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我看来 | 史蒂夫·马丁:“好的作品永远在给予”

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2021-03-30



MoMA与BBC联手推出视频栏目

“在我看来The Way I See It”到了第三集,

这一次的嘉宾可了不得了——



这个身影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他就是史蒂夫·马丁( Steve Martin)!被称为好莱坞“白头翁”的史蒂夫,不仅他的电影《粉红豹》、《我为喜剧狂》、《儿女一箩筐》等家喻户晓,还在喜剧片的表演上精益求精,先后获五次金球奖提名。


他也是《周六夜现场》的明星嘉宾,还曾多次担任奥斯卡和格莱美颁奖典礼的主持,因此深得人心。



但可能你还是不够了解他的多才多艺:他还是一位屡次获得格莱美奖的五弦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戏剧、短故事和小说,不乏对艺术世界的辛辣讽刺。



就在今年,马丁担任特邀策展人,在波士顿美术馆策划了加拿大风景画家劳伦·哈里斯(Lawren Harris)的展览——于是,他丰富多彩的履历上又多了“策展人”这一角色。


艺术在史蒂夫·马丁的生活中

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热衷于收藏,独具慧眼,

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收藏体系。

MoMA绘画与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特姆金(Ann Temkin)和他一起逛了逛MoMA的馆藏,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两幅作品吸引了马丁:


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

(Stanton Macdonald-Wright,1890–1973)

于1917年创作的《色彩交响》(Synchromy)





摩根·罗素(Morgan Russell,

1886-1953)

于1922-1923年创作的

《色彩形式交响曲(理念)》(Color Form Synchromy <Eidos>)


这两幅于20世纪早期出自美国艺术家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和摩根·罗素之手的作品在MoMA名作济济的馆藏中显得有些冷门。


但马丁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直觉,其中的理由也不禁让人好奇:




  Synchromy:色彩交响  


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和摩根·罗素是两位出生于美国的艺术家,史蒂夫·马丁看到这两幅20世纪初的抽象作品,便果断下了判断:“我相信这两位艺术家那时候都在巴黎。”


确实如此。罗素与麦克唐纳·莱特先后于1906年和1907年来到巴黎,并于1911年成为同学,两人很快成了艺术探索之路上的好伙伴,开始发展有关色彩的理论。在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后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启发下,1912年,罗素与麦克唐纳·莱特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有关抽象色彩的作品和理论,统称为“Synchromy”,后来有人将其称为“色彩交响”。



左: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自画像


右:摩根·罗素自画像



“我努力将自己的艺术从所有的叙述性和解释性中剥离出来并净化,让观众的情绪只剩下纯粹的审美,就像是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一样……我将我艺术中所有的自然表现都抛弃了,但仍保留了一些基本的构图规则(比如色块的位置和移动,就像是运动中的人体一样),并通过色彩的形式创作了我的图像,它在三维的构图中形成了节奏。”麦克唐纳·莱特这样回忆那个时期的作品。




“好的作品永远在给予”


然而,对于史蒂夫·马丁来说,直觉永远比理论重要。

他喜欢直接看,直接感受。


“我可以看这些画看很久,

因为这里有很多不同的细节,

然后它们成功地合为一体。”


◄▼ 

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作品

中的丰富色彩细节


斯坦顿·麦克唐纳·莱特和摩根·罗素所开创的“Synchromy”理论在当时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在MoMA的众多馆藏中,这两幅画显得艳丽而孤独。这也正是马丁对它们一见钟情的原因。

▼ ►

摩根·罗素作品中的

丰富色彩细节


马丁和特姆金相互交流着:颜色就等同于音乐一样,浸染了很多的情绪与韵律。

“看着这样的作品,难道你不想唱歌吗?”马丁笑问。


这两幅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仅仅凭借纯粹的颜色和不同颜色之间的交融,便可以创造出构图所需的所有形式”。



对于马丁来说,他更相信

“随着时间推移,图像能够逐渐显现出自身,

不断地回看,好的作品会一直给予。”




“它看起来像一张风景画!”马丁忽然在麦克唐纳·莱特的作品中有了新发现!

“现在我确信它就是一张风景画。什么都不会改变我的想法!”

“但如果我在一件作品面前又坐了一个小时,通常来说,这幅画又会变了个模样……”



或许这就是所谓抽象色彩的魅力,

它永远似是而非,美丽也神秘。

在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的交融中,

仿佛蕴含了一万种可能,正在被时间慢慢释放。


那么在你看来,这两件作品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于“在我看来The Way I See It”

这是MoMABBC联手推出的视频栏目

邀请3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的专家学者

选择他们各自中意的作品进行分享

在更多元的分享角度下

激发更多作品的不同魅力







“点在看,夸别人抽象也是褒义词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