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铁,智能减振系统前景广阔丨JME文章推荐
金天贺, 张志, 刘志明, 孙帅帅, 尹丽云. 高速列车H∞控制可变刚度悬挂系统应用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22, 58(8): 204-214.
JIN Tianhe, ZHANG Zhi, LIU Zhiming, SUN Shuaishuai, YIN Liyun.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H∞ Controlled Variable Stiffness Suspension System of High-speed Train[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2, 58(8): 204-214.
http://www.cjmenet.com.cn/CN/10.3901/JME.2022.08.204
(戳链接,下载全文)
高速列车作为我国的一张名片,引起了较大关注,运行里程和速度不断增加,但在提减速、通过道岔、轮轨磨耗和进出站等工况中遇到较为剧烈的横向共振问题,对列车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基于此,金天贺, 张志, 刘志明等研究了高速列车可变刚度智能悬挂系统,旨在抑制列车共振,提高列车的运行性能,团队将研究成果以题为《高速列车H∞控制可变刚度悬挂系统应用研究》发表在《机械工程学报》2022年第8期。
首先,设计了两个结构紧凑式便于安装于车辆悬挂系统中的可变刚度磁流变减振器,减振器由杆件、弹簧、直线轴承、外缸、内缸、磁流变液、线圈、活塞以及后盖等部件组成,并通过MTS试验机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具备较高的刚度可控性;然后设计了一个轨道车辆1/8比例模型及其可控刚度悬挂系统,并搭建了一个高速列车振动测试平台,测试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六自由度振动试验台、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等;最后,基于H∞控制算法设计了可抑制列车车体横向共振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被动悬挂和可控刚度悬挂试验测试,包括随机激励试验、谐波激励试验等。
1
重要结论
所设计的可变刚度磁流变减振器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于实际高速列车悬挂系统中,并表现出了优异的刚度可控性能,当线圈电流从0变化到0.9 A时,其等效刚度系数从14.651 kN/m增加到41.580 kN/m,等效刚度增大了2.84倍;基于H∞控制算法设计了避免高速列车车体横向共振的控制策略,并通过设计高速列车缩比模型及其可控刚度悬挂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H∞控制可变刚度悬挂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列车车体横向共振,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在谐波激励作用下,与被动悬挂相比,H∞控制可变刚度悬挂的车体振动加速度RMS值降低了52.8%;为更好地验证所设计H∞控制可变刚度悬挂的实际应用效果,对高速列车模型施加了随机振动激励以模拟列车的实际运行状态,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智能悬挂系统可大幅提高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与被动悬挂相比,车体的振动加速度RMS值降低了21.1%,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提高了27.6%,乘坐舒适性水平从“C(相当不舒服)”提高至“B(一点儿不舒服)”,提高了两个等级。
2
前景与应用
所设计的可变刚度磁流变减振器和可控刚度悬挂系统可应用于实际的高速列车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现有转向架的结构,便于替换现有减振器,且试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智能悬挂系统具备较好的振动控制性能,可以有效避免车体共振,大幅降低车体振动加速度,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采用该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高铁的运行能力,前景广阔。
主创简介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获取。
编辑:李娜 校对:金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JME学院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单忠德院士团队:Z向纱线连续植入预制体的摩擦力分布及其应用研究 | CJME论文推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于刚副教授团队:基于谱负熵的自适应脉冲小波滤波齿轮早期故障检测 | CJME论文推荐重庆大学卢义玉教授团队:自增压脉冲射流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 CJME论文推荐石家庄铁道大学刘永强教授团队:高速列车轴箱轴承变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CJME论文推荐西南交通大学金学松教授团队:基于地铁车内噪声的钢轨粗糙度接受/验收准则| CJME论文推荐燕山大学陈子明教授团队:一种新型球面二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CJME论文推荐 浙江工业大学李研彪教授团队: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5PSS/UPU并联机构动态精度分析| CJME论文推荐兰州理工大学林巧力教授团队:高温前驱膜的形成机理综述| CJME论文推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希仑教授团队:具有多级缓冲系统的四足机器人仿生设计与分析| CJME论文推荐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运动学标定| CJME论文推荐新型6-UCU骨附着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及精度分析 | CJME论文推荐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团队:混合流水车间生产与物流集成调度方法| CJME论文推荐天津大学黄田教授团队:基于输入整形的高速并联机器人残留振动抑制| CJME论文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