态的困厄与无知,成为更加触目惊心的命题。
《边缘》(1993)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将先锋小说叙事锤炼得炉火纯青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我”在垂垂老矣之际对整个人生的回望为起点,借助无数重要的人生片段,拼凑出跌宕起伏的经历,从不同人物角度展现了“边缘人”的生活面貌和脆弱的命运,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欲望的旗帜》(1996)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创作转型期的一部长篇力作。这是一部呈现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顿和欲望纠葛的失败之书。
在上海市某高校哲学系,一场重要学术会议召开前夕,大会的发起人贾教授毫无预兆地跳楼自杀身亡,会议不得不中断。贾教授生前的信息通过其他人的回忆一点点拼贴起来,其他人物也纷纷登场……当欲望的旗帜张开,有的人倒下,有的尚在挣扎,有的已经奔赴另一场狂欢。
《三室两厅》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韩博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作品分为三室(“虚构室”“非虚构室”“反虚构室”)和两厅(“黑厅”“软厅”)五部分,配以各自特定的时间背景,五个不同的空间区隔为线索。
小说以“我”作为观察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视角,串联起胡先生、韩先生、张先生、马先生等几位“先生”的际遇。他们拥有过共同的梦想,到最后分道扬镳,无论是生活,还是对生活理念、文学艺术、伦理关系、时代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碰撞和冲突。
格非中短篇小说系列包括《迷舟》《相遇》《锦瑟》《隐身衣》,该系列收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创作至今的全部中短篇小说,《褐色鸟群》《迷舟》《 青黄》《傻瓜的诗篇》等名篇都收录在内。这些中短篇作品表现了格非创作风格的一些重要特点,即在处理历史和个人经验方面专注于叙事技巧或形式上的可能性,用颠倒时空、迷离模糊的叙事建构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体验。同时,通过梳理格非各个时期的作品,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家写作风格与特点的变化。
《同名人》是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讲述一个印度移民家庭来到美国建立新生活的历史,这也是他们在异域走过的心灵历程。主人公果戈理有着印度移民孩子勤勉的长处,同时兼具美国少年的叛逆个性,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终究还是与一位印裔女孩结婚……小说于2006年被改编为电影,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与读者。
《低地》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继《同名人》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小说跨越印度和美国,讲述了一个印度家庭四代人的悲欢与命运:两个性格迥异的印度兄弟,一个被过去困扰的女人,一段超越死亡的爱情,一个被动乱撕裂的国家;拉希莉至今最具野心的作品,满溢着痛苦与爱,以及生命惊人之美。
《死海之滨》为日本文坛巨匠、芥川奖获得者远藤周作对人性进行深刻探讨的长篇小说。
故事在双重时空下展开,由“朝圣”和“群像中人”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现代的“我”在耶路撒冷寻找一个曾在集中营受难的懦弱者,“新约”时代六个身份各异的人物见证耶稣的献身。硝烟之下,牺牲与苟且背后的人性抉择;信仰之间,追随与离弃的终极问答。
《孤儿故事》是“图书界的奥斯卡”——鹅毛笔大奖提名作家帕姆·杰诺芙的巅峰之作,中文版高居当当小说新书榜第二名。
在数十年间潜心研究有关二战和大屠杀的资料后,杰诺芙以史实为基础,创作了这个发生在德国马戏团中的“辛德勒名单”故事:16岁的少女诺亚从准备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偷来一个犹太婴儿,在逃亡途中被善良的德国马戏团主收留,并开始向同样受到庇护的犹太高空杂技师阿斯特丽德学习杂技。在马戏团中,她们结下了超越生死的友谊。
在这个故事里,杰诺芙从历史档案中发现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曾被目睹过的一车皮的孩子,他们最终去了哪里?他们是谁?——她将温柔的目光投向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以耐心的笔触层层拨开遮蔽人物命运的阴云。
《逃之夭夭》是德国文坛泰斗马丁·瓦尔泽创作的一部充满哲人智慧、具有高度自传性的小说,回顾了作家一生与政治、爱情、文学批评的斗争总结。
“我遭受的痛苦,无一不来源于自身。”这是马丁·瓦尔泽在《逃之夭夭》中写到的一句话。尽管向他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政治斗争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
乔纳森是一个梦想家、思想家、建议者,却被从家乡喀拉拉邦流放至此。他改善着朋友们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各种难题……但讽刺的是,乔纳森看来能解决其他人的问题,却对自己的家庭危机无能为力。
《等待乔纳森》以戏剧性十足的情节,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画了当代印度社会幽暗万象的真实图景,书写出一位印度当代“堂吉诃德”的成长史。作者穆尔兹班·F. 史洛夫是当代印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获John Gilgun小说奖,六度获全美短篇小说最高奖Pushcart奖提名。
德川幕府时代,一位寒村武士为完成藩主交付的任务,踏上远渡墨西哥的漫长旅途。原以为一成不变的命运,从此刻起逐渐向未知的方向延展……本书是芥川奖获得者远藤周作以日本十七世纪遣欧使节支仓常长的经历为灵感创作的长篇小说,亦是其探讨理想与现实问题的巅峰之作。
在吉冈努看来女人分为两种:一类可以共度一生,另一类利用完就能抛弃。森田蜜就属于后者。然而,这个被他抛弃的女人终究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被抛弃的蜜因误诊被送进麻风病院,病人们的孤独和痛苦令蜜深受触动。在这与世隔绝的角落,蜜那被世间抛弃的热烈而纯粹的爱在苦难中得到了升华……本书是芥川奖获得者远藤周作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直面现代人的孤独、探究爱的真意。
《丑闻》是芥川奖获得者远藤周作的一部探索“双重人格”内心世界的长篇小说,现已被翻译为数十种语言并畅销多国。主人公“我”是一名行将就木的小说作家,在某次颁奖典礼上意外发现一名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丑陋男人。之后有关“我”的丑闻纷至杳来,为追寻真相找出幕后之人,“我” 决定开展调查。
澳洲迄今唯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成名作,被誉为“澳大利亚的《创世纪》”。
在一片人类足迹未曾涉及的丛林中,来了一个男人——斯坦·帕克,他砍树搭棚,开垦出一片空地,又外出带回一个女人——艾米做妻子。帕克一家的生活在洪灾、大火、战争、背叛、死亡中缓慢展开……
最后,男人在他临终前吐到地上的一口痰沫中找到了上帝。而那块由他最先开垦的荒地业已成为悉尼城郊,但仍有树在那里。一位少年——斯坦和艾米的孙子走进丛林,想要写一首生命之诗。
《树叶裙》是由帕特里克·怀特撰写的一部以女性为视角探讨文明与野蛮、伦理与欲望的长篇小说。
18世纪30年代初期,“布里斯托女仆”号在由澳大利亚返回英格兰的途中,于昆士兰海岸遭遇沉船事故。艾伦·罗克斯巴勒夫人是这场海难的唯一幸存者,她漂到海岸之后,被土著部落掳为阶下囚,被迫爬树觅食、与狗争食甚至生食人肉。终于在逃犯巴恩斯的帮助下重回文明社会。在这期间,她从根源上体会到了人类的野蛮性和她自己内心的欲望。
《白银时代诗歌金库》是由俄语文学专家、普希金纪念奖章得主郑体武教授花费数年心血精心编选、翻译的极具权威性的金库版白银时代诗歌译本。其中,“女诗人卷”收录了白银时代最负盛名的九位女诗人的210余篇诗歌代表作。这些诗人,既有中国读者熟知、文学史地位显赫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也有中国读者不太了解、甚至完全陌生的,但国际影响至今有增无减的罗赫维茨卡娅、叶莲娜·古罗、切鲁宾娜·加布里亚克等人。在大时代的悲伤基调之下,她们或寻觅神秘的彼岸,或追思遥远过去的文化余韵,或缠绵于不可得的朦胧爱情,创作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歌。这些作品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这个时期整个俄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也成为了她们各自绚烂一生的最好注脚。
《白银时代诗歌金库·男诗人卷》收录了白银时代最负盛名的十六位男诗人230余篇诗歌代表作。这些诗人,既有中国读者熟知的勃留索夫、曼德尔施塔姆、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等巨匠,也有中国读者不太了解、甚至完全陌生的,但国际影响不容忽视的米哈伊尔·库兹明、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伊戈尔·谢维里亚宁等名家。他们用最凝练的语言形式——诗歌,书写当时的俄罗斯涌动着的种种思潮。他们将永恒的情感投向我们,就像一个星球在将自己的光投向另一个星球。
伊丽莎白·亨特,垂垂老矣,卧病在床,近乎目盲,却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在蜘蛛网正中央,用欲望和金钱的蛛丝操纵着身边的人。一对儿女在利益的驱使下来到老妇人的病榻前,内心盘算的却是冷血的谋杀。多年前,海岛上那一次让她几乎丧命的风暴,伊丽莎白在平静的风暴眼中,看到了什么?
帕特里克·怀特用无情冷峻的笔触,娴熟的意识流手法,将故事与人物内心交织在一起,剖析着人性的软弱与可鄙、善良与伟大。
《男孩》是2016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故事以20世纪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出生在法国南部小地方、没有姓名也从不讲话的小男孩,在母亲去世后踏上了旅途的故事。
在旅途中,他告别荒蛮的生活,走入文明世界,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相遇,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体验了人生的种种悲欢,逐渐认识到生存本质。
《音乐与生态文化》是资深音乐教授张平多年来专注于音乐与生态美学研究,着力发掘音乐艺术深广价值与未来方向的一部评论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体现新世纪以来音乐艺术研究的更高追求和深度探索的著作。福利时间:转发本文至朋友圈,将截图发送至后台,12月8日随机抽5位读者,各赠1本书讯中已上市的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