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辈面对面 | 张道龙:在美行医30年

CP项目 心声 Mind 2022-07-15



7月18日晚,Choose Psychiatry项目的“精神科前辈面对面”系列分享活动第二期顺利举行,本期请到了张道龙老师为我们现场答疑。


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在美行医三十年”,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们,实录稿来了!


在这次活动的回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内容:


  • 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临床与科研的选择
  • 精神医学的发展前景
  • 心理学书籍推荐





张道龙老师是大陆首位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精神医学系的执业精神科医生,第一位将美国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技术引进回国的专家,第一位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主译并正版引进中国的专家。

30年来,张老师亲自诊疗超过20万人次,曾任多家世界100强公司的咨询顾问,出版专业著作10部,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张老师还是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创始人之一,美利华校长,华佑美利华公益心理热线总督导之一。2014年,张老师获美国伊利诺伊州精神医学学会颁发的社区服务杰出贡献奖;2015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促进少数族裔精神健康奖;201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颁发的平安留学贡献奖;2017年度和2018年度,获得北美华人医师联盟 “医学教育奖”。




问:请问张老师您对DSM-5对于“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分类有什么看法吗?


张道龙:DSM-5前面的DSM-1和DSM-2主要是跟精神动力学有关的,按照这种模型去分,人类就有没有精神疾病。DSM-3和DSM-4逐渐走向实证,走向循证医学。回归医学训练,我们就和DSM-3、DSM-4比较一致了,按照类别来分。比如情绪障碍的9条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符合5条,是重度情绪障碍,那么符合4条或3条的,就不是。


DSM-5关于疾病的分类强调了两个重大的变化,第一个强调了维度的变化,第二个就是疾病谱的概念。


维度就是说,患者可能符合两个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有强迫症状却没有达到强迫症诊断标准,这时候不能说完全没问题,最终可能纳入人格障碍的维度。关于DSM-5的鉴别诊断,如果患者有临床表现但不够诊断标准,那就测试患者20多个参数,看一下属于哪一类别,有6类,大概有二十几个参数可以去测,这些在书中都是有具体描述的。类别加维度,这是跟前面所有系列不一样的地方。总而言之,DSM-1跟2是精神动力学的分类,3跟4是类别的分类,5就是类别加维度。


第二个不同的是关于疾病谱的概念,也就是spectrum,是一类疾病的统称,这些疾病存在内在相关性。DSM-5把精神疾病分成20个谱系,比如抑郁症有重性抑郁障碍,有持续性抑郁等,是一个主题,这样你看起来就知道这些病都是相关的。

有了谱系的概念后,要注意在访谈的时候,考虑到他本人是什么病,考虑他过去得过什么病,以及一级亲属里边有没有相关的问题,是全方位综合考虑的。



问:国内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如果想到美国发展,是选择做精神科临床医生比较容易,还是考博做科研比较容易?


张道龙:这两个之间完全不是一回事,是根据你本人而定的,比如说你在国内做科研做得非常好,善于写文章做实验,那么你可以在国内读完了博士到国外直接做博士后。如果没有科研背景,想到美国当临床医生,是要考USMLE的,完全是临床考试,基础知识我们在国内都学习过,主要的压力还是语言跟文化。因此你需要知道你是擅长临床还是擅长科研,然后你的英文的程度如何,基本上做博士后不需要考试,跟老板沟通就行,但看病要患者都能听懂。因此如何做选择是因人而异的。



问:请问您如何看待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医学是往神经科学或脑科学方向发展,还是联系心理学多一点?


张道龙:如果是精神医学基础研究,很明显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更贴近脑科学发展,一是基因遗传学相关的,二是表观遗传相关的一些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你无法直接运用于临床。在临床上,一定是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医学模式,你要去了解、理解、同理你的来访者,你需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的背景做支撑。因此,精神医学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问:请问老师精神科医生和其他科医生有什么不同,成为一名成熟的精神科医生需要哪些素质?


张道龙:精神科是偏人文、偏艺术、偏心理的,而其他学科更客观化,没那么人文化。比如其他学科可以依靠辅助检查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而我们靠血液学,影像学是无法得出准确诊断的,精神科大多依靠医生的知识积累,临床经验等,因此它是软科学,也就是说科学能占一半,另一半是偏艺术的,原因就是说你得在人文的层面上去理解,同理你的来访者,得依靠生物-心理-社会这类的方法去看病。



问:请问国内跟美国的对精神疾患歧视的区别是怎么样的?


张道龙:我们人类之所以对某些东西存在偏见是因为不同,比如说城里人可能看不起乡下人,不同肤色的人群可能会存在偏见。是因为不一样,不了解,所以带来偏见,带来歧视,中美都有,但不同的是什么?国内对于精神疾患的歧视程度更深。这和经济发展水平,学科发展水平都有关系。我们国家一共才有42000个左右的精神科医生, 在美国有46000个左右,但是美国在人口上比我们少很多。美国的精神科起步早,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精神科规培也已经有100多年,但国内精神科起步才数十年,精神科规培也才7年,因此相对来说,美国老百姓对于精神医学的接纳度高得多。但美国也存在其他的歧视问题,比如种族歧视。



问:请问张老师有关于心理咨询实操技能方面的书籍推荐吗?


张道龙:可以推荐《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等。在美国,这种实操性的心理咨询在70年代才开始叫短程心理咨询,美国85%的咨询师就是从事短程心理咨询的,从事精神分析这类的都不到5%了。像精神分析是偏艺术性的,而短程心理咨询比较实证。


非常重症的精神分裂症,既不会谈恋爱,也不会生孩子,也不会养小孩,怎么办?我们会对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这个就是特别直接的,叫支持疗法。从艺术到实证的频谱里,可以说支持疗法在频谱最右面,精神分析法在偏艺术这方面,在中间的是美国的主流,也就是我们的短程心理咨询,包含精神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咨询、家庭治疗等,但比较强调实证性或者短程咨询后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改变,比如,从例外中寻找解决方案。假如一个患者告诉你他失眠,那你会问:一个礼拜都失眠吗?他说有6天失眠,有一天不失眠。那一天什么原因不失眠呢?因为他那天跑步了。那么每天规律锻炼跑步则是一个解决方案,这就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操性。


《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则提供了在家庭问题中进行短程心理咨询的案例,会有心理学技术的应用,可供学习。


但短程心理咨询的技术都不是新的,目前在美国最新的短程心理咨询技术都是20年以上,为什么呢?因为实证性,操作性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并被证明是真实有效的,才能够被大众认可,被权威机构认证。所以技术不是说越新越前沿越好,我们要有循证的概念。



问:请问张老师在多学科会诊中要怎么提升精神科的重要性?很多其他科医生可能对精神科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一些年轻医生可能会有的困扰,您作为老前辈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张道龙:多学科会诊指的是我们精神科医生参加医院里其他学科会诊,给其他科的医生提些疾病诊疗上的意见。那么,在我看来,这是展示我们精神科最好的的机会了,因为这时候恰恰能展现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诊疗过程,当然,同时也要求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去展现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在专业素质方面是肯定要加强训练的,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则是必杀技,我们所说的“精神”。倘若我们会诊的患者是躯体症状相关障碍,使用一些辅助检查和对症治疗的药物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使用精神科药物加上一些心理学的技巧可能效果明显,那别的科室的医生肯定对你刮目相看,对精神科也会有所改观。当然这是需要会在医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技能做支撑的,也是需要年轻精神科医生不断学习提升的。



文字 | 巾眉

排版 | 霖霖




精神医学前辈面对面:

彭代辉:好的精神科医生也是一个杂家


精神医学学长学姐交流会:

想从事精神科,可父母反对,该怎么办?听听精神医学博士与心理咨询师怎么说!

肿瘤科毕业的她为何会转岗做精神科?精神科保研有什么技巧?听听她们怎么说!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他们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条 | 四位青年精神科从业者的心路



目前,选择精神医学(Choose Psychiatry)项目已建立3个社群,有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华西、湘雅等全国不同医学院校及海外高校的医学生及青年精神科医生,在这里,大家都分享着对于精神医学的共同兴趣及志向,都在朝着成为精神科医生以及成为更好的精神科医生的路上努力着!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依托社群,定期在社群内部发布有关精神医学的升学考试、职业发展、行业动态等信息,也会陆续推出更多的职业发展相关讲座活动,给大家提供深入了解精神医学和精神科的机会,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及成长,欢迎加入社群!


入群方式:扫码添加心声公益客服号(微信号:mindchn),备注「CP-姓名-学校/单位-专业/科室」,同时请将本推文分享至朋友圈,并将截图发送给客服,审核通过后我们会将您拉入社群。




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