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员工「债」生产——NGO私企化导致的去公益化

木棉浪潮 2022-06-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拜生活教 Author 诸位教友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中文名为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看起来像是不受威权控制,自行规则的组织,但是,如果把非政府的东西当成好事,那就掉进陷阱了——除了暴政之外,还有「暴资」——资方(私企)的一整套科层制和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才是他们的「规则」,NGO变成企业运行,那也肯定遇到这些问题。

这里可以按一般企业组成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拥有企业者——这是实打实的拥有资本的人,也就是老板;第二是代理人,包括了经理人和管理员(类似于工头),他们代老板干活,为企业(利润)操心,也是管束监督员工,比员工高一层的人,终究他们还是受老板指使的;第三部分则是基层员工,也就是干活的,维持企业运作的人。

NGO一般来说是公益性质的,更有些是非牟利的,去掉成本后的企业利润将会重新回馈到公益事业。NGO一方面非常缺钱,所以向来依靠各种基金会和「善长仁翁」的捐助,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模仿私企,因为私企好赚钱,能够帮补组织费用。但是,一旦接纳私企逻辑,那也会获得其全部——私企和国企与社企不同,它是以利润至上的,没有劳动者倒逼资方,私企是不会对员工劳动和待遇方面作出让步。

就个人观察而言,我发现NGO里面也有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有钱的NGO就越多资源,自然越办越好,小型NGO很依赖「化缘」,如果断了捐助就难以为继,除此之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原因,必须和「他们」打好关系,也不能做敏感事情,才有机会存活。NGO也有可能变成富人玩物,有个非常出名的环保NGO,他们受大量有钱人资助,而且每个会员必须每年都参加NGO的环保活动,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有闲阶级趣味,就像一些NGO帮助有钱人子女(高等华人后代)去东南亚捞慈善资历,他们甚至只是去参观(像是旅游),而几乎什么都不做。归根结底,这只是作秀和宣泄廉价同情心。

除此以外,更让人恶心的当然是这些NGO(实际上就是企业)对员工的压榨,一般来说,进入NGO的,既是为了找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想着服务社会,为公益事业做贡献,但是最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和去其他企业打工没什么两样。而且,除了降低工资等惯用手段,NGO由于其特殊性,还有其他巧立名目来诓骗劳动者的伎俩。

笔者的朋友是社工专业出身,她也因此辗转就职于各个NGO,暂时称之为A。A在一个环保NGO工作,监察某河流水质。但是,NGO是有不同项目活动的,而他们则利用项目核算作弊。A所在NGO一般是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换言之,所有收入支出核算,也是按项目划分。如果报销及时,那么还能看到项目余额,但是,这个核算不代表实际的现金状况——只有银行余额才是真的。如果做过账的朋友就知道,如果对不上数目,那么管财务的很可能「穿柜筒底」(做假账来偷公司钱)。

A遇到的就是(有一定可能)亏空公款的情况,企业原来的法人代表就想让她做法人(实则卸锅)。因为账目和银行金额不一致,这个法人有可能挪用公款,给自己用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多了支出而亏钱,迟了跟NGO的监管和其他员工说(但是你相信前者还是后者?)。这个法人说会填补漏洞,但是A从欧洲出差回来,这笔钱没填上,于是A找了理事会质问法人,法人又信誓旦旦地说会填上的,却只交了一部分(大概亏空款的15%)。

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是科层制的人浮于事,恰恰相反,由于项目混乱,而且没有合理监管,所谓「扁平化」就是经理人一人独大——这些人看似只是做账或者管理项目的,地位不高,却等于把NGO的根源——资金使用这一项完全掌握在手里。如果出了事,那就很难追讨。原来的法人希望让A做新的法人,就是为了转移债款——这就是员工的「债」生产,劳动者不仅出卖劳动力,还把自己的身份(法人)都出卖了,承担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在王小嗨诉尖椒一案中,大兔说尖椒的内部人手紧缺,并没有多少人管事,她自己也非身兼要职,然而大兔管着流水账目和各种人事,她虽然没有名义上的职位,却拥有了比经理人更高的权力,无怪乎她说话口吻和老板一样。

因此,NGO并不是服务社会的圣地,NGO本来处境艰难,更重要的是,对于劳动者而言,企业化运作的NGO和私企无异,也有悖于公益化的初衷,甚至出现了这样亏钱却要员工承担的情况(员工入股也是为了转移企业所有者的风险),我们到底是要公仆还是老板——要服务性的机构,还是要赚钱的公司?

  • 唐嗣武

 




木棉浪潮是一个青年思想交流的平台
我们秉持进步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

我们的主要议题有且不限于
时事热点
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
文艺批评
地方民俗文化、都市传说


木棉锦于树 翻起浪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