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工科教改】运营管理:研究型的教、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

  有这样一堂课,学生不仅要学习运营管理专业知识,还要运用自己所学开展科研;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实现具体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与课上的老师交流,还能在现实环境中与企业老总切磋……

  从2005年获“四川省精品课程”称号,到2011年的“四川省精品开放课程”;从2012年获评“校经管类课程唯一的教学成果一等奖”, 到2019年课程团队三位授课教师同时通过了校挑战性学习示范课程认定;冬日银杏满园的时节,该课程更是顺利通过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线下一流课程),迎来了在新工科教改路上一路踏实行来的丰硕收获。

《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团队

  捷报频传的主角,正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运营管理”课程。我们不禁将目光聚焦到课程及其教学团队身上,希望在其倡导的“研究性的教,挑战性的学,创新性的做”的背后,探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魅力。


多管齐下:高阶性内容&混合式模式

  在课程组负责人陈旭教授的带领下,学院特聘教授刘蕾、雷东副教授对课程建设投入大量心血,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聚焦一个词——“高阶”。

  高阶,体现在《运营管理》的教学上,就是课程组依托于电子科技大学本身的信息学科优势,聚焦数字技术与运营管理的融合,面向数字时代,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并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

《运营管理》课程团队研讨课程申报

  成都电信营业厅排队管理、华西医院的患者预约挂号管理……教材中选用源自生活实践的身边的鲜活例子,编写了本土案例20余篇,不仅覆盖了所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堂的“所学”相结合,更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所见”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真正get到知识要义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阶性的教学模式,课程组建设了多个企业实践基地,例如华为、摩拜、京东方等,可以提供供应链建模工程研究基地以及多级库存优化建模软件等实验资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用所学解决真正问题的“高阶”内涵。

  课程组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除进行了慕课建设教育改革项目外,还进一步丰富教学视频、拓展视频、线上习题、挑战性学习资源等线上课程学习资源。课程组也希望通过慕课线上课程能够与线下课程紧密结合,将《运营管理》进一步建设成挑战度与高阶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基于电子科技大学“科研育人”的理念,课程组又对教学团队的进行了进一步建设,从而形成了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建设教学创新的持续保障机制,建设科研反哺教学的激励机制,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的全流程可追溯机制。

  “科研反哺教育”体现的是教育与科研的关系,课程组希望通过教学促进科研,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旨在使教学与科研共同进步,从而使教学前沿化。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课程组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团队师德师风的建设,从教师层面上改革教学。


革故鼎新,“挑战性”改革课程

  作为挑战性课程的子项目,《运营管理》改革了完全依靠理论教学与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模式中知识的讲授者变成了挑战性课程模式下学习的引领者;而学生则从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变成主动地探究课程,挑战性地自主学习,真正地理解课程所教授的内容。

同学们在《运营管理》课程汇报上

  “运营管理课堂上,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这样的结合使理论知识有了落脚点,同时也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经管学院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舒婷对《运营管理》对实践的重视印象特别深刻。

  “运营管理”通过层次递进的三大课程模块,重构了从理论建构基础到实践整合运用,再到学术研究拓展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相较于过去传统的过分关注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挑战性的学术探研与挑战性的实践项目,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了对本科学生还相对比较陌生的学术研究中来。

  理论课后的实际案例的分析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论文的阅读和感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后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向都有了一定的体会。在这样的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易产生“为什么这样?”“应该怎么做?”“还能怎么做?”这样的思考,从而使更易发现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并通过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外,还要理论课后的实际案例的分析也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论文的阅读和感悟让我们对相关知识后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向都有了一定的体会。引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领着学生进行挑战性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肩负着类似研究生导师的责任,给予学生研究指导,引领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提升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提供给教师一个加深对业务理解,教学相长的机会。

  大刀阔斧的改革中,《运营管理》大胆创新,以“共享单车”十分常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打破了学生对“研究对象”高大上的刻板印象。

  “共享单车也能作为研究对象?”在这样的好奇中,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更激发起关注生活现实的意识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的能力,增强了务实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学习运营管理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中,运营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挑战性。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这一专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欣赏并喜爱运营管理者这一角色。”经管学院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孔佑辉同学如是说到,挑战性课程的实施,将兴趣的种子播撒在了同学们的心中,等待着成长为研究精神的参天大树。

  成绩评定一直是同学们较为关注的一个环节,《运营管理》课程发挥了作为挑战性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并重的特点,将课程学习与挑战性环节的评价相结合,终结性与形成性的评价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果的评价相结合。

  “三个结合”使对学生能力的评定更具全面性、科学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兼顾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团队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培养重视实践、注重细节、团队协作这些当今研究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工作品质。

  与传统模式通过试卷来考察学生的方法不同,《运营管理》以研究汇报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这种考察形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和自主设计方法从而自主得出结论,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着实是一件新鲜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实际运用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冰冷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实例,这种有“温度”的研究工作比起卷面检测,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

  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研究的任务之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自己提出创新性构想的能力。学生们在完成考核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对研究工作的理解与兴趣,为今后参与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锻炼了学生合作分工,协力作业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硕果丰收,“挑战性课程”成效显著

  “运营管理课堂上,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这样的结合使理论知识有了落脚点,同时也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通过运营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做事水平得到了提高,学会了运用运营管理的思想和具体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汇报这一过程中,彼此交流时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切实感悟到运营管理中某一关键主题的精髓所在。”

  “通过分组研读文献,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大家都进行了细致地准备,彼此交流时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为未来的研究的工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这是完成《运营管理》课程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作为课程的目标群体与教学主体,他们显然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他们的肯定是《运营管理》成功的表现。

  在实践的考验下,《运营管理》取得了“优秀”的等级,同学们的出色成果证明了挑战性课程改革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看到“运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目标基本达成。

  以刘晟延、郑强、柳忠宏、杨舒寒四位同学的研究为例,研究过程中使用了ESIA、六西格玛等分析方法,展示了研究者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将理论运用于研究中的实践能力,契合了《运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着重培养:

  研究中记录了大量共享单车解锁与支付流程所需要的时间数据,严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展现了研究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研究逻辑,展现了该课程在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做出的努力;通过收集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结合建构模型的分析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不仅展现了研究者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与严谨性,也表现了研究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务实精神。

  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向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运营管理》课程组踏实行来的身后,是一串优秀的成绩单:

  学生在包括IJPE、IJPR在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实现了本学院本科生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发表上零的突破;近三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际、国家级奖项学生达到30余人次。

  《运营管理》作为“挑战性课程”成功,展示了“研究性地教,挑战性地学,创新性地做”的“挑战性课程改革”的正确性与进步性。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找到了一条培养创新性、研究性人才的全新道路,对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鼓励着学生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我国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激励着教师探索更多、更完善、更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内容转自公众号“看成电”  

- END -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