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文声对照)

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09-12







如何理解“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如果仅仅是念头想一想,在脑海里过一下,又不会付出行动,怎么就是业、就是罪了呢?这按我们一般的理解,好像说得太严重了吧。



佛法分为小乘与大乘。


小乘结罪是看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已经做出来了,才能结罪;如果心里想一想,未必结罪。大乘就更加细微,更加深入,就是说心里动一个不好的念头,即使没有去做,也结了罪。


这么说起来,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一天到晚心心念念都在犯罪、犯业、犯过失?白天想的、晚上想的,人前想的、人后想的,面上人知道的、背地里人不知道的,杀盗淫妄的念头特别多。


《地藏经》就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如果拿经文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话,几乎是无地自容,再也没有脸面说自己是一个善人,说自己是一个圣贤之辈,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是“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真的觉得要挖一个地洞钻进去。


一般讲的业,分为三方面:身业、口业和意业。


身业,就是身体去造作;口业,比如说话,好听的、不好听的,这都是业;意业,就是脑子里想一下,过一个念头。念头过一下都有它的力量,所以叫“业力”。


在我们生活当中,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不满意了,生气了,但是他并没有做什么,可是血压马上会升高,甚至会脑溢血、中风。那你说他这个业不大吗?怎么想一下就成业、成罪了呢?多少人就这么想一下就中风了,脑溢血了,心梗了,事儿多着呢。


三业当中,最根本的是意业。


三业以思为体,身口二业本身是无记的,没有意义的;业的意义、性质是由意识来决定的。


比如你无意碰到别人的脸,人家无所谓;如果你心中带着有意的羞辱,或者报复,你打别人一个嘴巴子,那你想这个效果怎么样?所以,“想一想就是业”,这个道理非常明白,而且一点不冤枉你。


按照唯识学来说,我们动了一个念头,就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动一个善的念头,有一个善的种子;动一个恶的念头,有一个恶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暂时没有引发为强烈的外在行为,但是在一定的因缘下,就显为现形,就像种子发芽一样,它就会显示出身口造作。


所以,外在看得见的身业、口业,是由内在看不见的意业所发动。


比如,看到这个东西觉得很好,“哎呀,我要是有一个就好了”,就这么一个念头,起了贪心。但是,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去拿吗?“哎呀,走啦”。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好东西在自己面前,周围没有人,顺手牵羊就拿走了。这个盗业的产生是因为当初有这一念。


另外,我们造的业,要么是清净业,要么是染污业。


如果不是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业,就是让我们深深地系缚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业,所以,要么就是解脱业,要么就是系缚业。


看看我们每天所思所想、所行所做,是解脱吗?都把我们紧紧地捆绑在三界;是清净吗?都让我们深深地染污。那你还说不是罪、不是业吗?


另外,罪有不同的标准。


如果按世间的标准,就是低一级的标准来说,这个人杀盗淫妄,那造罪了;如果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行善积德,布施贫困,那这个人修福报了。但是,这是浅显的,如果更深层次地来讲,我们所修的一切福也是罪。


为什么呢?


因为是有漏福业。“罪”的定义就是它会给我们带来苦,它的果报是苦的,我们修的有漏福业还是在三界轮回的果报当中。


虽然暂得人天的福乐果报,但很快又会堕落下来。所以,它不是清净的,不是真实的,而是虚伪的,颠倒的,也是染污的,会带来无穷苦的果报。


所以,“念头想一想都是罪,都是业,吓得我都不敢想了”。你也做不到,照样还是恶念纷飞,该想的也想,不该想的也乱想。


那怎么办呢?


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阿弥陀佛,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罪。念念念佛,念念灭罪。我们只要一心归投阿弥陀佛,这个愿心一发,永不退失,决定愿生净土,相续念佛,随忙随闲总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佛的光明在我们心中自自然然、无声无息地做工作,消除我们的罪业,给我们带来福报。如果没有这个法门,我们岂不是要永远地轮回,没办法出离了?


好,南无阿弥陀佛。谢谢。


往期精彩 /

是不是真的发了“真愿往生心”,自己知道吗,要作得生想吗?

念佛人如何面对种种不同价值观?

某“念佛秘诀”是否能用?

为何造许多杀业的名吃能传好几代?

最近网上佛教论坛某经很火,说能速得福报、见阿弥陀佛,可以诵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