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律所实习了一个月后,我辞职了

王佳蔚 在红圈所苟延残喘的小王 2023-06-02
 

诸位看到标题时,一定觉得我被律所劝退了,事实上,大多数法学生也的确是在律所实习后“幡然醒悟”,毅然走上考公、考选调的不归路的。这种现象在研究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或许是因为被生活多锤打了几年,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不愿意继续被剥削。


我们愈发意识到,考上北大并不会直接改变我们所处的阶级,北大或者清华的title也并不会让我们在高昂的房价面前占到一点便宜


踩着高跟鞋穿着职业套装意气风发地穿梭在各个CBD的格子间并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成果大多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实;


成为了精英律师也并不能改变律师这个职业本身还是劳动者、还是只能用时间和劳动换取金钱的本质。


我犹记得大一的时候有天晚上和舍友跑到外滩观夜景,我指着对面的大厦说,未来我一定要在那里拥有自己的一个格子间,仿佛这就是我此生的最高追求。Naive!太无趣了!

我们经常同情互联网大厂的996,殊不知,在律所或者投行,高薪背后的代价往往是007,是个人生活完全被吞噬,即使熬过了这一阶段,也不必然是雨过天晴,大多数人也还是二八定则里的80%。所以常常有人戏称,特别缺钱的才会干律师这行,才会愿意忍受这样的状态。


因此我身边很多人都把律师作为保底的选择,相比公务员和投行,律师的门槛客观来讲的确是最低的。


但是,我却更加坚定了做律师的想法。


体制内or体制外


幸运地是,我一早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进体制。相比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规则都能玩得来的,我便少了很多纠结。


进体制后无非就两种路子,一种就是往上爬。这没什么问题,并不是所有想往上爬的人都是单纯享受权力的快感,我一个师兄就坚定要走仕途,规划非常清晰,他有着这个年龄的男生通常不具备的成熟和稳重,很善于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感觉到他真的想积累资源并且利用这些资源做点实事儿。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都能做的很好。
前天和导师、还有一个律师吃饭,饭后散步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了这个话题,很多人在进入体制以前都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能适应并且玩得转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律师说,他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性的人。所以,他更适合体制外的生活。


我跟我的带教律师也聊过这个问题,他说,“你知道吗,我们俩都觉得自己很中庸,但实际上在别人的眼里我们一点也不中庸”。


是啊,或许因为我们同样极度渴望思想的自由,我们的信仰就是给思想解开一个又一个镣铐(当然我们其实又是不断地在被洗脑,区别就在于被谁洗脑,还是得辩证看待啊),所以我们拒绝站队,甚至不愿意勉强自己去做表面的妥协,这就是我们的棱角。


这让我想到了,的确从小到大都有人说我奇怪,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包容的人,我信奉“存在即合理”,我从不拒绝一切的可能性,我愿意去理解一切违背常识的观点,我尽量用辩证、理性、中立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我已经尽力去达成了一种平衡。或许我自以为的平衡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吧。


总之,我喜欢这些棱角,也不愿意磨平这些棱角,并且时时警惕不让这些棱角被磨平。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做个旁观者,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种路子。那就是不温不火、随遇而安的路子。我想大多数人追求的应该都是这种工作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是稳定性对应的就是有限的选择、有限的可能性。当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在意的点不一样。


我父母都在体制内,所以我一直是受益于体制内的稳定性的。但我一直都知道,我内心有一个声音,我渴望自由,我渴望更多的可能性,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魅力。我很幸运,这个声音没有被外界的声音遮盖掉。


当然也有人说可以利用在体制的这几年好好沉淀一下。比如利用下班的时间写本书?但我知道自己是什么德行。我其实是一个自我驱动力比较差的人,所以我还是得给自己找点外力Push一下,把我放在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里,沉淀?不存在的!

我会



体制内是个好的跳板吗


我也考虑过是否要把体制作为一个跳板,毕竟体制内的人出来容易,但是体制外的人要想进去就很难。
但最近通过和圈内人的交流,发现这种设想似乎过于理想。姑且假设能考上,体制作为跳板就三个作用。


一为户口(特指北上)。


北京落户要么进国企或者大厂,要么考公务员,前者面临的问题是,薪水打折,名额少,排队时间长,看起来考公务员还是最稳妥的落户方式。但是我无意为了北京户口加入这场卷人大战,上海看起来就友好一些。


二为资源。


之前跟几个合伙人聊过这个问题,这事儿并非我们想当然的。首先法官实行员额制以后,法官助理考上法官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至少需要5年。法官跳出来,肯定是不能和律师去比业务能力的,资源才是最大的优势,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积累资源一是不易,二是所需时间很长。所以先进体制再出来不必然会比一直在体制外有优势。

三为缓冲(对女性而言)。


这个想起来也是很美好,但是市场并不会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去运行。在体制内把结婚、生孩子这些事儿一股脑儿解决了是不错,问题是,这时候出来竞争力何在?如果刚进体制就去了业务岗,当然对能力的锻炼会比较多,但也就意味着会忙到炸的!这时候这份工作就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缓冲作用。想要发挥这份工作的缓冲作用,就只能做相对清闲一点的工作,但相应地对业务能力的锻炼就会少一些,结果就是跳出体制以后竞争力会不如同年龄段的女性。


所以这么看起来,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体制内并不是一个好的跳板。


因此,结论就是,我毕业后还是不会进体制。


我其实还挺喜欢律师的工作状态


我蛮幸运的,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律所实习做的诉讼业务,当时在找实习的时候也特意找的诉讼团队(非诉一般招的人比较多,因为工作会更劳动密集型一点)。因为是诉讼业务,所以案子的节奏比较慢,基本上没有过非加班不可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团队氛围很棒。人际关系很简单,交流起来也很直接高效,我不用去迎合任何人。带教律师和合伙人相处起来也很舒服,非常尊重实习生。有趣的是,律师后来跟我说,也正是因为我的性格很符合团队的气质,所以推荐了我。所以我们是双向选择。我喜欢有这样的可以选择老板、可以选择团队的自由。

所以我其实还是比较喜欢律师的工作状态的。


但为什么我又决定辞职呢?

我意识到,或许再多实习两个月很多事情操作起来会更熟练,但实习一个月和三个月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唯手熟尔。工作中大多数时候做的都是重复性的、琐碎的、机械的事情,只有极少部分时候的工作是创造性的,需要深度思考的。但是这些事情多做两个月无非就是更熟练而已,业务能力并不会有质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升是要经过大量时间磨出来的,3个月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我现在这个阶段的2个月的价值和我毕业之后的2个月的价值,明显是没有可比性的。


我们导师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说,研一不用急着实习,“真想不明白,你们以后工作的时间还有几十年,急什么?”。


所以我急什么?是peer pressure!似乎所有人都在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以至于我们恨不得从刚进入学校起就开始实习,就为了让自己毕业后比同龄人更好用,这样我们一毕业就能拿到更高的薪水,我们就比同龄人走快了一点,似乎预示着未来我们也能把别人甩的越来越远。


但是这段实习的确是有价值的,的确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过现在是时候该叫停了。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搞搞语言成绩,发几篇论文,要比一段实习有价值的多,毕竟工作的时候很难抽出时间去进行个人提升,甚至我到现在觉得我似乎还没怎么利用北大的资源,可以以这个为导向考虑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从感性的角度来讲,我想珍惜为数不多的学生时光,混混社团、多听几场音乐会、多看几场电影、多听几场讲座。我决定暂时不急着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


我提前两周跟我的带教律师说了我的想法,希望尽可能减少我的离开对团队的影响,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五一之后就可以把手上的活儿交接完毕。带教律师说,如果他是我的话,他也会这么做,他大四那年出国前的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找了实习,但是他那段时间旁听了所有他想听的课。很幸运遇到这样的人。


总结


1、多尝试,在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察觉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相信自己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让自己活的更舒服;

2、保持清醒、保持怀疑。不过人不可能怀疑一切,怀疑一切的人不会幸福的,总是要有点信仰的东西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