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国关】邝云峰:权力——世界政治中的威望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19-06-25


简  介


【作者】邝云峰(Yuen Foong Khong),约翰·怀南特大学美国对外政策学的教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中心(IDSS)高级研究顾问。曾任牛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加坡IDSS主任。由于对政治心理学的突出贡献,1996年获得艾瑞克森奖(ErikEriKSon)。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战争的比较:朝鲜、慕尼黑、奠边府和1965越南决议》、《转移中的权力:国际秩序的和平转变》、《单边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国际的视角》

【编译】刘金晶

【校对】冯毓婧 李博轩

【审核】徐枫潇 王国欣

【来源】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ume 95, Issue 1, January 2019, Pages 119–142.

【期刊】《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是国际关系领域内领先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该期刊的2017年影响因子为2.952,世界排名第8位.

权力:世界政治中的威望

Power as Prestigge in World Politics 

内容提要

“国家的日常互动与建构依靠的不是权力,而是威望。正如权威性是国内社会的主要的特征,国际威望也同样至关重要。若国家能力得到认可,那么国家无需使用权力便可以达到目的。”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曾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如此写道。本篇文章从“威望”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当前中国与美国在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威望之争,最终得出结论,中美之间不大可能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威望之争。

文章导读


 

1













 








































引 言

当前亚太地区形成了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竞争态势,且这一态势持续发酵升温。本篇文章以此现象出发,从威望的角度切入,认为当前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是国际等级体系中的攫取威望之争,即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是否能够取代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具威望的国家。而当前中国的所做所为是在建立起自身的势力范围,吸引更多的追随者从而得以以最小的反抗力度,灵活地将自身的权力转化为政治产出。同时作者还认为,自古以来,国家对权力与威望的偏好已不再新鲜,且历来都是以战争来结束权力转移之争,但考虑到当前科技、经济以及各项规范的相互依赖情况,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是很有可能的。

本文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构成权力的要素,包括经济资源、军事能力以及文化影响力,并对其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作用进行了评估。

第二部分着重解释权力是一种可以帮助国家获得其偏好政治结果的能力。在这一部分,作者引用了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关于亚洲国家权力排名的报告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引用罗伯特·吉尔平对于威望观点的描述,分析了当前这一地缘政治竞争的影响以及其利害关系。

第四部分则是通过运用第三部分中搭建的权力分析框架,对当前中美外交政策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强调两国在交往过程中,威望举足轻重。

在结论部分,作者指出中美当前的竞争态势可以看作是威望等级体系下的博弈,中国需要更多的威望,但美国拒绝让步(打压而不是让步)。尽管在20世纪,这一权力转移政治已有先例的解决方式,但作者认为今时不同往日,这一竞争态势并不会带来争霸战争。


 


2














 









































权力的要素


什么是权力?谁拥有权力?拥有权力之后会怎样?这是关于权力的三连问。

本文首先对于权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爱德华·卡尔在其著作《二十年危机》中,构想的国际领域政治权力分为三大类: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与支配舆论的力量。约瑟夫·奈继承并发展了卡尔的分类,其在《权力大未来》中指出,权力包括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与软实力。很明显,军事和经济力量是硬实力,正如美国切断对也门的经济援助,以及在南海具有争议性的岛屿上修建军事设施。软实力则是指吸引力,即使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能力。日本风靡全球的漫画和卡通产业属于软实力。而本文接下来分析经济、军事和软实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素。

1.经济实力 

经济体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技术能力以及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能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拥有权力的必要条件,因为拥有巨大财富的国家有实力将财富资源应用到方方面面,比如军事硬件设施、武器的研发与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此外,包括大数据、超级电脑以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或将成为未来新型维度的权力。同时,对外贸易与投资总额也是衡量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比如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量与国外投资总额等。

2.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的衡量要素主要包括国家防务开支(在GDP中的占比情况)、军队规模大小、武器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核能力的大小等。国家若受到直接的安全威胁则会提高军事防务预算。比如英国国防大臣要求将英国的防务开始由2.1%增加至2.5%,试图增强其军事实力,走进军事第一梯队国家之列。本文着重强调扭转军事实力的两重大军事创新。其一是核武器的出现,其颠覆了传统作战理念和方式。正如布罗迪所说:核武器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对它的使用,核武器无任何使用价值。其二是国家信息技术与军事创新硬件相结合,将给有技术能力的国家带来决定性的优势,在战场上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为一体。这一能力被约瑟夫·奈描述为系统集成能力

3.软实力

软实力的衡量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制度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从而使得其他国家无法拒绝这一吸引力,实现对其他国家的牵制。具有软实力的国家或潜在拥有这些资源的国家可以收获以下回报:外国人对国家政策的接受度、购买产品的意愿(如新款iPhone的吸引力、选择到这一国家学习的意愿 (外国留学生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努力在取得资格后留在留学国家(留住技术企业家)等。但软实力带来的最理想的影响力是对民主观念的输出,接受者不仅自身实践这一民主观念,而且还主动传播这一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以强制的手段让其他国家主动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3

权力——获得想要的政治结果


接下来作者回答了谁拥有了权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拥有大量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并不能自动或必然地使国家A获得它更想要的结果,尤其是当国家B能够找到方法来抵制或挫败A的政策时。因此意愿策略与所掌握的资源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使国家A实现对国家B的掌控。

而如何衡量权力?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师雷·克莱因曾提出过著名的克莱因国力评估公式:PP=(C+E +M)×(S+W);其中,PP代表国力(Perceived power,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但依照这一国力评估公式,1977年苏联的国力是美国的两倍。其他评估方法也不是非常准确。评估国力一直都是困难的,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将意愿战略具体化,以及如何在整体综合国力评估时将软实力与经济、军事实力相结合。作者在此引用了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在20185月公布的一份其对25个亚洲国家(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衡量报告,并对其进行排名。从八个维度出发,并给予每个维度相应加权:经济实力(20%),军事实力(20%),恢复弹性能力(7.5%),未来走向(7.5%),外交影响力(10%),经济关系(15%),防御网络(10%)和文化影响力(10%)。这一评估方式很好地结合了四类影响:文化影响、防御网络、经济关系与外交影响,所以在这评价体系下,得分较高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其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在这一评价体系下,美国得到85分;中国紧随其后,得到75.5分。


4


威望——权力的名誉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首先,作者介绍了中国与美国在API综合实力评估中各项要素的实力对比状况,分析后得出结论:尽管就整体实力而言中国仍然不敌美国,但中国实力飞速上升,日渐接近美国。根据权力转移理论,当崛起国家的实力达到守成国家的80%时,权力转移就已经发生,而上述的API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已经达到这一标准线。所以当前亚洲格局实则在向两极体系发展,中国日渐崛起,美国相对衰弱。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渐加强,中国将会要求改变现有的安排和权力使之更好反映其利益。而现有的大国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对其做出让步或拒绝。

随后,作者对威望进行了解释。罗伯特·吉尔平对威望的解释是权力的声望、可信度与威慑的能力。美国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威望解释为权力的阴影(the shadow cast by power。作者随即长篇引用罗伯特·吉尔平对威望的描述,赞同国际关系领域中,行之有效的不是权力而是威望如果一国的力量得到他国的认可,则该国可以不依靠强制的力量达成其政治目标的观点。而国际体系中最负盛名的国家依靠它们的威望来缓和和润滑国际生活的日常事务,并取得它们所希望的结果。而这也形成了以守成大国和霸权国家为首的威望等级秩序。

基于实力与秩序的不相匹配,正在崛起的国家会要求改变既已成型的旧的威望等级秩序,以获得更高的地位,而守成国家则逐渐意识到崛起国这一行动对其地位带来的威胁,决定采取措施抵制崛起国。乔纳森·任逊(Jonathan Renshon)进行了一项关于国际地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区域或国际等级制度中地位或威望不满的国家往往会首先发起冲突。如果他们赢了,他们会得到比应得的更多的东西。权力转移的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地位不一致通常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那么,当前的问题是:在当前亚洲发生的权力转移态势下,即崛起国家渴望更大的威望,而守成国家拒绝为其提供相应的威望的情况下,两大权力实体是否会爆发战争?


5



美国、中国与亚洲的威望等级秩序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绝对实力成为在国际体系中最享有威望的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在东亚地区,这一模式的地位也是不可被挑战的。鉴于二战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了维持住其在东亚的地位,美国干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主要考量之一便是为了确保其在这一地区的威望,美国不希望成为纸老虎

随即,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开始快速发展,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绝对威望也并未受到挑战。直到奥巴马总统上台,美国将战略目标瞄准东亚,施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试图遏制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防务开支开始增加,达到美国军事预算的48%;经济成就斐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奉行新的地缘经济战略以扩大朋友圈增强影响力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相应地,中国的软实力也在逐渐增强,推动邻国的政治偏好向中国转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想要与美国平起平坐,意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作者认为这一预言将在2050年实现。特朗普上台之后,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提出美国优先,发起中美贸易战,极度关切中国制造2025计划,担心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超越美国。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中美两国之间竞争的具体态势,两大国的地缘政治之争也在日渐逼近,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取代美国,但其在经济、军事、技术、文化上的发展却日渐与美齐平。而当前的美国,还未做好被中国取代的心理准备。


6
 

结论:战争不可避免?


权力正逐渐从西方移向东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亚洲地区形成的守成大国美国与崛起国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态势。美国自1945年以来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国家。中国在1839年以前也曾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国家。而当前唐纳德·特朗普似乎在考验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当前中美之间的威望之争是否有可能引发战争呢?

作者认为,由于当前发生全面战争的巨额成本,中美之间不大可能寻求暴力的解决方案。在此,作者列出了三大原因。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反对战争的观念的普遍传播;其次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大规模破坏性武器核武器的出现;最后是中美之间以全球供应链为形式的新型经济相互依赖。这三点单独发展不可能强大到足以抵御权力转移而引发的战争,但三点综合考虑则有可能让决策者改变主意,即使其专注于达到各自的目标,但不会选择那么极端的解决方案。


··


阅读本文之后,可以发现拥有权力的国家易于实现其政治偏好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其潜在的世界威望。基于这种威望,拥有权力的国家无需使用任何权力便可获得其想要的政治结果。而在作者的描述下,当今正在崛起的中国正在寻求获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挑战了美国这一既已成型的威望。但这篇文章似乎并未充分考虑到国家意愿(Will)这一因素,忽略了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并无意与美国争夺威望之巅之位。


此为系国政学人“百年国关”专题系列编译之一,由国政学人微信平台独家编译首发。


更多阅读

【重磅速递】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兴衰:从威尔逊到特朗普 | 国政学人

【重磅推荐】巴里·布赞:英国学派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 国政学人

【重磅速递】米尔斯海默:注定失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兴衰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专题导言:巴黎和会后的百年国关 | 国政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