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南交通大学 王晶晶丨莫让“管理焦虑”阻碍这场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王晶晶 红星评论 2024-01-14
近日,一些高校纷纷取消公众入校限制,通过预约、登记就可方便出入校园。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一时间,“大学到底应不应该对外开放”的话题引发热议,支持全面开放的声音很多,担忧开放影响校园秩序的音量也不小,然而,大学校门的“开”与“不开”不应也不能止步于“管理焦虑”。
高校向社会敞开大门,是高校走出封闭的象牙塔的重要之举。打开大学校门,取消公众入校限制,有助于更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良好校外形象。公众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大学的各类公共活动、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从而享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社会化、共享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大学的知识和文化传播更加深入社会,也促进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打开“大学”之门意味着企业、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更加便捷地进入校园,与大学师生展开深度合作。这种开放模式促进了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直接对话,学生能够更加贴近产业需求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形成了良性的产学研生态系统,为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开门”引发的“管理焦虑”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些师生员工担心,校门一旦打开,管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比如,课堂会不会被围观、吃饭会不会排长队、自习室会不会被挤占、校园活动会不会被网红直播冲击、校园安全和秩序会不会受到影响等等。再者,大量外部人员的涌入可能使得原本有限的校园资源更为紧张。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公共设施可能面临使用过度,影响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正常学术和生活体验。
那么,大学与社会的这场双向奔赴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开门之道”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大学首先应明确公众进入大学的条件和限制。制定详细的规程,明确访客的身份验证程序、预约方式和时间安排,确保所有进入校园的人员都经过合适的审查和授权。其次,还可以建立先进的预约系统,以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学校也需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定期对开放政策进行评估,收集师生和公众的反馈意见,了解问题和需求的变化,保障校园的安全和有序运行。
总之,大学的这道“门”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一开了之,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应从消除“管理焦虑”入手。

(文/王晶晶 西南交通大学一队  指导老师:刘爽)


*文内作品系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交通大学 王晶晶丨莫让“管理焦虑”阻碍这场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王晶晶 红星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