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FA·人物 | 他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最具争议的导演

2016-09-07 上海电影资料馆
伊利亚·卡赞
今天是美国导演伊利亚·卡赞诞辰107周年。伊利亚·卡赞是美国50年代最重要的导演,在戏剧界和电影界两个领域都获得过最高荣誉。他也是美国电影表演艺术的重要奠基人。在电影的拍摄手法上,他强调实景拍摄。伊利亚·卡赞把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气带入好莱坞的过度粉饰的梦幻世界。然而他也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导演。



伊利亚·卡赞的一生荣辱并存,在他的时代,当代著名剧作家如田纳西·威廉斯、桑顿·怀尔德、阿瑟·米勒及好莱坞明星马龙·白兰度、格里高利·派克、詹姆斯·迪恩等名人都曾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除了50年代的一次不光彩的行为之外,他的艺术人生几乎堪称完美。
1999年初,卡赞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颁奖的晚上,有人喝倒彩,但也有很多人给了这位天才热情的掌声。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为他颁奖。手里拿着奖杯的卡赞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奥斯卡委员会给予我这个奖项的勇气和慷慨。”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没有人能抹去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好莱坞“大清洗”的那段历史,而卡赞在那段历史中的选择,也成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污点。直到今天,很多人对这件事仍旧耿耿于怀,对伊利亚卡赞的骂声也不绝于耳。
1952年,卡赞向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提供了8个他在纽约戏剧生涯期间Group剧院的老友名单,这些人跟他本人一样,都属于美国30年代左翼知识分子群体,曾经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卡赞这一行为令很多自由派导演、编剧流亡海外,包括查尔斯·卓别林、奥逊·威尔斯等。 

然而,他却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他之后的电影《欲望号街车》《岸上风云》《天伦梦觉》《娃娃新娘》及《天涯何处无芳草》等,都为他带来不少荣誉。


伊利亚·卡赞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父亲是希腊商人,4岁时全家移民至美国纽约,毕业于耶鲁戏剧学院。 他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参加纽约剧团,先后从事演员和导演工作,这时候,他很快展现出才华,已经名噪一时。由卡赞导演而成为名作的话剧包括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街车》和《玻璃动物园》,及阿瑟·米勒的《吾子吾弟》和《推销员之死》。 

由于戏剧和电影在当时正处于上下两个不同命运的轨道中,此时的好莱坞也向伊利亚·卡赞抛出了橄榄枝。经过一番考虑后,卡赞还是离开了百老汇,转而从事电影行业,他擅长利用电影一贯的传统手法来描写戏剧题材。他先导演了一部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平庸影片《长春树》。 之后,他公开信奉一种不可调和的新现实主义,在他的影片中,批判的矛头指向美国的司法制度(《飞镖》)、排犹主义(《君子协定》)和种族歧视(《萍姬》)。伊利亚·卡赞曾在《萨巴达万岁》一片中以华丽的表现形式,支持“革命因胜利而使其领袖腐化堕落”这一论点。


1947年,卡赞与李·斯特拉斯伯合创演员工作室,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心理现实主义结合美国的特色加以发展而形成一种表演理论,培养出了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沃伦·比蒂等著名演员。 1947年他导演的《君子协定》(格里高利·派克主演)为他获得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君子协定》是奠定卡赞地位的作品,是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在右翼势力当道的时刻,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以义正词严的姿态痛骂一些偏颇思想,这种眼光和超凡勇气令人敬佩。不过从艺术的角度看,此片的遗憾较多,比如刻意地要表达作者的政治立场、故事略显拖沓等。本片获得第二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1951年他导演的《欲望号街车》进一步奠定了他的地位和声誉,并获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女演员奖以及第24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艺术指导奖等四项大奖,同时还获得1952年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1951年9月,《欲望号街车》在纽约戏院公演,一夜沸腾。但是这部片子也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美国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官正风会的删剪。针对这一情况,卡赞表示坚决反对。当时绝大多数导演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影片最终过关了,但是当时纽约的大主教下令在教区中抵制这部电影。


影片一反好莱坞“大团圆”的老套,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其内容具强烈的讽喻性,揭示了性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的问题,并深刻探讨人在欲望表现上的不同侧面,以及两性之间在观念和环境上的冲突和碰撞。
卡赞称《欲望号街车》是个里程碑。整部片子充斥着粗俗与优雅、野蛮的真实与精致的矫饰、现实的蛮横残忍与幻梦的脆弱凄美之间强烈地对立,这种对立完整而层次分明地由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完美地演绎。


卡赞曾给了白兰度20美圆,让他搭火车去见田纳西;但是白兰度先把钱用了,改坐便车去,花了三天才见到田纳西。白兰度身上那种满不在乎的气质吸引了田纳西。马龙·白兰度在银幕上诠释了“方法派”的表演风格,他作出了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演出,但遗憾的是他还是与当年的奥斯卡奖失之交臂。


1954年,《码头风云》终于眷顾到马龙·白兰度这个曾经痛失奖项的演员,本片是第27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8项大奖。在美国电影学会AFI百年百部名片的名单中排名高达第8位。该片还荣获1954年度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 

《码头风云》影片根据马尔科姆·约翰逊的采访记录改编而成。在艺术风格上,选择了近乎于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外景选择在纽约港的码头上实地拍摄,演员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原貌,自然、逼真,朦胧而灰暗的色调增加了气氛的凝重,即使是黑白片,也产生出无比动人的艺术魅力。影片的诸多段落都已成为殿堂级的经典。其中马龙·白兰度凭借在出租车内同兄长等精彩演出首次问鼎奥斯卡影帝。


卡赞在1955年拍摄的影片《伊甸园之东》取材于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是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本片亦是詹姆斯·迪恩一鸣惊人之作,他那多情善感的反叛青年造型在五十年代曾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深具震撼力。


詹姆斯·迪恩的英年早逝更让这部片子成为绝唱,这是詹姆斯一生(24岁去世)仅有的三部片子之中最优秀的一部。乔·范·弗利特亦使本片获得最佳女配角金像奖,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提名;第13届金球奖最佳电影;第九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最佳外国演员和最佳新人三项提名;第九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情片。


20世纪60年代卡赞逐渐退出演艺圈,但卖友求荣的名号仍如影随形,而他则一直保持沉默。他至今仍拒绝为“黑名单”事件道歉,卡赞不认为自己有罪,也不觉得自己卖友求荣,他说:“伤害别人是件悲伤的事情,我宁愿伤害他们少些,伤害自己多些。” 
伊利亚·卡赞和汤姆·克鲁斯

卡赞在50岁时开始自己写剧本,并写了6部小说,其中不乏畅销书,其中前两部小说被他改编成了电影。在1988年,卡赞出了一本848页的自传《伊利亚·卡赞--一生》,在自传中,卡赞提及了很多事情,包括与玛丽莲·梦露的一段往事。


历史上的每段时期都曾有意识形态的纠纷出现。信仰并非完全可靠,人性也难以划分黑白。我们无法还原过去,也不能轻易判断对错。对于一位导演来说,因为一时的错失或者某一时期的妥协,而否定了他全部的成就难免有失公允。
艺术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没有边界,不拘泥于教条。奥斯卡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嘉奖某个人,而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很多年以后,我们或许会慢慢淡忘一个人做的所有事,甚至会淡忘这个人,但是作品却永远与我们只有一光之隔。或许,这也是伊利亚·卡赞至今仍然倍受众人爱戴的原因。



文 /  无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上海电影资料馆面向读者征稿啦!欢迎投稿到:sfa_info@163.com

影视相关,不限字数,择优采用。


你还可以看:


SFA·人物 | 被泰勒·斯威夫特写进歌里的男人


SFA·人物 | 他是八十年前的韩流美男,更是中国第一位影帝


SFA·人物 | 没错,我就是丹麦最性感的男人





·THE END·

扫一扫👆二维码加关注

一起看电影听讲座~

上海电影资料馆成立于1987年12月,隶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要职责是为上海影视界创作生产和专业教育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服务;针对世界电影发展新动向、新潮流进行深入和专题的研究讨论;适时开展有上海特色的国际和国内电影艺术交流活动。上海电影资料馆藏有交换、收集而来的中外影片拷贝、中外电影期刊和文字资料。此外,上海电影资料馆以上海影视文艺创作界和教育界为主要对象,每年举办中外电影工作研讨会、主题观摩研讨会、春夏秋三季艺术电影沙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