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7天】精神健康公益行动营报名 | 人人皆可成为精神健康公益行动者
项目介绍及报名方式可直接拉至最后
文 | 姚灏
过去几年,心声公益在精神健康公益领域尝试做了些不同的项目,但随着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了解愈多,也就愈发发现我们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实在是太过有限。
© Freedom Hosue/Aaron Reiss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城市化、现代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大,生活节奏变快,传统大家族解体,邻里关系发生变化,人们的精神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孤独、焦虑、抑郁正日益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病”。
许多研究都表明,过去十余年,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高达17%,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多达2亿4千万,差不多每5个人里就有1人,而且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儿童精神障碍及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在我国的患病率就高达15%)。其中,焦虑障碍患者多到7千万,心境障碍则多到5千7百万。
© Baskoro Lanjar Prasetyo/EyeEm/Getty Images
然而,与此不符的却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虽然在过去几年间,我国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目前,我国共有精神科医生4万名,换句话说每10万人口不到3名,每名精神科医生要服务3万多人。而美国的人口差不多只有我国的四分之一,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却也有3万多名,相当于每10万人口有10名精神科医生。此外,在我国,心理治疗师、精神健康社工、职业康复师等精神健康专业人士的缺口则更是巨大。我国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不足5千,而美国有10万,我国在医院工作的职业康复师不足2千,而美国有10万多,我国在医院工作的精神健康社工不足2千,而美国则更是高达20万,差距相当巨大。
而且,我国的精神卫生资源分布还很不均衡。接近一半的精神科医护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的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同样,一线城市的精神卫生资源较多,而进入二三线城市,精神卫生资源就出现了锐减,而到了农村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递送问题则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农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解锁后被家属再关锁的问题仍旧存在。精神障碍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影响,而且会给家属带来负担。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资源跟不上,又如何能够批评家属不负责任呢?
此外,贫穷、性别、迁徙、教育、就业等等上游因素对于人群精神健康的影响依旧存在,不公平问题导致人们的精神健康依旧沿着社会经济梯度进行分布,边缘弱势人群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却只能享受到更少的精神健康服务资源,这就更加剧了不同人群的精神健康差距。
而且,还有歧视和偏见问题。学校、单位、社区等等场所针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污名仍旧普遍存在。当然,部分是因为人们对于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还相对缺乏,科普教育还做得不够。哪怕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对于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也只有40%,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精神障碍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或“思想上有问题”。
精神健康知识缺乏也导致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求治率和规范治疗率很低。在我国,每10名抑郁症患者只有1名会寻求正规治疗,而且寻求正规治疗的这部分患者里也只有70%会接受治疗。
所以,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心声公益设定了五个工作方向。
倡导:让更多人关注精神健康,同时也让更多的公益及私营机构关注精神健康,成为我们的伙伴,也倡导将精神健康纳入所有不同的场所、政策及项目。 🔗关于精神卫生与发展 🔗关于精神健康电台“海浪 The Waves”
教育:提高公众的精神健康知识和意识,消除公众对于精神健康问题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希望提高不同场所及机构对于精神健康问题的包容和友好度。🔗关于精神健康科普翻译项目“撑篙人”
服务:为精神健康问题亲历者及其照料者提供支持性服务,减轻负担,促进复元,并最终实现社会融入。 🔗关于照料者支持项目“羽翼计划” 🔗关于精神病患子女循证服务手册
研究:开展精神健康公益领域的行动研究,为本机构的其他工作提供扎实的实证基础,促进知识与行动转化,也为其他机构提供精神健康相关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政策建议。
发展:促进精神健康人力资源发展,动员更多人参与精神健康工作,并最终推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关于精神科医生培养计划“选择精神医学”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创新孵化项目“星云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不同层级的精神健康服务的划分
我们始终相信,当你画出一张精神健康公益行动的网络,你总能在这张网络里找到自己可以参与的位置。因此,人人皆可成为精神健康的行动者,人人也皆可成为精神健康领域的公益行动者,在更大的层面促进改变,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普惠
熟悉精神健康问题的概念、分类、病因、诊断及干预 了解中国的精神健康现状、卫生政策及体系 熟悉社会、历史、环境、行为等因素对于人群精神健康的影响,并了解精神健康不公平问题 熟悉基于循证理念的精神健康公益行动策略 掌握精神健康循证公益项目的设计及评估方法
本营采取线上工作坊形式,共9周,每周1次工作坊,时长为1.5小时,前8周为讲授及讨论,分为问题模块及行动模块,各4次工作坊,在工作坊期间,营员需独立完成自己的精神健康公益项目方案设计,工作坊期间的讨论环节将引领营员熟悉设计过程,最后一周为营员项目方案展示。
想要了解国内精神健康现状并开展精神健康公益项目的朋友
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及调查研究能力,需要积极参与讨论,年龄不限,专业不限
知行主义 奉行知行合一的态度,相信践行(praxis)的价值,即实现知识与行动的互相转化
基于证据 坚持基于证据开展公益行动,相信公益行动应始终以对于社群需求的科学评估与共情理解为基础,同时对于公益行动的评价应坚持科学方法论,不在量,而在质,不在面子,而在里子,重视对于项目过程变量与结局变量的严格评估,从知识向行动的转化出发,最终回归行动向知识的转化
健康公平 重视边缘弱势人群的特殊需求,认为优质服务应实现普惠,更应向边缘弱势人群适当倾斜,以弥合健康差距,促进健康公平
全人关怀 认为精神健康服务应该以人为中心,实现全人关怀,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方面需求,从而桥接精神健康问题的上下游
批判思维 坚持对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生产秉持批判立场,在行动中进行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优化行动
多元主义
行动上的多元主义:坚持从精神健康照护的不同维度(前端到后端、上游到下游、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系统)出发,开展多元行动
教学法的多元主义:在教学上结合传统讲授与营员参与,既有知识讲授,也有基于案例(Case-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讨论,促进营员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与批判思考,授之以渔而非鱼
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对于证据的收集与分析将结合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
9月至10月每周六晚(部分时间可能会有所微调)
10人左右
完成6次以上课程及项目展示,可获得由心声公益颁发的精神健康公益行动营结业证书(电子版)
报名表获取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WtfhcFmXKZtQE0gGwI1Ow(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密码:roxo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对于许多问题都只能提供概览性的介绍,实际上每次工作坊的内容都可以独立成篇,单独做成一期工作坊深入研究,但在这里,我们只能做出取舍,希望能在第一期行动营里结合问题意识与行动逻辑,先给大家提供关于精神健康公益行动的全局认识,也希望在未来的更多工作坊中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由于带领者自身知识与能力限制,在工作坊设计与安排上难免存在纰缪,也请大家批评指出。 由于带领者本职工作限制,每月的不固定日期需要值班,因此目前虽然初定每次工作坊是在周六晚,但届时可能会根据带领者的排班进行前后两天的微调。 此外,也由于带领者自身学科背景限制,本营内容多取自精神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对于与精神健康公益行动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比如社会工作、临床心理、职业康复、非盈利管理、公共政策、医学人类学等)的讨论是欠缺的,希望能通过营员背景的多元构成,在营员讨论中补充来自不同学科的视角。此外,在未来的更多工作坊中,我们也会请到不同视角的带领者,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精神健康公益行动培育体系。
如有疑问,欢迎在留言区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