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解知青运动历程

来源:网络 麻雀的理想 2022-03-17


      近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以及关于“知青一代开始左右中国命运”的种种说法,使世人再次关注那场影响巨大、规模空前的知青运动。

       从凤凰大视野、世纪大讲堂、腾讯文化“上山下乡专题座谈会”,还有众多专家学者的专题文章,以及王国斌等一批艺术家绘画“知青题材”的美术作品,大批知青网站文帖等等,使已经远逝的知青运动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的议题。

       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其时代背景和历史结论究竟如何?我作为亲历者之一,认为很有必要将其真实历史告诉世人和后代,也使我们这一代知青能重温那些酸甜苦辣的逝去年华。


       本文将通过介绍“知青题材油画”的特别形式,以探究文革“知青运动”的整个历程。


时代背景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卫兵运动后期,全国中学已经积压了三届的毕业生没有出路,他们的使命已告结束,而年轻人的骚动心态又绝不可能平息。 

       于是伟人高瞻远瞩,于1968年12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新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主席对知青上山下乡,强调的是要“接受再教育”。由此,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就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形式出现,而政治放逐的形式消失了。

1968我们   赵雁潮油画


       1969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最小的知青年仅13岁。 

       历届先后上山下乡的知青达1700多万人。

青葱岁月       王国斌油画


 有诗人说: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还有诗人说:青春是一片斑驳的树叶。这些说法都很美丽很伤感。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中国知青只是昔日疯狂政治神坛上的一道祭品吧?无论个人际遇如何,就整个上山下乡的历史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


渴  望


但一场改变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命运、因而也改变了中国之命运的浩劫,亲历的人,若只懂得自恋,后来的人,仅报以漠然,则不光罪白受了,下一次浩劫,离我们子孙恐也不远。所幸十数年来,赖得寥寥几个老知青的良知,这浩劫的伤痛与丑恶,才渐被大众所认识。 

在这个方面,作家是先醒者,如老鬼,徐晓,叶辛等;艺术的反思,似迟钝于文字。但王国斌等人近年以知青为题材的油画,又使人看到了其作为良知之载体的归来。


青春之歌     王国斌油画


       据说油画初展时,很多老知青泣不成声。 

       对知青运动尚有记忆、或有知识的人而言,王国斌的这幅画,正是对知青遭遇的最诚实、最雄辩的表达。


让我们荡起双桨   王国斌油画  


       王国斌知青题材油画:《让我们荡起双桨》,取自一同名的少儿歌曲。 

       知青一代人,就是在这歌曲所表达的理想与乐观气氛里成长的。它们许诺了其未来的幸福,未来的意义。 

       但王国斌画里的未来,却是另一种样子。如那位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女知青,手握的已非双浆,而是挖地的锨、牧羊的铲;“美丽的白塔”,则取代于灰白、驯顺的绵羊。那曾“小船儿飘荡”的少女,如今坐于土上,如涸辙中的鲋鱼。但这个姑娘,似浑然不知其处境。她脸挂着笑容,正以铲为桨,以地为船,仿佛一边默谢着那“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人,一边体味“大有作为”的快感。 

       则知创作这作品时,画家是假设未来的观众,应熟悉《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歌的。通过对记忆中歌曲的征引、比较,观众可晓悟作品的反讽之意。


探 家    刘孔喜油画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所有的开始似乎非常美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沿着铺花的歧路艰难前行,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结束的。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岁月,年轻的我们只如云影掠过。每个知青都怀着一腔理想的热血,却被现实粉碎和磨砾得变形。


水中月   王亚卿油画


      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年华。然而,知青们这段美好年华却是在十年艰辛的农村生活中度过的。在这十年中,伴随着他们的是血泪、汗水、痛苦、彷徨、困惑和辛酸。尽管如此,知青们还是怀念那段青春岁月,不管里面有多少无奈和屈辱……

       那么,对于文革的畸形产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有什么历史结论?


青春的碎片    潘蘅生油画


       70年代后期,云南知青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绝食等方式的集体抗争,强烈要求回城。

       为什么云南知青会出现集体的抗争呢? 其主要原因是不堪压迫.。

       云南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祸害的重灾区之一,农垦系统更是深受其害,一些"极左"的做法大行其道、甚至变本加厉的发挥,"划线站队"、"痛打落水狗"、"奸污女知青"、"吊打捆绑知青",其惨烈程度在全国农垦系统是首屈一指的。 

       据现在可查阅到的数据: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因病残退回原地1596人,擅自返城647人,因公死亡31人,判刑52人,判死刑1人。仅就4个师2个独立团的不完全统计,发生奸污女知青案件139起。据记载"从1969年至79年十年中死亡在西双版纳垦区的知青近1500人,其中上海知青有近千人。


为了爱    王国斌油画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长达42天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这次知青工作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不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决策上都有重大突破,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下,以云南省知青问题的解决为契机,终于使中国一代知青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返城前一天   徐纯中油画


       十年一梦,青春不再。许多回城知青抓住“青春的尾巴”,工作学习,自强不息,成长为社会栋梁;但也有很多的返城知青,积劳成疾,时运不济,大批下岗,至今生计艰难。


回 家   张垦油画


邓小平在1978年总结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明确地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这就是对文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结论。


回城    王国斌油画


往期链接:

《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留下的珍贵影像

毛泽东追悼会照片集(可追悼,缅怀,围观,或者立此存照。)

杨念群:革命时期破鞋考

刘志琴: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