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治周末八位记者的"双节“记忆

2017-10-11 法治周末报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有内容的公众号

编 者 按

不论旅行的目的地和方式是什么,相信每一次旅行对旅行者来说都是一段与文化的碰撞和自我认识的洗礼。《法治周末》今日刊发八位记者的“双节”记忆,带您领略不同的文化魅力。


追着记者的“双节记忆“

来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半碗芦穄汁》王晓雁

《见证NBA中国赛》赵晨熙

《翻旋羽舞千般好》孙继斌

《巴丹吉林的别样月光》赵 瑞

《东瓜山:从肉肠摊上“长”出一条街》文丽娟

《从皖南到黔北,两场传统婚礼》王京仔

《水圳:九曲十弯绕宏村》管依萌

《大山深处,听一场侗乡大歌》于伟力


GO


1

半碗芦穄汁

王晓雁



国庆长假,刚回到老家第二天,父亲跟我说,有亲戚开车送了点东西过来。看他欲言又止故作神秘的样子,虽说我不能马上猜出,也忍着笑,随他去车里取。

后备箱打开,两个巨大的蛇皮袋横躺着,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里面似乎塞满了一根一根的棍状物——“啊,是芦穄(ji)!”我立刻叫了起来。父亲也在一旁呵呵笑,似乎很满意我的反应。

怎么会认不出呢?

芦穄,也叫甜芦粟、芦黍、芦稷,属高粱的变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见农作物。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在其诗《九里山中》也曾提过,“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入秋瘥。相知相见无他语,笑看生前白鸟过”。

芦穄喜在沙地生长。家乡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顾名思义,实则是长江入海口水流冲击而成的沙岛,浪淘沙、沙叠沙。这样的土地上生出的芦穄,比甘蔗还多汁甘甜。

小时候,房前屋后,桑园瓜地里,到处是一丛丛似竹的芦穄,长两三米高,像高粱一样的穗缨随风飘舞。小孩子盼到八九月,这穗缨就该变红变黑了——芦穄成熟了。到傍晚,忙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喊一声“斫芦穄去”,我就跳起来,兴冲冲地拿刀去。

父亲会挑选一棵笔直粗壮的芦穄,手起刀落,削去嫩梢、撕下叶子,砍掉老根,再剁成一节一节。眼巴巴等着的我,忙不迭地剥去叶壳,啃脱表皮,一根天然的糖棒就呈现出来。咬一口,嚼几下,脆生生,甜津津,满嘴甘甜清冽的汁水,一直流淌到了心窝。这也成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无法忘却的甜蜜回忆。

不过,吃芦穄,牙齿好是关键:嚼食茎杆过多,就跟吃甘蔗一样,可能会弄破舌头;最要小心的是撕芦穄皮,外皮如刀刃般锋利坚硬,要是不小心,就容易划破嘴或手指。

而父亲的牙齿一直很好,吃起芦穄来,六七根不在话下。早芦穄盛夏可吃,晚芦穄秋天能食,于是,记忆中的八九月里,每逢亲戚送一捆芦穄来,我和父亲便是“主力军”,两把椅子拎过来坐好,芦穄放中间,我俩就开始大快朵颐,芦穄皮纷飞,没过多久,地上就起了一大堆芦穄渣。母亲见状,就开始笑骂:“伊两只馋鬼!”

工作以后,这么多年回来的次数不算多,而且也难得赶上芦穄成熟的时节。眼前这两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无疑成了游子思乡的情结。

“这是你陈婶特意给你种的,今年长势不错,说是特别甜,你快尝尝吧!”父亲说。

“好!”我喜滋滋地应了,照例搬了两把椅子,解开袋子,拿了一根出来,开始剥壳撕皮——“咦,爸,你怎么不吃啊?”父亲竟只站在原地看着,并没有坐过来吃的意思。

“吃不动了!”他摆了摆手,转身慢慢地走了,“唉,牙齿不行,不争气了!”

心头一颤,什么东西被堵住了?半晌,我没说出话来。

就这一两年,父亲的牙齿“每况愈下”,上下两头的磨牙已经没了,其他位置的牙齿也都在松动。母亲说,再过半个月,约了口腔诊所要给他种牙。而眼下,就处于“青黄不接”时期,他只能吃软烂的食物,又如何能啃得动坚硬的芦穄呢?

我呆坐了一会,又想起九月里,父亲曾来过北京一阵,有时候我做了螃蟹、牛排之类的菜让他尝,他总淡淡来一句“不爱吃”。偏偏这人常年偏爱素菜,所以当时我也未做他想,以为他真心不爱吃。

现在,我明白了,自己有多粗心:父亲老了,连他最喜欢的芦穄都吃不成了——这个答案让我鼻子酸涩,眼眶处有什么东西要出来。眼前碧绿齐整的一捆芦穄,看起来有些模糊,我起身进了厨房。

怎么才能让他也吃得到呢?翻箱倒柜,找出一个电动榨汁机,这行吗?榨汁机向来只能对付苹果橘子这样果肉柔嫩的水果,要知道,在家乡,还从未听过把芦穄榨汁的,我这主意,就如同把坚硬的甘蔗块放进家用榨汁机一样地不靠谱。

管它呢,试试再说吧!我把榨汁机清洗干净,又撕好了十节芦穄的皮,把裸露出来的茎杆用刀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倒进榨汁机,又倒了一点温水,摁下开动的按钮——机器内置的刀片纹丝不动。

芦穄太硬了,温水又倒得少,榨汁机怎么能转起来?可再加水,又怕稀释了芦穄天然甘甜的口感。怎么办?我想起客厅里有个果篮,于是从里面挑出七八颗葡萄,去皮去籽,先放进榨汁机底部,然后再慢慢加入小块的芦穄,“呼拉拉”,榨汁机终于转了起来,发出巨大的声响。如此小心重复十分种,终于把这些芦穄都榨完了。

拿了滤网来过滤这壶混合物,十节芦穄的量,居然才滤出半碗的汁水,盛在白瓷碗里,碧莹莹地晃动着,倒是挺好看。

“爸,折腾半天才这么点,你姑且喝一口试试。”我把碗递过去。

父亲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会,他端起碗来一饮而尽。

时光,请你再走慢一点。


2

见证NBA中国赛

赵晨熙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在上海一家体育馆拿着望远镜见证了金州勇士队与森林狼队的对决,两队的当家球星终于在比赛第二节末段迎来了一次“直接对话”的机会。

面对身材比自己矮小得多的金州勇士队“老大”斯蒂芬·库里,明尼苏达森林狼队的新“狼王”唐斯试图用一记背转身,直接“杀入”自己最为“呼风唤雨”的篮下禁区。

但这个假动作没能骗过库里的眼睛,身体前倾的同时用右手轻巧一拨,库里从唐斯手中完成了一记“人过球不过”的漂亮抢断。

攻防转换,库里带球迅速通过中场,但森林狼队另一位身体素质劲爆的球星维金斯,已经回追到库里身后,随时准备来一记“遮天蔽日”的“大帽”。

库里显然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三分线外一步先用一个背后运球晃过追击的维金斯,然后急停,出手,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空心入网,刷起的篮网就像水中飞溅起的水花。

“水花兄弟”之一的库里命中了自己招牌式的三分球,这瞬间引爆了上海市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体育馆内的近18000名观众。

伴随着库里再次做出自己那招牌式的用手轻拍胸口,然后指天的庆祝动作,很多现场球迷也在欢呼的同时,高举“三”的手势,并用另一只手来回在高举的手臂上摩擦,做出类似子弹上膛的动作,这是勇士球迷们庆祝三分球进的专属动作。

10月8日晚7点半,尽管国庆长假即将过去,但对于勇士队和森林狼队的球迷们来说,他们的“派对”才刚刚开始,2017 NBA中国赛上海站比赛的打响,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到NBA球星们的精彩表演,用球迷们的话来说,“这简直不能更爽”,尽管这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三年两冠,拥有库里、杜兰特、汤普森、格林这几位联盟超级巨星的金州勇士队俨然已经成为了如今联盟中最炙手可热的球队;反观森林狼队,尽管上一次进入季后赛还是在遥远的2003-04赛季,但球队在今年休赛期引进了两位全明星球员——巴特勒和蒂格,再加之两位“状元秀”维金斯和唐斯的不断成长,球队历史上首次同时拥有了四位明星球员,同样值得期待。

“宇宙战队”VS升级版“战狼”的对决也极大抬高了此次NBA中国赛的票价,虽然不情愿,但抢不到票的球迷们还是只能从“黄牛”手中以高于票面价格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购买。

“根本抢不到,800的票我2200一张买的。”“我朋友3200的票加到7000才买到。”……开赛前,不少球迷还在吐槽买票时的“糟心事”。

好在两队用“真刀真枪”的精彩表现为球迷值回了票价。库里三分球9投6中轰下40分;汤普森三分球10投8中拿到28分,“水花兄弟”用超高的命中率率领勇士队最终以142-110赢得了比赛。勇士单场20记三分和全场拿到142分,均创造了自2004年举办以来,NBA中国赛的新纪录。

“战狼”们同样令球迷看到了这只球队在新赛季的无限潜力,开场多位球星的轮番轰炸曾让他们一度领先卫冕冠军10分之多。新加入球队的巴特勒在第二节末的一个举动更是点燃了全场森林狼球迷的激情。

第二节最后48秒,巴特勒防守端对上库里,库里连续变向运球试图摆脱,但以防守见长的巴特勒一直没有丢掉位置。突然巴特勒用一个闪电般的下手把球从库里手里掏掉,两人在边线附近同时飞扑抢球倒地。当队友上去搀扶时,巴特勒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双手撑地一连做了几个俯卧撑。

此时全场的森林狼球迷几乎全部起身为其呐喊鼓掌,因为这是昔日“狼王”加内特的经典动作,巴特勒的这一致敬动作似乎也彰显了新赛季里自己要带领这支球队走的更远的决心和信心。

在球迷们的呐喊和欢呼声中,我与周围的球迷加了微信好友,此次NBA中国赛也正式落下了帷幕。但新的赛季才正要开始,正如NBA经典的宣传语“Where Amazing Happens”说的那样:新赛季的奇迹,我们来共同见证。


3

翻旋羽舞千般好

孙继斌




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跃毫飞一样佳。身似燕,脸如霞。稚童闲趣忘还家。

这是古代描写女孩子踢毽子的一首诗词。毽子的飞舞,身体的灵动,精神的投入,都跃然纸上。谁曾想,千百年后,小小的毽子能与其他现代球类运动相接合,发展成了毽球运动,不光女孩子能踢,男孩子也能踢;不光孩子踢,大人也踢,而且踢得更嗨。10月2日早上的见闻,让我领略了毽球运动的精彩与魅力。

10月1日中午,我们一家开车离开北京,计划当晚赶到山东曲阜,第二天参观孔庙、孔府,但到了济南段,高速拥堵,天也黑了下来,于是临时决定赶往距曲阜只有四十多公里远的济宁市,路上从网上订了济宁人民公园附近的一家宾馆。10月2日早晨,我路过人民公园,看到偌大的人民公园内到处都是晨炼的群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此时,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新闻标题——国庆长假健身忙。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锻炼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有打羽毛球的,有打太极拳的;有散步的,有练剑的;有跳广场舞的,有跳踢踏舞的。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六七个中年男女隔着网子踢毽子的运动。

网子两边各有三个队员,有男有女。场上,双方队员你来我往,纵跃腾挪,个个身手敏捷,配合默契。他们一会用头顶球,一会用胸部停球;一会积极扑救,一会奋力鱼跃。看得出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小小毽球在他们的控制下,上下跳跃,来往飞舞。精彩激烈的比赛,让我看得直了眼,不时为鼓掌叫好。

这时候又有两三位中年男女来到场边热身,看起来一会要上场比赛。精彩的比赛也让一位女观众跃跃欲试。她说:“踢得真好。看得我都想上场去踢了。”

这项运动,它有接发球,有进攻,有固定的场地,有隔网,不是传统的踢毽子游戏。我以前在河北见过一次,但一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看到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在热身,我赶紧上前求教。这位女士介绍说,这叫毽球运动。它是踢毽子和三个球类运动的结合,即羽毛球场地、排球规则、足球动作。听后,我恍然大悟。

这位女士还介绍说,毽球运动条件简单,只需要一个毽子,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室内户外都能踢。这些动作可以大大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有利于身心健康。

我看得入迷,无奈还得赶路,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路上,我赶紧查阅相关资料。1984年春,我国就出台了《毽球竞赛规则》。1987年成立了中国毽球协会,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毽类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同时,毽类运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开展起来,并成立了国际组织,建立了世界锦标赛制度。

毽球运动,根据踢毽子的特点,吸收了几种球类比赛的形式综合而成的,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亮相国内赛场。它的比赛场地类似排球场,中间挂网,两项团体赛每方各3人,每局15分,决胜局为每球得分制。比赛时运动员用脚踢球,不得用手、臂触球,在本方场区内最多只能击4次球。

毽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性,运动量可控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毽球是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并且走向了世界。我在车里对家人说,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又一大贡献啊。“说不准,它将来能成为奥运比赛项目呢!”孩子高兴地说。是啊,谁说不可能呢?


4

巴丹吉林的别样月光

赵 瑞




十月的额济纳旗是狂欢的城市。全国各地热爱旅游和越野的人们汇集此地,找寻自己心中的圣地。胡杨树,黑树林,居延海和沙漠的魅力总能吸引一队队车友俱乐部,房车俱乐部和摩托独行侠,八仙过海,潮涌而来。镇上的旅店早已预订爆满,当地农民家里的双人床也开始接受1000元一晚的订位。额济纳大街小巷一片欢乐沸腾的场景。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沙漠。她有世上最美的海子,有其他沙漠没有的丰富植被和水鸟。更有上天划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在越野爱好者眼里,她既是神圣又狂野。因此,每年除了著名的阿拉善英雄会外,会有大批越野爱好者前来体会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快感。

曾明、成刚两位队长是老男孩俱乐部几百队友的带头人和沙漠越野资深玩家。三十多岁身经百战,过沙如履平地。这些专门玩沙漠的勇士甚至每两周就会重返沙海,驰聘疆场,他们管这叫“沙时”,意为“专门留给沙漠的时间”。真可谓挑战无极限,受虐也上瘾。

这是他们心中的快乐,这里是他们的世界。他们已深深中了沙漠的毒。这次成队带着他四岁的女儿和六岁的儿子深入沙漠腹地,就像带他们去街心公园一样平常。

六辆越野车离开额镇时,我有种独辟蹊径的自豪——不走寻常路,体会另一番天地,该是何等兴奋。但当车队挺进沙海,置身其中时,我整个人惊呆了: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海!这是一个由沙丘组成的崇山峻岭!沙海的巨浪默不作声地静候在那里,深深浅浅,百转千回。光坑就有鸡窝坑、锥形坑、大锅、V沟等数不过来的形态。陡坡林立,沙梁如刀锋般尖利。

然而,路在哪里?路在哪里?

“没有过不去的梁子。”队长说,“相信自己,战胜恐惧,我们就会看到更壮美的奇观。”

一上来,就是几个大锅坑连着一个锥形坑,深不见底,仿佛能通往地球的中心。成刚带着两个孩子飞车而过,坡上坡下穿梭自如,像大海里的一条鱼在欢乐地冲浪雀跃,几道完美曲线告诉我们,这里才是他的家。

做了几轮示范动作后,队里的两名新队员依然冲不上去。遇到陡崖加速冲坡,车是冲上云霄的感觉!稍有犹豫,车就会横在梁子上或深陷沙中;而用力过猛不知收油,车又会失去控制飞身出去,甚至失去重心翻滚下去。其危险性不可想象。犹豫恍惚是大忌,不可有丝毫马虎。

坦途(代号)的皮卡身长车沉,几次跨在梁子上,万丈悬崖就在脚下。每次等待救援车回来拖车时,他都要用力把车身下厚厚的沙墙挖低,让前车带他冲出险境。侧坡角度掌握不好,车轮遇阻脱圈是最糟糕的。整个队伍都要停下来,待车修好继续前行。有时,烈日下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

穿越(代号)性格谨慎,做事仔细。而越野最需要果敢精准,胆大心细。每一辆车附近都会有队友的车保持救援状态,每走一步都充满艰辛!即使越野高手,经常在小阴沟里翻船。

老J哥是中国第一代越野俱乐部资深玩家,曾创造过两驱穿越三无地区(三大无人区)的历史奇迹。他浑身都是知识点,被称为“行走的活地图”。这次刚起步就因为轮胎气放得不够,压力硬度过大,车陷软沙中。当队友将他带出沙沟时,他笑着反复重复着一句话:“再好的水平也有打盹的时候,还是要敬畏!还是要敬畏!”

夜行的危险更是莫测,深不见底的沟谷犹如深渊。曾明像个将军,指挥全队安营扎寨。在月亮升起前,安顿好队伍,体会大自然的静谧之美。因为此时正是中国最美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

点起篝火,支起帐篷,拿出美酒和月饼。正在人群忙碌着迎接月神的时候,一道白光从山脊上漫漫扩大,山坡的轮廊线被清清楚楚地勾勒出来。沙山发亮,四周薄云出现淡金色微晕……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不施粉黛。她的一犟一笑使群星瞬间变成了配角。大地一片圣洁。所有的劳苦和惊恐都被洗得干干净净,大自然治愈一切,给予一切。

坦途说,在城里开车就是一个路怒症患者,到了这里,一道道坎儿挡在你面前,什么脾气都磨没了。除了面对,只能面对。

穿越闻言哈哈大笑:以后不要去五台山修行了,就来这里修行吧!一路走来就是修行。

此时月女神被云层捧上了头顶,圣光普照大地。人类渺小又伟大。也许冠军就是由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构成的,一种愿望,一种憧憬,就像月亮,不动声色,创造奇迹。

这一年的中秋,我在沙漠看到了不一样的月亮。


5

东瓜山:从肉肠摊上

“长”出一条街

文丽娟




“如果不是老住户或者老口子,想来这里吃夜宵,都会绕晕的。”10月5日下午5时许,老长沙人王浩带着我麻溜地穿过长沙天心区白沙路和书院路的交叉口,顺着裕南街相互交错的小巷子,去寻找湖南有名的夜宵“圣地”——东瓜山。

此刻的东瓜山还没有闹腾起来,一副老长沙街景的模样,只有小摊贩们在紧张地忙活即将来临的夜宵生意。

这一带的地势并不平坦,路面高低起伏,还有不少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式红房子。因此,站在裕南街的东南口往四周眺望,既能看到陆续爬上小坡、前来觅食的游客,又能看到老人们安静地坐在红房前的石凳上拉家常。

“起初这一片只有一个肉肠摊,不知道怎么的,这几年夜宵突然就火起来了。”年近六旬的老长沙人郭茂将双手插在袖口里。他不明白,自己生活了快60年的裕南街有什么吸引外来者的地方,让那些互不相识的人在深夜聚集于此,喝酒、吃串、聊天、交朋友。

郭茂和裕南街的老人们更不知道,这里已经成为大众点评上的夜宵NO.1。对他们来说,川流不息的热闹繁华或许不过是一种喧嚣而已。

晚上7点不到,裕南街的游客络绎不绝起来。我和王浩正要寻找肉肠摊老板“陈百万”时,被周围的摊贩们围住:“美女,帅哥,几位啊?里面坐里面坐,可以帮你们拿肉肠的”。

位于裕南街中心位置的肉肠摊没有人揽客,但此时已经排好了长队。肉肠摊附近,有不少店铺在招牌上写着“帮排队拿肉肠”,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招揽客人的方式。不少游客在长队面前望而生畏,却又不愿放弃慕名而来的肉肠,只得下榻临近店铺,点上花生米和烤串,边喝酒边等店铺伙计送上肉肠。

东瓜山肉肠摊老板“陈百万”,在长沙的大街小巷里都流传着他“靠煎炸香肠,买了别墅,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故事,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陈国家。乡里街坊更愿意将“陈百万”作为自己创业致富的心理期许和榜样:摆一个摊,靠一双手,改变人生。

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家和妻子易义元分别从机床公司和煤炭公司下岗。为了生计,他们在裕南街摆了一个以肉肠为主打的夜宵摊,因为肉肠是易义元在老家逢年过节时才会做的一道拿手菜。

最初,夜宵摊的主要顾客,是附近的长沙人和深夜路过的出租车司机。由于口碑好,他们的夜宵摊吸引了周边的居民乘坐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公交车前来。临近的店铺老板从肉肠摊的长队中发现商机,从免费为购买肉肠的人提供座位、捎带卖一些小吃,到陆续开办起自己的小吃店。

后来,围绕肉肠逐渐开起来的凉菜店、啤酒店、猪油拌粉店、卤菜店、甜品店、烧烤店等,不断在裕南街破“街”而出,成为了如今人声鼎沸的东瓜山夜宵街。让陈国家夫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肉肠摊竟然影响了一条老街的变迁,而且距离肉肠摊位越近,店铺的租金价格越高。

在肉肠摊排队时,站在我前面的一位姑娘手里正拿着一根肉肠,她折回来再排队,是想带几根回去给家人尝尝。“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我听说每晚排队等候的顾客竟然可以高达几百人。”她边吃肉肠边咂舌说道,“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卖七八千根肉肠。”

排队近20分钟后,我终于看到了正在油锅中跳跃的带签肉肠,肉质渐红边缘焦黄,配上红黄色的辣椒粉佐料,色香味俱全。在滚烫油锅的对面,是老板易义元那一双不停翻动肉肠、略显红肿、冒出细小汗珠的双手。

“还是以前的味道,一入口,肥瘦适宜,咸甜回味。”王浩眯着眼、摇着头,一口咬下去,由于太烫,慌忙用另一只手往嘴里扇风。对于他和那些老长沙人而言,东瓜山的肉肠或许已经不仅是美食,还有关于时光的记忆。


6

从皖南到黔北

两场传统婚礼

王京仔



国庆难得的长假,历来是颇受新婚夫妇们青睐的日子,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返回老家准备成为婚宴的主角,散落各地的亲友也能尽可能地奔赴这场盛宴。

今年的国庆,我也近距离地做了一把旁观者:从皖南到黔北,跨越千里参加了两对20多岁年轻夫妇的婚礼,尽管在他们的口中,如今的婚礼礼数已经简化多了,但在传统习俗逐渐消失的今天,婚礼或许承载着最后的坚持。

“我本来想找个海边玩几天,顺便旅行结婚。”对于新娘陈泽(化名)来说,这是从看到朋友的三亚婚礼后萌生的想法,一对新人,三五个好友,不用面对复杂的人情礼数,也能度过难得的休闲时光。

尽管相距千里,但在两对新人的最初计划中,都不准备回老家举办正式的婚礼,一是怕麻烦,更多的是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更在乎自己独有的经历,而不是广而告之的传统仪式。

毫无疑问,两对新人的计划还未说出口就“胎死腹中”。对于传统的家庭而言,婚礼绝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中的头等大事,在他们父母的安排中,婚礼仪式可以简化,可以新潮,“但绝不能没有”。

在黔北小城仁怀,就有一种独特的“请客单”,每到当地婚宴举行的高峰期,就会有专门的人将当地近期要举行婚礼的人家的信息整理在一张传单上,然后挨家挨户散发。

办婚宴的人家只用花150元就能将自家的信息印在“请客单”上,而免费收到单子的当地人就有了一张时间表,什么时候要参加几场婚礼一目了然。尽管需要请客的酒宴繁多,但能上“请客单”的酒宴只能是婚宴,可见婚宴地位之超然。

无论在黔北还是在皖南,婚礼都可以称得上是“全家总动员”,父母自不必说,爷爷奶奶需要坐镇指导;兄弟姐妹和表亲们都尽可能赶回来,伴娘伴郎、迎亲堵门都需要他们;而各位叔伯姑婶绝对是操持婚礼仪式、待客送亲的主力军。

在酒席之外,各方亲友们在新娘或新郎家往往会待上一整天,送上祝福之余,交流各自儿女的工作情况,顺便敦促还单身的小辈们抓紧解决个人问题……这更像是一场难得的交流盛会,新人即使缺席也不会影响气氛。

而不可或缺的人情簿,在为父母们过去的人情往来画下一个暂时的句号时,新人们也开始记下属于自己小家庭的人情记账本,不同的是,陈泽他们在清点时多了不少微信红包,那是不能出席的朋友们遥远的祝福。

而在婚礼仪式中,各地的婚礼习俗或许如同方言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县或镇之间仍存在差别。

如何求同存异就是两个家庭间筹备中最需要动脑筋的部分,而在如今的婚礼中,习俗也不再是完全按照男方的规矩,“在我们家的部分就按我们这的规矩,送亲到他们那了就按他们那的规矩。”一位女方亲属一语道出“规则”。

在安徽马鞍山一县城的新娘家中,嫁妆整齐地摆放在家中,一个搪瓷马桶和一个粘贴着“喜”字的旅行箱并列而居,似乎昭示着婚礼习俗的传统与变化。

脚盆中整齐码放着8双新鞋,“按照老规矩,我们得准备20多双”,新娘母亲笑着告诉我,为新人准备的床上四件套也不再局限于“正红色”,取而代之的是新娘喜爱的粉红色,而旅行箱取代了传统的大木箱。

在黔北的那场婚礼中,新娘为了怕麻烦,甚至直接省了被子等传统嫁妆,在如今的婚礼中,父母也越来越多地为了子女们做着减法和改变。

尽管改变显而易见,但婚礼习俗无疑还是承载着深刻的传统和地方烙印。

皖南的婚礼中,新娘出门前要和兄弟分吃一碗面,代表着分家;在由弟弟背出门前要撒一把红筷子,踢倒木板凳。到男方家后二人则要礼拜长辈;而在宴席上敬酒时新娘则无需出席,仅由新郎向男性长辈敬三杯酒;女方亲友在吃过酒席后先行离开,然后男方亲友开席。

而在黔北,新娘则由女亲属中的“有福之人”打着红伞牵出门,出门前要将一把红筷子交到兄弟手中,意味着将财气留在家中;而作为酒都的新郎家,迎亲礼中比少不了当地的茅台酒。

作为婚礼主角的新娘当被问道为什么要踢木凳、打红伞等习俗时,并不知其所以然,当我询问她们的家中长辈们时,“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这样,就一直传下来”,习俗犹在,但其承载的意义或许在消亡。

尽管和自己梦想中的婚礼不尽相同,但两对新人在婚礼前夜还是失了眠,“仪式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这是分别之际,陈泽最后对婚礼的感慨。


7

水圳:九曲十弯绕宏村

管依萌



在皖南这片土地上,白墙与青瓦曾耳鬓厮磨,木雕与飞檐亦惺惺相惜。时间一恍便是近千年,而今,他们共诉着那早已被时间 60 52763 60 31671 0 0 7018 0 0:00:07 0:00:04 0:00:03 7017上的皱纹,倾听着新世纪的雨滴声,时间从未静止。

我与皖南结缘于臭鳜鱼,因其得知徽菜以及徽州文化。相遇,已是无法避免,有幸身临其境,着实令我兴奋不已。

国庆长假,我做了一次皖南之行,第一站便是有“一袭烟雨罩江南,两袖清风论古今”之称的宏村。

宏村依山而建,临水而坐,其选址、布局以及她的美都与水息息相关。村中内有月沼,外有南湖,内外通过村中大大小小,长度共计千米的水圳相连。

宏村内的大街小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围绕着月沼和南湖布局。一些人家将水圳的水引入自家庭院,形成水院并在院子中央开辟鱼池,鱼池里的鱼在荷叶中时隐时现,而屋檐的雨亦滴入鱼池中,驱散了原本正在觅食的鱼。如此别具一格的情调都是水的功劳。

水院的角落里往往都置放了一个供一家人洗漱、刷碗、淘米、洗菜的小水池,水池的底座遍布着青苔,而水池旁又长满了鸡冠花,红绿搭配,竟看不到一丝俗气,好看极了。

有的人家并没有引入水圳的水,于是,那些日常的洗菜淘米甚至是洗发便发生在自家墙根处的水圳中。

不管以哪种形式,总之,家家户户用过的水都会再次经过水圳最终流向村外的南湖。

传说宏村依据其祖先遗梦的解读而建,先人将村子规划为一个牛形。而其中水系宛如牛的肠胃,月沼似牛胃、南湖仿佛牛肚,而贯穿村子的水圳自然而然地成了牛肠。

美丽的宏村有着美丽的传说,宏村与传说以水相连,伴水而生。水赋予宏村以生命,亦为我们留下一段永恒的故事。

自宏村驾车向北100公里,便可抵达查济。孤独的路通向孤独的村子,孤独的村子也让我感受到了它孤独而又静谧的美。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诗里对查济的描述,如今虽说看不到诗中的繁华,可相较于宏村,查济的静更令人心旷神怡。

查济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瑰宝,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或许,查济能够较为完善地留存至今恰恰是因为他的孤独。

闭塞的交通馈赠查济以静谧的美,小桥流水随处可见,安静的狗躺在桥的中间,稀有的脚步声偶尔会成为破坏狗美梦的噪音。

“女儿嫁出去了,把这些‘存货’都卖出去,我就搬过去跟女儿一起住。”老人自己住在老宅,经营着一家古董店,据他透露,将家中的老物件卖出去后,也要将老宅封存,搬去和女儿生活。

而今,留在查济村的本地人多为老人,也有部分老人带着小孩,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如此看来,闭塞宛如一颗种子,孕育出静谧的美,而后又飘落起枯萎的叶子。

这些老人和查济一样,隐于山林之中,不与世俗相争。在溪水和山的见证下,重复着他们的一年四季与一日三时。

查济,一块深山里的璞玉,曾辉煌一时的祠堂都经历了时间的冲洗,最终所剩无几。如果时间能够静止,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查济离著名的桃花潭不足20公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想必李白与汪伦离别之后,也断不会放弃游览查济的大好时机,否则也不会留下“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8

大山深处

听一场侗乡大歌

于伟力



我们的车辆沿着盘山道开往下一站——小黄洞寨,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后坡的山顶上。全程约120公里的盘山道,一路上人烟稀少,景色却格外宜人。途经高增乡时,山路两侧梯田层叠,漫山遍野的秧苗在阳光照射下,油绿一片。远处几百座古老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浮现在眼前。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到达小黄洞寨。这座形似普通的村寨,却有着古老而又神秘的魅力。

大山深处的小黄村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游客来这里必须通过包车或者自驾的方式。正是因为小黄村尚未被商业开发,才得以保留最原始的古老文化习俗和风貌。

在小黄村,所有村民都穿着侗族本民族服饰,这一幕非常少见。因为即使在其他小众村寨里,如今也多少会有身穿汉服的当地生意人。这里,挨家挨户房顶上晾晒的蓝色布料,都是由村里妇女手工制成。在她们的观念里,仍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而村里男子则用镰刀打磨建设房屋和制作乐器的杂活,这种只有在过去才能看到的“男耕女衣”画面,在小黄村习以为常。

鼓楼是侗寨民族标志性建筑,它建立在小黄村大歌传习之地表演场的中心位置。过去的鼓楼,村民都称作“遮荫树”,用它来遮阳挡雨。

后来经过修建后的鼓楼,不仅保留了过去“遮荫树”的原貌,村民还用杉木重新镌凿,加固扩大它的结构和面积。现在的鼓楼既美观又实用,已成为村中聚会、表演的重要场地。

小黄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有着“诗的故乡、歌的海洋”美妙之意。村里的男女老少不但会唱歌,还对唱歌十分热爱。漫步在小黄村,处处都能听到乡间传来的歌声绕梁和乐器敲打声。村中的歌队约20多支,我听村里人说,这里的孩子打从一出生就安排好归属到哪支歌队了,可见音乐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非同小可。

午后,我们跟随村中20多支歌队,一同来到小黄村大歌传习之地表演场。场外几个身着白色绣花衣的女子正用两张简易的桌子搭建售票处,场内鼓楼周围已经坐满入场观看表演的游客。

在侗寨演奏乐器中,“芦笙”最为普遍。它是利用竹子巧妙编织组成,不添加任何装饰,吹出来的音色清澈悦耳。千人汇聚一堂的表演现场,让我想起前一天在黎平纪堂洞寨,举行同样规模浩大的芦笙比赛,至今令我念念不忘。

全程表演在无伴奏、无领唱、多声部自然合声中进行,旋律优美、宛转悠扬。每个村民脸上洋溢着质朴纯真的笑容,即使听不懂他们的歌词,也同样能感受到他们带给远方客人的友好与热情。

在蔚蓝的天空下,小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天籁之音,诠释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演出结束,穿过鼓楼街巷,木质墙面上贴的六张长方形“榜单”令人眼前一亮。榜单围绕“德”“仁”“义”“诚”“敬”“孝”六个中心点,分别设立对应奖项,其中潘婢三以十年如一日精心打理家庭,无怨无悔照顾家中生病的公公,荣获“中国好儿媳”称号的榜单最接地气。

村民指着榜单对我说:“每年村里都会进行评选,然后通过村民投票,最后筛选出全村榜样给予鼓励,这也是激励其他村民努力上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对于村里制定的活动,都会积极踊跃参加。”

在小黄村,像这样的“鼓励方式”还有很多。

而除了奖赏制度外,罚则也很有趣。走出表演场就能看到一块刻有详细“村规民约”的石碑竖立在门口,仔细一看,这个村寨制定的违约责任条约上写着,凡是违反村规制度者分别按“三个120”“三个66”和“三个33”罚款。有意思的是,所谓“三个”罚款对象竟然不是金钱,而是三个120斤、66斤、33斤的猪肉、大米和米酒。这种仍保留最质朴、原始的“村规民约”罚款制度,我在其他村寨从未见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古镇被反复商业开发,逐渐失去原有的风土人情和淳朴本性。

许多人愿意去关注繁华都市和开发完整的景点,反而忽略了像小黄村这样,始终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老村寨。

告别小黄村之后,我不断回味在这个村庄所经历的一切。从他们精湛的工艺到生活现状,不仅保留了古老文化,还融入了现代文明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出侗族的智慧所在。



编辑 |  姜冰  王硕


推荐阅读

冷҈冷҈冷҈!这些图,承包了降温天里所有的温暖

《法制日报》重磅推出万字雄文《开辟法治中国新天地》

血洗赌城:那颗躺在美国宪法里的子弹

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法院“满月”|“甄嬛”优酷腾讯都曾“闹”到这里

飞吧祖国丨听好歌,读美文,送大礼(附视频)

又到月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家人

法治周末双节礼物  最后一套今天有主

今天,我们一起过生日


法治周末报

与你携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报社出品    ID:fzzmb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