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医院士樊代明:我为何力挺中医

黄帝有道 2020-09-19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世界消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导读  

樊代明:其实,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王小波


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在国外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他痛感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


他是副部级领导干部,也是一名将军。平日工作极为繁重,但凡有点滴时间,无论在出差路上还是办公室,便提笔写下所思所得,日积月累竟年年著述不断,不敢自称“字字珠玑”但必“字字原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今年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樊代明。


他为什么力挺中医?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路在何方?中医如何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樊代明回答明快犀利,富有感染力。一问一答中,一下午时间不知不觉流走,全程竟无任何外来打扰。


1

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记者:您是著名西医,对中医理解的深度,在当今主流医学界并不多见,而您对中医的支持,更为人所共知。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分级诊疗论坛上,我们注意到,您发言开头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您为何如此力挺中医?


樊代明:其实,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记者:如何理解这四句话?


樊代明:先看第一句话。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有着高度概括与精辟评价——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评价!而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


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


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


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关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证人类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


2

诺贝尔医学奖只颁给微观研究者?有问题!

记者:为什么说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


樊代明:举个例子吧。来了个得了肝癌的病人,但在医生心中,总想着这是一个人肝上长了癌,把重点放在肝这个器官上,特别是肝长的肿瘤上。“癌症病人”本来是“得了癌症的人”,现在却成了“人得了个癌”。于是乎,切除肿瘤,切除长了肿瘤的器官,甚至连周边没有病变的组织和淋巴都切除了,结果肿瘤切了,病人却死亡了,其实不治可能他还活着。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


这就是现代医学“出偏”表象之一——“患者成了器官”。由于分科太细,医生们各自注重“自管”的器官,各自注重“自管”的病变,最后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或“自管”器官上“自管”的病变治好了,病人却死了。你看,每一个医生都在做正确的事,但局部正确造成了整体不正确的结果。


此外,还有“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了检验”“医生成了药师”“心理与躯体相分离”“重治疗轻预防”等等。


从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很快将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医学先把人分成多少个系统、器官、组织乃至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


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级学科。现在继续细分成“四级”,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胰病……“四级”学科还在继续再分成协作组,最多达十几个。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认为还不够,国外还提出“精准”外科,不知要精到哪种组织、哪个细胞、哪个基因。


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以不懈的一分为二为特征,似有不把人整体搞个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脾胃分家决不罢休。过于强调“分”,现代医学弊端甚至恶果日益凸显。


记者:如何看待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医学不是科学吗?


樊代明:我从未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对任何人说过,医学不是科学!这应该以文字为据!我是说,医学不只是科学,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医学里含有科学,但科学不是医学的全部,只是医学的一部分。


科学是研究“死”的物,且方式是抽象地研究两个静止的物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可重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医学研究的是目前人类最难解释的生命现象,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而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


医学中绝不只是单一的科学,还有很多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部分,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心理学、环境学等等。一切与人、与人体有关的方法,医学都要拿过来用。


都说樊教授医术好,别人治不好他能治好,别人治一般他效果显著。我靠的只是科学么?当然有科学,但有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不只是靠科学。每次去查病房,我第一个进门,会和病人先聊几句。你们村在哪?今年种什么?收成怎么样?离开时我最后走,轻轻带上门,和病人微笑告别。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病人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关怀、暖意、信心!因为他对你有了信任。再加上合理治疗,效果能不更好么?这里面涉及的不只是科学,至少还有心理学、语言学等。因此,在医疗过程中,科学占多少成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来定。


记者:您说的现代医学离人越来越远,这个我明白了。但有人问,科技不断向微观领域深入,对医学没有帮助么?


樊代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向微观领域的深入,对医学技术发展有帮助。我至今已发表了SCI论文600篇,不懂这个道理吗?但是,向微观的探索与深入,只有和宏观、整体相联系,对医学发展、对生命健康才真正有意义,这是我当医生40多年得出的体会。


长期以来,还原论的机械生命观,深刻影响着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成物理化学反应,生命现象不复杂,只是认识层次的问题。

其实远非如此。把一个玻璃杯子摔碎很容易,但把他复原就很难,更何况极其复杂的生命体!


生命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只有在一定层次上才会出现。生命的特征不是各部分、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整体特性也不能简单还原。生命是以整体结构的存在而存在,更以整体功能的密切配合而存在,这就是医学与科学的区别。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不过是一个死物,或是一个失去了生命的物体。


近五十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从事微观研究的学者。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导向,使科学发展走向“出偏”。人体解剖成器官,器官在显微镜下细化,分子刀再把细胞分成分子,再进一步细化。就这样,很多医学研究游离于分子之间不能自拔!沉迷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创造了大量与治病无关的论文!


与此同时,医学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本来恩人般的医患关系现在成了仇人相见;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生成了截然分开的队伍,两者的追求目标和追求结果完全不同。


这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难道是医学发源的初衷和目的么?因此,简单地用科学的规律来衡量、要求医学,是不对的!医学就是科学,或医学只是科学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武断的,是我不能同意的!


3

整合要突破定式 看不到经络,经络就不存在?

记者:您前面提到,中医药学是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如何理解“整合医学时代”?


樊代明: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一个时代,是农业革命催生的经验医学时代或称传统医学时代。在这一漫长时期,先后出现过100种以上的医学体系,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


但可惜的是,除中医药学一枝独秀、大放异彩外,其他绝大多数现在都已落伍,甚至销声匿迹。其原因有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武力掠夺、血腥镇压、神学崛起、宗教惑行等,当然还有自己不争气。


第二个时代是工业革命催生的生物医学或称科学医学时代。西医学开始并不强盛,自从将科学作为发展的方法学逐渐引入并形成现代医学后,带来了长足进步,但也逐步走上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近亲繁殖、孤芳自赏的道路。


目前,现代医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问题。如:人类4000多种常见病,90%以上无药可治,感冒能治好吗?不治也好;7000多种罕见病,99%以上无药可治;恶性肿瘤已占人类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


尽管一个又一个医学模式不断登场,循证医学不够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再来精准医学……但都未解决问题,因为它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在局部或末端发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用科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还必须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全面系统认识人和人体,必须走向第三个时代——整合医学时代。


我们所倡导的整合医学是整体整合医学,和国外所谓的整合医学不一样。我们倡导的整合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并将人放在更大的整体中考察,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


在事实、经验和艺术层面来回实践,从而形成整合医学。正如我前面所说,唯一能与现代医学比肩的中医药学,应当是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记者:有观点认为,中医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始终是个难题,应该是“中西医配合”。如何理解配合、结合、整合?


樊代明:所谓配合,分了主次,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如果只知一味配合西医,就会丢掉老祖宗的理论和做法,丢掉长处和优势,没有出路。


结合就是不分主次,就像夫妻结婚,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设想很好,但在实际中远非如此。这夫妻两人,经常磕磕绊绊不说,还时不时吵得鸡飞狗跳,极端时甚至大打出手,恨不得灭了对方,当然主要是西医药灭了中医。还想生个孩子?门儿都没有。为什么?个性不合,思路差异很大,就是你提到的两个不同的体系。


那怎么办?就需要中西医整合,不仅不分主次,不分你我,和和美美过日子,还要生出一个比爸妈都强的优秀子女——整合医学,一家人一起对付各自都搞不定的疾病。但这种整合,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你情我愿、甜甜蜜蜜谈恋爱,不能强行拉郎配,谈恋爱期间多发现对方优点、多向对方学习,只有这样最后才能高高兴兴结婚生子。


当然,我们所说的整合医学,不只限于中西医整合,要整合一切有关人的知识,由此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最近几年,不断有中医药大学设立整合医学系、整合医学学院,为更多有志于中西医整合的中医人才、西医人才,提供了平台。如果越来越多人这样做,何愁走不出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


记者:在具体实践中,中西医两种体系怎么整合到一起?


樊代明:中西医有共通性,最根本一点就是,它们都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这是整合的起点。而在这一总目标下,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性,则更为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殊途同归嘛。


比如,西医和中医一样,也非常强调经验和跟师学习,因为医家所需的经验,从书本上看不到学不来,这是医学家和科学家之间显著的区别;再如,西医也高度重视生理和心理相互关系对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调身调心并重高度一致,只是现在西医越来越“科学化”了。


在整合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比如,西医用“科学”的手段研究经络,就要找到经络这个“实体”的解剖学依据。但无论通过大体、显微的甚至电子显微的手段,就是找不到,于是有人说针灸是骗人的。但在临床上,针灸有效性又确切无疑。


我提出,经络确实存在,看不到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用的方法不行。或者经络这种通道是暂时的、瞬间的,受到刺激立即形成,刺激结束立即还原,不是恒定的。不恒定就看不到,看不到就等于没有吗?宇宙中暗物质占90%以上,暗物质看不见就等于没有吗?就像没发明显微镜时看不到细胞,但能说没有细胞么?


我们平时走路都是横平竖直顺着路走,但一旦遇到火灾,肯定是哪个地方没有火或火比较小,就往哪边走。火灾时走的“路”,就是应急的路嘛,肯定和平时不一样。火灾过后,我们还走原来的路。


记者:相信伴随着整合医学时代的到来,中医药学将迎来更灿烂的前景,而整合医学也将因为中医药学的加入而更好发展。回归现实,相较于西医的主流强势地位,中医的生存发展仍是当务之急,您对此有何建议?


樊代明: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我简单谈几点思考。


首先,中医要挑西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去做,这是弱者证明自己、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先不说99%的罕见病西医无计可施,就是最常见的感冒,西医也没有办法,基本都是靠人体自身抵抗力自愈的。中医没有必要在西医很强的领域去证明自己,因为你做得好也说明不了什么。


当然,中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西医也可以去做。中医、西医都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事情,两个加在一起去做。


其次,中医一定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整体观,这是和西医相比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局部、微观层面发现的东西,一定要和整体、宏观相联系,决不能走现代医学陷入局部、微观而无法自拔的老路。


再次,中医一定要以疗效为标准,而不能只以某一个或几个“科学”的指标为评价依据。■




【延伸阅读】


曹洪欣:我为什么要力挺中医




曹洪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导读  

新世纪以来,日本规定所有医学院学生都必须学习中医,否定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取消中医的做法。如今欧美世界一流的医学科研院所以及世界著名制药企业,都有中医药研究所,说明中医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没有落后,而且还引领着医学的发展方向。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8月24日


1

如何看待:不能站在西医立场上否定中医


记者:中医药话题总是不断,诋毁者有之,力挺者有之,互联网上更是聚集着一大批“中医粉”“中医黑”,论战不休。您怎样看待中医药的争论?为什么中医眷顾了我们几千年,还有人认为中医“贻害社会”?


曹洪欣: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关中医的争论。中医是不是有效的医疗手段?咱们不妨拿出来“晒一晒”。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基于对人的观察、实践与研究,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和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五脏相关为核心的系统、整体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医讲和谐,西医讲对抗。比如说对待肿瘤的态度,西医是切除肿瘤,靶向治疗;而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调动肌体自身抗病能力控制肿瘤发展,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许多病例证明,中医的这种治疗理念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相比西医治疗更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不能站在西医的立场上否定中医,也不能完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


我治疗过一位53岁的日本男性患者,确诊为小细胞肺癌后,觉得生存时间不会太长,来中国求中医诊疗。我按中医益气养阴化痰解毒的方法,扶正祛邪,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两月余,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回国后每三至六个月来中国诊治调方一次,一年后,改成中药丸剂,五年后停服中药。2011年5月病人因患肝硬化腹水来中国治疗,又服汤药半年余,病情明显好转。病人风趣地说,如果不是中医治疗,早两次就见阎王爷了。


中医最擅长的,一是养生,二是对慢性病的治疗,三是对疑难性疾病及突发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更是有独到之处。比如2003年非典,我们根据高热、乏力的症状,在病因还未查明的情况下,用中药直接进行干预,为最终攻克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安全有效。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医不但没有“贻害社会”,反而是造福人类!


西方过去把中医称为“补充替代医学”,现在又称为“整体医学”。新世纪以来,日本规定所有医学院学生都必须学习中医,否定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取消中医的做法。如今欧美世界一流的医学科研院所以及世界著名制药企业,都有中医药研究所,说明中医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没有落后,而且还引领着医学的发展方向。


2

是否科学:科学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的整体把握上

记者:“倒中医派”频繁发表“中医不科学”的看法,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


曹洪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恰恰就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理论。


中医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辨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这种方法,别具一格,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中国人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整体观和辩证法。


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医强调整体性,但与西医相比缺乏精确分析,这种说法对吗?


曹洪欣: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确实是中医学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但其实中医辨证论治包括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宏观辨证是基于对疾病的整体认识,而微观辨证则是分析疾病现代检测指标的变化。我曾治疗过一位55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病人因无明显心绞痛症状,不愿做手术,而选择中医治疗。我们采取宏观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办法,用温阳益心活血化痰法,用中药汤剂加减治疗八月余,病人不仅身体状态好转,复查时已消除了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停服中药两年余,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3

并不玄乎:中医“辨证论治”非常严谨

记者:中医的“辨证论治”,听起来挺玄,这是不是容易导致人们对中医的不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曹洪欣:辨证论治既不神秘,也不玄乎,而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某一阶段的总体把握。比如,同样是“上火”,有的表现为口腔溃疡,有的表现为面部痤疮,也有的表现为失眠多梦等等,中医根据不同症状,包括舌象、脉象,进行分析判断,对不同脏腑或经络的火,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很科学很严谨。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人和自然要和谐,人自身要处于一个平衡平稳的状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


记者:中医理论发展的迟滞是明显的,这使中医的说理似乎停留在古代哲学层面,其笼统性、模糊性明显与现代社会不适应。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中医应如何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曹洪欣: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到《伤寒杂病论》创定辨证论治体系,是发展;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到《温病条辨》、《瘟疫论》等对温病的深刻认识是发展;从巢源方、孙思邈到“金元四大家”是发展;从重医理轻解剖到王清任大胆挑战前人理论,并进行纠正,是发展;从《衷中参西录》到中西医结合的各项成绩,是发展。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第一发明单位、屠呦呦作为第一发明人的青蒿素研究项目的重大进展,是中医对世界人民健康的贡献。这些贡献已经得到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中医在今天确实应该丰富完善理论体系,但必须坚持中医主体,遵循中医自身规律。


4

优势何在:养生、治未病、治慢性病是中医的优势

记者:各种中医养生类节目办得风生水起,这反映出人们对中医的一种情结。现在有种观点,认为中医药只能在预防疾病上有所作为,也就是常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您如何看?


曹洪欣:养生确实是中医药防病的优势领域。中医养生讲究“择时养生”“因人养生”“因地养生”,是中华民族维护健康的智慧结晶。


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先辈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的中医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方面内涵。


中医学对于慢性病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理、法、方、药”防治方法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特别是能够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个体化诊疗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七五”计划期间,国家就启动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研究,冠心病、脑中风、肾病、糖尿病、肿瘤等都已进入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实施的“仲景工程”,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肛肠疾病、血液病、糖尿病、艾滋病、骨伤科疾病、眼科疾病等106个项目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其中慢性病治疗项目超过75%。


记者:屡有所谓中医诊所或养生机构骗人的事件曝光,败坏了中医的声誉。面对需求旺盛而又良莠不齐的中医机构,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管理和引导思路?现在的管理体制存在什么不足?


曹洪欣:我认为不应该把非中医,或以中医名誉行骗的事件归咎于中医。养生,可分为中医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生等多种类别,而有的人仅凭一种说法、一个病例或一个秘方,就打着中医的幌子骗人,不明真相者,又把这些极不负责任的非中医、伪科学甚至骗术归罪于中医,就更加不负责任了。


我曾在全国两会上与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普及亟须专业化的提案》,提出中医养生市场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一定要把好宣讲人的“资质关”,杜绝非中医人员“宣传”中医的现象。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科学的准入标准,养生保健机构多头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的专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正在探索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


5

中西结合:应该达到优势互补

记者:多年来我国把“中西医结合”作为实现中医复兴发展的途径,结果似乎是中医越来越萎缩。中西医结合的路走得通吗?中西医应该怎么结合?


曹洪欣:中西医结合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二是医哲交融的歧义性,三是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难以沟通,四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但是,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也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


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许多,如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治疗模式和方法的创立;针刺原理推动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药发明以及西医医院大量应用中成药等等。


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从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再到理论与技术的逐步融合,这需要漫长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


6

人民共享:纳入医保是国家战略

记者:有些省市已经开始尝试加大对中医的支持力度,把中医治疗项目更多地纳入医保。您认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曹洪欣: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是国家战略,现在已经有了可喜成果。一是正在大力推进县医院中医科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启动“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工程”,按国家规划,“十二五”末,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安的特点。二是发扬中医“治未病”优势,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三是中医药从中药饮片到部分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中医药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中医药在突发性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及疑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同时,国家正在16个省建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为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中医药立法,中医药立法真的是迫在眉睫吗?中医药立法的关键点在哪里?


曹洪欣:关于中医药立法,几届政协委员都有提案,应该说不但迫在眉睫,而且对中医药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发展促进法目前已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列入今年全国人大立法重点。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我们国家的法律当然要对它进行保护。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包括它的药材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等,都有相应的政策支撑。中医药发展要靠法律保护,无论是中医院的办医模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还是中药研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与民族医药发展等,都应当是中医药立法的内容。


7

产业发展: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

记者: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并不顺利,相反一些非中医发源地的亚洲国家倒是发展迅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


曹洪欣:我刚查过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看后令人担忧: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可以看出我国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


我认为,文化差异与中药安全性研究是制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以下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如我国的六神丸被日本注册为“救心丹”,年销售额超1亿美元,被韩国注册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也近亿美元,而日本小柴胡汤的销量,就能抵上中国所有中药的出口额。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虽然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很难与日本、韩国、美国相比。美国的研发金额占上市新药总销售额的15%,我国的研发金额还不足5%。三是缺乏领军的中药龙头企业。我国中药企业总体上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仿改制品种多,难以形成“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的核心竞争力。四是缺乏符合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疗效评判标准和评估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标准,还是借鉴西医的评价体系,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与西药比较,中药的安全性是可靠的。中药是经过千百年来反复临床观察证实的疗效确切的医疗保健手段,经得起实践检验。二十年多年来,我给病人开方300多万剂汤药,包括作用强、有毒性的中药,没有出现过任何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所谓中药不良反应,往往由于使用不当所致,如因长时间服用龙胆泻肝丸引起肾衰竭的“关木通事件”,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服药所致。不可否认,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在新药审批研究等规则上更能与国际接轨,其相应的新药临床上市研究(包括不良反应)更加规范,所以经过他们“包装”后的中成药更容易被国际上所接受。


记者:当前全世界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了解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曹洪欣: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62个国家有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使用中医药或天然药物的人群超过40多亿,占世界人口的70%左右,国外中医医疗机构有10万多家,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大。


我切实感到了中医的国际认可度日益提高。我们从2006年开始与奥地利有关大学开展11项“中医药与老年相关疾病”研究,得到奥方资助,经过5年多的合作,中医药的疗效得到高度认可和赞扬。我们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合作开展的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此外,我们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全面实质性合作,范围包括中医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药研发等领域。目前,我国与70多个国家签署了近百项政府间中医药合作协议。不久前,在南昌举行的“太湖文化论坛”上,国际医学专家们对中医药发展的热烈讨论,再一次印证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令人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光明日报,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先天皆有不足,唯有后天多爱自己!

非爱中医群群友,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养生是什么?

就像5元的停车费,再便宜都觉得贵,突然有一张罚单贴在玻璃上让交200元违章停车罚款的时候,真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早知道给10元停车费我也愿意

当身体出现疾病,医生让你交20万、30万、50万的时候才发现,那每天几元一次的养生真便宜

养生不是改变你的生活,而是防止你美好的生活被改变!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