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为学子打开多视角写作核心能力的一扇窗
翻开通识教育经典著作《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有这样一段话跃然纸上:
“卓越的写作能力并不是在几年之内上几门课就能够学会的,它们是随着整个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中并且通过专业教育得到培养。”
经典的话语犹在耳畔,无时不在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仅仅开设纯粹的、技巧性的写作课程,效果并不理想,而应该将这一通识教育的理念充分蕴于专业教育中。
近若干年来学校在通识教育建设、表达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高度重视。在曾勇校长的关心和亲自指导下,在全校统一物色和组建优秀教学队伍,历经一年半时间的筹备,2023年秋季学期一开学,对众多处于本科学习阶段的同学们而言,面向理工科学生设立的“专业写作基础”必修课的正式开讲,成为新学期教学中的新鲜事儿。
全面优化:取各家之长,筑牢写作之基
在该必修课设立之前,各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已各自开设有“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几年实践下来,发现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于是,以原有的“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课程为基础,重新整合师资、重做课程大纲的想法被提上日程。
学校推动优质“专业写作基础”必修课开课筹备
学校教务处在深入研讨后提出:要做就做一门优质课程,面向全校物色优秀的、合适的老师并有热情投入该工作的老师,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出优质的“专业写作基础”必修课,真正让学子获益。
2022年11月3日,为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教务处首次组织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分享。在分享会上,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武刚教授、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万中全副教授、航空航天学院罗钐副教授等专业写作基础示范课主讲教师代表,分别就各自的课程建设经验作了分享。
2023年4月,课程开始教学团队组建,经过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各学院老师的征集和筛选后,67位来自校内不同学院、专业,且有高水准论文发表经历的精英老师应声出列,在统一的教学考评和大纲的要求下,激情满满投入到课程建设与教学中。
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不止在电子科大是重中之重,在国内外各大高校均受到关注与重视。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实验报告还是研究报告,甚至于申请专利说明、代码说明测试,都需要执笔人有基础的专业写作能力。
就国内而言,清华大学从2018年启动了面向大一的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也都有开设通识类写作课程。就国外而言,密西根大学也开设了“科技技术交流课程”(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国际大学也在大学教学日程中贯穿了专业写作课程。
针对学术论文、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等不同文体,“专业写作基础”力求让学生熟练掌握适合新工科专业文体的写作方法,培养理工科学生在规范基础上的专业表达能力,锤炼学子“会查、会写、会讲”的“三会”基本功,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此外,这一必修课还必须兼具广度与深度,强调强化学生的多视角写作核心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便于学生在未来的深造及科研型学习中懂专业表达,进行研究型输出。
师资力量:专业交叉融合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23年4月21日,“专业写作基础”课程举行课程组负责人聘任仪式,通信抗干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刚教授被聘为项目主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万中全副教授、航空航天学院罗钐副教授、外国语学院苏元章副教授被聘为项目副主任。
“专业写作基础”课程启动会上
学校为课程项目主任、副主任颁发聘书
据了解,该课程的执教老师一半以上都有研究生写作课的教学经历,对于专业写作颇有心得。老师们来自不同学院、专业背景和擅长方向各不相同的情况,会导致教师们对写作题材有不同认识,“对我们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优势。” 武刚说。
“无人机的指控与数据传输需要通信知识奠基,而无人机的轨迹规划又需要学生了解空气动力学和航空航天相关知识等,若进一步深入到机载平台,还需了解通信与数传所用的芯片及集成电路的原理及接口等使用方法。”他以“无人机通信和轨迹规划”问题为例,说明在当今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很多专业正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在武刚看来,各个专业的融合交叉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仅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会融会贯通,也能使老师不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跳出舒适圈,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其他专业内容时,能有了解相应写作方式的途径;而打造一门全新的、主题式、具有流动性的跨学院型全校公选课,成为我们的追求’”。
“专业写作基础”课程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
在学习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通识写作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校“专业写作基础”课程是在一定专业基础上从“一般的写作”走到了“专业写作”。其关键点在于面向某一类专业文体时,对于写作逻辑以及对应的写作方法有透彻的领悟和把握。
如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我国其他综合大学的写作通识课,其授课教师一般由历史系、哲学系等文科老师执教,具有能从写作方法本身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优势。而对电子科大众多的理工科同学而言,更多的写作需求源自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这不仅对写作方法教学有更高要求,更是对培养专业理解与准确表达素质的挑战。
基于此,我校从一开始就鼓励前沿研究的优秀科研人员来教“专业写作基础”课。该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有在如Science等顶级杂志发表论文经历的基础与前沿研究员的青年教师,也有兼顾扎实专业基础与丰富教学经验的教研骨干。围绕用科学语言清晰简明地写出不同文体文章的统一要求,构建起一支专业交叉、通专融合的科技写作教学团队。
课程安排:
理论实践结合,严把教学质量关
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专业写作基础”必修课正式与广大学子见面,教学团队的26名教师共开出30个班,覆盖了全校920名理工科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作答辩汇报
该课程共八讲(16学时),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要求作业的基础上,自学专业相关的经典综述论文、专利、科技报告、白皮书等材料,课下阅读一篇校级优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课程内容全方面覆盖了专业写作相关须知,指导学生不同文体的相应写作要求和撰写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批判创新的写作思维。此外,课程老师补充讲授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与专利/软件著作权申请的基本知识,并结合专利/软件著作权申请所需的范例,讲解专利申请书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学术道德水平。
同时,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力求让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专业写作。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分组完成的专业内容写作、独立完成的课堂及课下写作作业和课堂汇报,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不少于1500字的写作。
写作内容针对课堂内容提出标准、要求,让学生由小提纲开始逐步深入,最终学会专门文献的解读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专业写作的能力。教师将通过课上范文讲解、习作点评,课下群聊讨论、私下交流等方式,向各组学生反馈修改意见与建议,并给予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的时间。
老师用心优化教学方式,学生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师生教学相长,授课效果得以提升。信通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博说:“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富有激情,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在这门课上,我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独立思考、逻辑思辨与清晰表达,相信今后无论是后续课程学习,还是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职业发展乃至社会交往都将获益匪浅。”
作为全校理工科学生的优质通识必修课,课程后续将在迭代替换此前开设的“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发展成主题式、跨学院的全校优质通识课程。
“‘专业写作基础’课仅用16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学科交叉融合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使其找到更明确的方向,无论在什么场景下都能展现出良好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求知与探索,拓展一条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武刚说。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董云鹏 姚翎
图:课程组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3-11-10
推荐阅读
成电学子在2023四川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再创佳绩
通知 | 关于2023级本科新生学籍自查的通知
电子科技大学2023新工科教育课程优秀作品获奖名单
“小创意”激发“大潜能”,成电学子这样玩转“新工科”!
- END -
本期主编 | 周智杰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联系小编授权 | 诚挚欢迎留言投稿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