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作者:心如止水


随着我们国家对科研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并且伴随着今年硕士扩招18.9万人,博士招生规模预计达到10万人,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都进入到了科研事业当中。而且也有很多小伙伴幸运的进入到了国内外的大牛组里。


但是即便进入大牛的课题组,也并不代表从此你的科研生涯就开启了外挂模式,反而可能身在大牛组,只是看着别人发好文章,自己还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呀。还有一些小伙伴虽然在一般的课题组,但是就是能发好文章呀。这是不是让你有点小尴尬?但是发不出好文章,或许还真不赖你,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天赋或者不够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气和机会不单单是在艺术或者人文类,比如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是异常关键的因素。一个人的运气和机会对于个人成功的影响,可能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


201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Allesandro Pluchino、Andrea Raspisarda 和意大利经济学家 Alessio Biondo 通过 “玩具数学模型”模拟了一群人从20岁到60岁这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的职业发展变化。结果研究发现:


人们往往会低估随机因素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荣誉和奖励并没有赋予最有能力的人。而是给了运气最好的人。


在模拟实验中,虽然最成功个体的天赋水平大多在平均值以上,但是只有天赋是绝对不够的,因为那些最有天赋的个体只有极少数也是最成功的。


通常情况下,平凡却幸运的个体要比有天赋而不幸的个体更加成功。那些最成功的个体往往只有稍高于平均值的天赋水平,却在生活中充满了运气。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即便是现在你还没有取得想象中那样美好的成绩,或者能够稍微显摆一下的科研成果或者文章专利等,也不要气馁,更不要自暴自弃。这或许只是你的运气还没有到来而已。



那么在科研生涯中,我们的努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文献不看,实验不做,坐等好运的来临呢?


当然不是,因为运气固然重要。但是当好运气来了,你也需要有过硬的本事抓住呀。


同时,这个研究也重现了“帕雷托原理”(二八法则),即少数人最终将获得大多数人的成功。在模型中40年模拟的最终结果表明:虽然最初设定的天赋是正态分布,成功却不是正态分布。其中20名最成功的个体拥有全部44%的成功值,而将近半数人的成功值甚至在初始值以下。这一研究模拟的结果和现实世界的数据吻合。


所以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需要一点“淡泊名利”的心态。既然发不出好文章,那么读博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是思维的转变


虽然有一些没有读过博士的人以为读博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来讽刺博士:


某大公司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有空盒子。所以老板只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研发了一套设备来识别和去掉空盒。


博士组建了一个十几人的攻关团队花了几十万,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旁边的机器就会识别出来,并且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走人。”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小工的做法固然好,简单实用,但是可适用范围相当小,只能适用于小作坊的生产,前期投入少,但是需要持续投入。


而博士的做法明显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而且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博士的方案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


这个思维的差异就是博士教育的一个结果。


博士教育阶段,不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是要求学生研究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要求去突破以往认为的不可能的事情,要求培养学生的是专注和思考能力。


其次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经过博士期间的教育,并不会让一个人知道所有的知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博士教育确实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华罗庚先生曾经用“兔子理论”来形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大家举一反三到用兔子来形容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


本科生:捡死兔子


学习的内容都是已经被前人反复研究透了的基础知识,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是有标准答案或者最优解的问题。


硕士生:打活兔子


有人告诉你兔子在哪,并且给你提供所有需要的工具,教你打兔子的方法。遇到问题后,需要有人全程指导来解决问题,所遇到的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博士生:自己打兔子


博士生面对的是未知的森林,1、不知道兔子在哪里(问题是未知的,或者需要解决的是以前认为“不可能”的问题);2、发现痕迹也不能确定兔子的死活(需要做背景调查);3、即便看见了活着兔子,又需独立或者与别人合作(不是别人指导)摸索如何打中奔跑中的兔子。(发现了真正的问题,需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和类似问题,以及提高效率)。


因为博士常常需要面对未知的难题,所以他就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不断学习新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的学习。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让博士拥有了快速学习,快速理解问题,和快速寻找相关资料的能力。


所以博士教育,不是让一个人无所不知,而是让一个人可以更好的面对一个“不可能”的难题。


经过博士阶段的教育,一个人面对问题时大概率会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何解决和预防这个问题和类似问题的出现。


所以,博士教育带给人的是思维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中科院博士毕业,洪堡学者,西班牙JUAN DE LA CIERVA-INCORPORACION  获得者。5年欧洲博士后经历,目前依然在欧洲从事科研工作。



 文末说句正事


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果大家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强烈建议星标我们。具体步骤为:
(1)点击页面最上方“募格学术”,进入公众号主页
(2)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感谢支持,比心





认同的话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