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政区划里潜藏的“权谋术”


  

    中国的行政区划通常来说有几项大原则:依山形水势划分(河北和山西以太行山为分界线、陕西和山西以黄河为界),依民族聚集来划分(比如内蒙古和宁夏),也有依地理单元来划分(比如福建省)。 


    现代中国的省级区划是从元朝行省制开始,几百年来大体上稳定,小范围调整。依据这些原则划分省界,官员治理地方时,能免跋山涉水之苦,提高行政效率。有原则就有例外,经过长期的治乱总结,统治者在划分省界时,会加进很多考虑。主要的目标是,钳制地方割据,加强中央控制,实现大一统国家的融合。  


    比如说,四川盆地原是独立地理单元,汉中在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很接近,是四川“北大门”,却划入陕西。很显然,统治者不希望四川成为“小王国”。  


    同样的道理,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却有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城市在黄河以北明朝开始,中央朝廷就有意不让黄河成为河南与河北这两省的界河。 


    此外,四川西部有大片藏区;语言风俗和河南接近的襄阳,却划归到湖北;昭通离四川和贵州都很近,却属于云南。这些刻意安排,都有非常清晰的意图。中国行政区划的特色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很难说哪一个是主导。


    在中国,行政区划不等同于经济单元。有时候,一个完整的经济单元,甚至要分成不同行政区划,最典型莫过于江苏省的产生。  


    明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南直隶,下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及上海。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南直隶都是天下的重心。明朝这样安排自然有它的用意,这里有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是老朱“龙兴”的地方,更有明朝故都南京。南直隶培养了大量读书人,他们是明朝最信赖的阶层。 


    到了清朝,体量庞大的南直隶自然不可能再存在。于是先被改成江南省,继而被分成江苏省和安徽省。拆分江南省不是划长江或淮河为界,而是在长江下游切下去,将自古以来关系紧密、经济发达的芜湖、太湖经济区分开。后面略有调整,但江苏和安徽大体就这样产生。 


    安徽位于江南地区的上游,分得安庆、徽州这样的富庶地,再收淮南、淮北、宿安为一省;江苏省分得下游的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同样分得淮河流域的宿迁和淮安地区。  



    淮河和长江流域,原来在地理上相对独立,可由于政治安排,古代江南被割裂了,淮河流域也被分开。安徽和江苏两省各得江南和淮北,地跨江淮,以富带穷。


   到今天,安徽和江苏也是中国省分里南北差异最大的地区。尤其江苏的徐州和连云港,自古属于北方中原文化地区,当地民风近于山东,和苏南有相当大的差别。  


    回过头来说江苏。江苏的地理和文化差异,经济难免有落差。江苏南部人口稠密,工商业一贯繁荣,加之毗邻浙江和上海这样繁贸地区,民众做生意很方便。苏南地区改革较早,开放也彻底,发展经济的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反观苏北,自古土地贫瘠,灾荒频发,工商业不发达,经济落后于南方,也就自然而然。  


    广东省的行政区划沿革不像江苏那般复杂,道理却是相同的。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别之大,无异于两个省分。它们只是凑巧位于岭南,成为同一省,才被拿出来比较。


    实际上,广东各地发展经济的条件,根本没有可比性。 


    珠三角农商各业一直都很发达,其人口之密集、经济之开放,都居沿海前列,是古代中国海上的大门。加之历史的因缘,毗邻港澳的优势,珠三角成为全国最强,毫不意外。 


    至于粤东地区,山多平地少,离珠三角很远,从港澳那里享受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几乎没有。粤东看起来像是广东的“外省人”,潮汕文化也和广府文化差别甚大。他们倒是和闽南文化一脉相承。  


    至于贫穷的粤北山区,靠近广西的粤西,人少地偏,在珠三角面前,完全没优势。粤东、粤北和粤西虽在广东省内,和珠三角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并没那么紧密。  


    这样的安排,深刻体现着历代统治者的权谋术。


往期阅读:

谢泳:董时进,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分子

杨念群:革命时期破鞋考

国家地理镜头中的民国

有多少人非正常死在斯大林时代

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