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翁乃强摄影:30年间的彩色中国

翁乃强,1936年出生于印尼华侨家庭,1951年回到北京上学,20世纪60年代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后转行成为摄影记者。由于工作的对外宣传性质与自身的华侨家庭背景,翁乃强在国内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并不缺少拍摄所需的胶卷,甚至包括在当时还很珍贵的彩色反转片。正是由于翁乃强“想要多拍一点东西,从来没想着要省着用胶片”,几十年后的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些珍贵的彩色影像。

这些作品大部分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这段极为特殊而敏感的时间里,翁乃强虽然绝不是“被关在铁屋子里第一个醒来的人”,但可贵的是,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他依然坚持用相机不断记录充满鲜活细节的家国瞬间。在翁乃强的作品中,在无数政治符号的夹层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生动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场景与瞬间。而这些跨越数十载影像中的丰富色彩,则赋予了观看者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奇特体验。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那一片片绿色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




1966年,在游泳活动中,人们高举“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标语牌。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翁乃强摄影


1968年广东一农户,奶奶听孩子朗读毛主席著作,墙上还贴着许多毛主席像。翁乃强摄影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翁乃强摄影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07.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1968,北大荒的知青们,正在晚霞中进行“晚汇报”。翁乃强摄影 


知青和老乡   翁乃强摄影  


1967年中苏交恶时,天安门附近的反修正主义游行中出现了外国人面孔。


08.北京颐和园,参加节日聚会的学生。 


10.1969年,天安门的游行队伍 


13.红卫兵在水利工地上向农民宣传毛泽东思想 


14.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 


15.1968年,北大荒知青自己动手盖房子。 



16.1968年,广东珠江工厂送青年工人参军。


 


20世纪70 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丰台,冬季清晨的蔬菜集散地。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城墙下的剃头师傅和他的老主顾。 


20世纪70年代末的广州,一位市民把刚刚购买的彩色电视机放到自行车后座上拉回家。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 


23-1971年,“三八”号渔船接到海事指挥部通知后,赶赴黄海,捕获了大量对虾,创造了当时对虾捕捞的高产纪录。对虾的出口是当时我们国家获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之一 


62-20世纪70年代,香港摩罗街古玩市场小商店中在售卖各种毛主席像章 


68-河南陈家沟村的早晨。陈家沟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会练太极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练拳的村民 


82-83清晨,上工的人们扛着农具行走水汽蒸腾的温泉边小路上 


87-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海珠桥 


95-蒙古族牧民将羊毛送到收购站出售 


124-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153-毛主席纪念堂群雕正在创作中,两侧各有一名模特摆出姿势,供艺术家做参考。左边的模特是一位海军战士,右边的模特是一位少数民族女民兵_副本 


192-193大雪过后,北海公园一片白雪皑皑,连船只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改革开放后,市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年轻人。 


清晨,小贩们蹬三轮车载着新鲜的蔬菜到早市出售,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对筒子河,老北京的生活情趣尽显无余。



本文图片选自翁乃强《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




往期阅读:

邓晓芒、项贤明:教育的目的、改革和平等问题

雷颐:人类历史上的群体性狂热

张鸣: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吴思:潜规则||公平是有等级的

吴思:潜规则||身怀利器

吴思: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