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苏州博物馆本馆前。夏艳用十块钱买了六个茉莉花手串,让我们带着少女心闻香了一个下午。即使展馆内人满缺氧,花香让我们释怀。
苏州博物馆本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按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本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本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馆串的太多了,就容易忘记自己进了哪个展厅。从官网搜索些资料。作为在传统和现代里辗转探寻的艺术家,幼承家学的任重身上有一种亦古亦今的气质,他对晋唐宋元的学习和继承,与其说是复古,不如说是他对根植于基因的记忆描摹。他如同一位耐心的观察者和测绘师,沉静但不冷漠,铺叙但不判断,他在古今之中穿行,走走停停,没有设定的方向,也不沉溺于单一的物象,但却在当代与传统、出世与入世之间,达到一种微妙又和谐的美感。当我们回归到画面本身,除了任重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于传统技法、内容与创作媒材的继承与探索之外,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审美、古典意象的一种超然又自我的表达,成就了他作品介于高古与当下之间的气息。近在咫尺的雪竹,如幻境中矗立的苍松,以及凝冻在眼前的禽鸟……这些宛如新生又充满了生命力的美妙事物,共同构成了画家洪荒宇宙的风景。对于任重来说,创作是自己与作品、时间之间的互动,绘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可见之物再现,而是要把不可见却又应当呈现的东西变为可见。
闲云在学国画,比我们几个懂,正在帮我们分析和讲解。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1957年考古人员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了这件莲花碗。此碗整个造型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线条柔和,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此莲花碗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莲花碗通体施青釉,釉层厚而均匀,手感滋润,光泽如玉。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圆孔边刻有窑工“项记”二字。底部留有排列密集呈斜状的垫烧支痕。秘色瓷是指唐、五代、宋代浙江上林湖一带越窑烧造的青釉瓷器。此莲花碗的艺术造型与艺术价值无与伦比,被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的标准器。当古玩鉴藏之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朝野翕然的时候,明清文人以其精练于鉴识品第的文化资本,参与了古玩市场化的进程,乃至于居间谋利,甚而成为定义雅俗,操纵风向的主导者。古玩的不可多得及日少一日,古窑器的脆薄易损,供需便趋失衡,遂使一些绝妙的伪造品,乃至精巧的“时玩”,得以大量填充其间,意也随即成了市场的新宠,身价百倍起来。
寻一处歇息地,赏竹影之魅。
博物馆的出口必须通过忠王府,我们也顺便在忠王府里溜达一圈。小伙伴们说这里有一棵文徽明的手植紫藤,寻了一会儿,见前方有一个戏台,穿过戏台便是“卧虬堂”。堂前类似一小花园,终于看到了紫藤。忠王府,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与拙政园相邻,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太平天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的王府。
忠王府的建筑风格是属于江南小巧玲珑型的,与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截然相反,营造一种“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围,主要包括公署、邸宅、花园等部分,建筑艺术具有独特风格。
1961年忠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徽明所植,雅称“文藤”,距今已有480余年,文徽明与拙政园主人王献臣交谊甚笃,嘉靖十二年(1533)应邀撰《王氏拙政园记》,绘有《拙政园图》三十一页,配诗并以正、草、隶各体书写。
拙政园沧桑变迁,几易其主,然古藤依旧苍老遒劲,天矫蟠曲。春季缨络四垂,紫英缤纷,令人赏心悦目;夏季枝繁叶密,绿荫满许庭,使人暑气顿消。1904年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端方立圭形石碑题“文衡山先生手植藤”。文徽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这是第二棵银杏;看,左侧中间还有一块牌;共见到三棵。
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记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可见,后来的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