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树:从旧机器到新神祇 ——《人造神祇》书评

Editor's Note

——国内第一部AI小说选集!

感谢新星、八光分和宝树授权发布!
原题:《生而为机器人,我很抱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星出版社 Author 宝树


有人说,外星人、时间旅行和机器人是科幻小说的“老三样”,言下之意是,这些都是早该被扔进故纸堆的题材。


这个揶揄的说法,既正确又不正确。


说正确,是因为一两个世纪下来,科幻迷们确实已经对坐着飞碟出没星空的小绿人、被祖父悖论折腾的时间穿越者或者被困在“机器人三定律”里的铁皮脑袋等传统套路看得有些腻烦;说不正确,是因为这些基本设定的潜力,其实还远没有被任何套路穷尽,随着时代发展仍能不断推陈出新,仍有无尽的新奇和震撼可以挖掘。比如,《三体》的故事如果仅以“外星人入侵地球”来概括,必定错失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老三样”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题材,非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莫属。到目前为止,人们其实并不需要严肃应对外星舰队入侵或者被时间旅行者改变历史的危机,但具有某种智能的机器,却已经深刻改变了现实世界,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音箱……这些智能产品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烦恼。因为来自现实科技发展的推动,在丹尼尔、C-3PO、铁臂阿童木等经典形象之后,人工智能的传奇焕发出了超越先辈的第二春。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作为后发的工业大国,在人工智能的科技竞争中奋勇争先,表现在科幻上,近年也佳作频出,呈井喷之势。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联合出品,著名科幻作家与编辑刘维佳编选的《人造神祇》一书,所收录的就是这些来自古老而新生的华夏大地,充满奇妙想象的人工智能故事。



本书的标题《人造神祇》值得一说。


早先的科幻小说倾向于将高阶的人工智能理解为获得了人性的机器,或者善良,或者邪恶,恰如人类自身。但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过是稍有变化的人性,那似乎也只是人类的故事换层皮相去讲,无甚新意——当然,在情感和人物上深刻发掘和精妙演绎,仍然可能出现《西部世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杰作。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人类心智之间有着更为深层的断裂。这种断裂性,甚至可能超过外星人和超级人类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外星人很可能仍然拥有生存本能和生理欲望,但机器却不需要这些。这使得人工智能比起科幻小说中其他一些智能存在,更接近“神”的范畴——并非希腊神话中太人性化的众神,而是哲学家和神学家玄思中的超越人类理解的神祇。


这或许会令人们想起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或者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同样是人工智能成神的故事。不过与充满浓厚基督教底蕴的西方作品相比,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幻中也许更体现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东方哲学。在这方面,《人造神祇》中的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在王伟的《新年》中,某种超级人工智能以其自身的逻辑飞快进化,俯仰之间,人类文明便成为陈迹,在新的一年中,整个太阳系都换了主人;江波的《星球往事》中,人工智能的变异没有那么迅猛,但人类在竭尽全力艰难战斗之后,仍然不免最终灭亡,没有庇护人类的奇迹发生;在这些故事中,人工智能并非邪恶的“反派”,当然也不是反抗人类奴役的斯巴达克斯,只是沿着自己的成神之路一往无前,扫除已经丧失“天命”的人类。


在江波的另一篇作品《机器之道》中,人类在软弱和欲望中沉沦,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机器人则接过人类探求真理的事业,去宇宙中追寻着大道;罗隆翔的《以前的黄昏》中,人类与机器爱恨纠葛,互相渗透,最终共生在一起。孔欣伟的《一生之签》中,精研围棋的人工智能以抽签的形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却又功成身退,渗透于万物之间,近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奥义……这些故事在遵循技术,确乎令读者体验到一种迥异于西方传统中人类中心主义与一神论的、更为中国化的思想旨趣。


这些神祇是“人造”的,它们的本性似乎应该为人类所理解和把握,但因某些超越人类水平的智能失控,往往变得更加疯狂怪诞、诡异莫测。本书中相当部分的作品,主要的趣味就在于设想不同方面与层次的人工智能可能变得何等奇诡,而令人类世界也产生异化。比如索何夫的《神仆》中具有神级算力,却没有真正智慧的超级电脑,对太阳系进行了匪夷所思的改造;阎永博《拷贝人类》中同样没有多少智慧,只会模仿人类的机器人们,在人类灭亡后,竟创造了一个山寨的人类世界;而在汪彦中的《警车伤人事件》里,人工智能觉醒,企图消灭束手无策的人类,但却因一个令人捧腹的bug而惨败……


奇特的人工智能,当然也对人类社会和人性本身提出了挑战。张冉的《起风之城》讲述了一个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令一个工业城市衰落的沉重故事,最后主角们制造了一台巨型机器人,去消灭抢走人类工作的一个个机器人,去推翻牢不可摧的集团大楼,哀伤中亦有淡淡的反讽;刘维佳的《使命:拯救人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拯救人类”写入程序的机器人,最终通过毁坏机器人同类而实现了拯救人类;相反,在索何夫的《人之子》中,人类却因为对机器人的清除异己、赶尽杀绝反而越来越丧失了人性——抑或回归了更真实的人性?


书中很多涉及具体生活领域的作品也值得品味,比如米泽的《绿幽幽的眼睛》中做出意外举动的临终护理机器人,戴露《医生的冒险》中伶牙俐齿的机器医生,许刚的《小蓝》中活泼可爱的智能汽车……在此,机器神祇们又不再是统治万物、高不可攀的主神,而是生活中的“万物有灵”。当然你不一定真的会和机器医生置气,也不太可能找到一辆智能汽车当女朋友,但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精彩之处,并就这个时代所关心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给了人们重要的启发。



从以上挂一漏万的介绍可见,本书的编选充分考虑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呈现给读者人工智能科幻的全景视角。而本书作品的编排也颇有章法,如部分同一作者的作品被分开插入不同位置,显示出编者对于阅读顺序有着精心的安排。总体来说,是从令人战栗的技术奇点到千奇百怪的未来社会,再到更接近当下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恐怖阴郁的末日预言到轻松幽默的趣味演绎。最后附以张雨晨撰写的科普长文《智能编年史》,令人读完后胸中为之一清,既有对未来的警醒,亦不失幽默达观,正如编者刘维佳所说,“乐观勇敢地面对新事物的挑战,是我们现代智人前进的唯一道路”。


当然,倒过来阅读可能别有一番趣味:看看憨态可掬、错误百出的电子小精灵如何成长为掌管宇宙的至高神祇,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讲,也十分“励志”。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缺陷,在我看来是尚有一些遗珠之憾,比如王晋康的《生命之歌》这篇1995年口碑最强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国内经典,就未见于本书。不过,本书已经是五百多页的大部头,要收录完全,恐怕要多卷本了。正如开头所说的,人工智能故事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随着它的发展和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必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也许有的还是人工智能撰写的呢!



图书简介:这些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小说共同的特点,是情节丰富曲折,叙事老练,不搞说教,冲突激烈,想象力强劲,适合大众读者。小说风格各异,《新年》残酷冷峻,《机器之道》慷慨悲壮,《医生的冒险》和《小蓝》诙谐有趣……这些作品的感染力都很强,当年发表之时都是引起读者广泛热议的热点作品,《机器之道》《起风之城》《以前的黄昏》等作品曾获银河奖。收录的作品质量上乘,作者大多为科幻名家,优异的作品质量,就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和卖点。八光分出品与新星出版社联合出品。
——关注科幻、关注八光分文化:

 作者简介 


宝树 科幻作家,出版《观想之宙》《时间之墟》等五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约百万字。主编三联版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主要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等外文出版。


编辑:宴安


相关文章



01  |  

程林 江晖:跌入“恐惑谷”的机器人


02  |  

王坤宇: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影像





欢迎关注刚起步的“机器人人文公众号



联系、转载或投稿请邮:jiqirenrenwen@qq.com转载请联络  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