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暨南大学 张烨静丨围墙要拆,但不能一拆了之

张烨静 红星评论 2024-01-14
疫情过后,全国多所高校陆续开放校园。彼时起,针对大学是否开放、怎么开放的问题,社会各方争论不休。直到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通知称,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高校开放的问题再次被推向公众视野。
我认为,大学围墙要拆,关键在于怎么拆。不能将围墙全拆了,更不能一拆了之。
围墙要拆。好的大学是“社会大学”,无论是让社会大众享受大学资源,实现其“大学化”;还是给学生打开观察社会的窗户,使其走向“社会化”,与社会良性互动都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疫情期间,大学因现实情况不得不封闭,但从中能够窥见一些不便。2021年9月,我初升大学,与父亲一同跨越了1700多公里从家乡来到广州。当时家长无法入校,父亲每一次前来看我,都是隔门等待,遥望校园。两年后,类似的故事再次上演。2023年9月,我在一家报社实习,期间一位读者来电表示,30年前他曾在该报发过一篇文章,最近家中样报不慎遗失。因不便入校,只得委托报社实习生在大学图书馆帮忙查找。
所幸,2023年11月,我所在的高校向社会人员开放,大学的景观与资源能够服务公众,校园也多了些新鲜气。大学是资源聚宝盆、是思想高台,开放意味着资源与思想的流动,更多人能够在这种流动中拓宽视野、催生可能。
同时,作为高校学生,我也理解反对的声音。反对方认为,开放对校园秩序存在威胁。的确,大学虽有社会服务职能,但其本位职能是教育科研。对公众而言,校园是偶尔来学习、参观,或健身、溜娃的场所。但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校园是他们日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先是学生的大学,才是社会的大学。在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先服务学生和老师。
因此,如何在开放之后,保证资源不被过度挤压,维持正常的校园秩序,是对管理智慧提出的挑战。在这一维度上,开放校园应有更加明确的操作性,寻求“公与私”的平衡,不能把围墙全拆了,更不能一拆了之。具体来说,大学校门可以开放,但要据情况实行预约和分流,同时明确对社会人员的管理办法。对于校内区域,要因地制宜决定是否开放。部分区域要限制进入,例如宿舍属于学生们的私人区域,围墙不能拆。
有声音表示,以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来看,大学应不设限、随意出入。经验固然重要,但时代变化了,情况不同了,不能对开放后的样貌停留在诗意的想象中。资源是有限的,围墙全拆对大部分学校不太现实。并且,不完全开放不是“防”,而是“疏”。在保证内部秩序的前提下,大学才能最大化服务公众。

(文/张烨静 暨南大学  指导老师:马立明)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大学 张烨静丨围墙要拆,但不能一拆了之

张烨静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