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最后一课:挥手自兹去,今昔故园情
六月骊歌唱响
毕业的愁绪正浓
六月繁花争艳
全新的征程开启
回首当年
我们肩负着梦想与希望
相逢于浙里
及至当下
我们怀揣着未来与远方
从浙里启航
2021年6月15日下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2021届毕业生们,在传媒学院大楼105报告厅迎来了自己在求是园中的“最后一课”。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王杰老师、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吴赟老师、“百人计划”研究员金行征老师受邀来到现场,在这段不长的时光,有着三位老师一声声殷切的嘱托,这是对毕业班们最为诚挚的祝福。
01
审美与人
“作为美学老师,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希望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建立起完整的审美经验。”围绕着这一议题,王杰老师向在座的同学们抛出了“在当代社会,我们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人们是否仍然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等问题。随后,王杰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阅读感悟,向同学们详细阐发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在王杰看来,当今时代是一个严重碎片化的时代,而审美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其实现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例,王杰剖析了这一艺术隐喻背后所折射出的当代社会困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难以建立。随后,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王杰指出社会信任的坍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社会残酷的竞争,他希望同学们在步入社会的旅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同时秉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坦然面对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
王杰紧接着以自己在给本科生上的一堂课为例,详细说明了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并不代表审美经验的完整性,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用一种符合人性的尺度来看待审美问题时,我们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本身才是具有人性的,也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随后,王杰向同学们推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野性的思维》两本书,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像马克思一样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同时又能够像施特劳斯一样,成为一个“审美的人”。
现代生活中的审美是什么样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王杰引入了自己在广西那坡黑衣壮调研的经历,黑衣壮民风淳朴,离别之际,大巴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崎岖山路,山谷里却突然响起黑衣壮村民送别的民歌。王杰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以此为例,他向同学们强调,即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但在特定的时空中,艺术与情感的表达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种艺术与情感的力量,便是生活中最为真挚的审美体验,足以修补生活中的裂痕。
王杰希望,同学们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够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真诚,能够学会按照“美的规律”去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与工作。最后,他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够激发自己不断地成长、丰富,以此来不断获得审美经验的完整性!
02
一业“毕”而一业“启”
“见到在座的各位毕业生,我感触良多,今年也刚好是我本科毕业的20周年。”以此为出发点,吴赟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二十年前、十年前以及现在的三张照片。光阴飞逝,似水流年,在吴赟看来,不同阶段的“毕业”和“始业”具有极强的阶段性,每当一个阶段的“业”毕、下一阶段的“业”启,应对走过的路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征程进行展望。借此契机,吴赟分享了自己毕业之后的人生经历,并给同学们提出了四句寄语。
第一,吴赟希望同学们在毕业之后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保持对新知识、对新信息、对周边环境的敏锐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吴赟指出,一段学业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学业或是新的事业的开启,今天的毕业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暂时性的节点,同学们要在接下来的道路中秉持不断学习的信念,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此外,吴赟强调即使同学们未来不一定从事传媒工作,但作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毕业生,还是要永远保持着对于新的信息环境的敏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第二,吴赟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对外部世界、社会现实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有温度的情怀。“知先后、明公私、辨是非”。吴赟引用竺老校长“人生之目的在于服务而非享受”的谆谆教诲,希望同学们牢记竺老校长两问,践行求是创新精神。
第三,人生需要奋起,但同时也需要能量的积蓄,也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借用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吴赟谈到了自己对“躺平”的看法,他强调:“楚庄王看似躺平,实则是能量的积蓄。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当然可以暂时的躺平,因为休息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可,但要切忌躺而不起。”
第四,人生的奋起需要能量与积极的心态,而这两者都与日常锻炼息息相关。吴赟分享了一张自己大学时期体育锻炼的老照片,他希望同学们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要忘记对身体“充电”。“坚持体育锻炼,有用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未来生活。”
03
漫漫人生路
“想象一个饭桌,桌中间是一道主菜,象征着与各位最为密切的专业知识。而在主菜的边缘便是一道道同样美味的小菜,象征着专业以外的丰富知识。我们每个人吃饭的时候一定不会仅仅盯着那道主菜,那些‘边缘化’的、可能看似不起眼的小菜,同样也是整个饭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行征老师从形象化的比喻出发,引入分享的话题,他希望同学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去发掘那些专业之外的经验知识,唯此才能发现人生中别样的风景。
从两次读本科、两次读研究生,再到最后获得德国最高学位,金行征的求学生涯可谓坎坷。他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从辞职、读书、学德语、申请德国大学的漫长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金行征看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人生道路上的目标,并会竭尽全力地为之努力,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辛苦、异常艰难,但他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持之以恒。即使最初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其它目标很有可能会以不期而遇的方式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前提是我们一直都在向上走。
“我们假设两个点,其中一个是你当前的位置,另一个是你希望达成的目标。不可否认,其中有一些人会十分顺利地‘直线抵达’,但是绝大多数人,往往会从一点出发后便兜兜转转,绕了一圈又一圈。”借助这一形象化的表达以及留学生活中的所见所想,金行征强调未来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他希望同学们在毕业之后能够锻炼出乐观的心态,从而不断迎接一道道的坎坷与难关。
目标当然是必要的,但是金行征告诫同学们切忌因目标而“作茧自缚”。“我们有时候会给自己定下太过明确的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这个目标,那么我们便会被其中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我们的眼中仅有那一丁点儿东西时,便会错失很多别样的景观。”
金行征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修炼出“坐天观景”的能力:“我们的站位要高,视野要打开。登高望远,才能看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一辈子窝在井里,永远也看不到什么眉目。”最后,他寄语同学,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拥有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每一个人都有着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三位老师与在座的同学们围绕着“毕业与理想”的话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交流。三位老师谈及了自己在毕业之际的理想以及自己实现理想道路上的困难与坎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相信老师们鲜活的人生往事会给各位毕业生们以启迪。在人生的新篇章里,这些真挚的分享与祝福定会陪伴各位传媒学子扬帆起航。
最后,祝愿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届毕业生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文字 | 赵东山
图片 | 冯之力
排版|李瑶
责任编辑|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研究生教育大讨论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教学讨论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