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副市长被辟谣之后

林孤 林孤小姐 2023-07-04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塔西佗陷阱】

1

哈尔滨市区街道,黑色奥迪A6违章停放,交警前往处理。

对奥迪车主予以警告,要求其立刻驾驶车辆离开。

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违停事件,一般情况下,交警现场执法口头警告教育,基本上国内的车主们,都会第一时间表示“不好意思,我这就走”。

可偏偏,哈尔滨此次事件里,当事车主是开奥迪的,而且开得是一辆2009年的奥迪。

诸位,要不是近几年红旗车走红和国产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抬头,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奥迪A6都是“官车”的典型代表。

2009年的奥迪,自然也是“不凡”。

巧合的是,从官车奥迪下来的车主,白衬衫、黑夹克、公文包,俨然一副“厅里厅气”的官员扮相。

再加上这哥们颐指气使的豪横姿态,不挪车反而怒怼交警:

“你来了多久…看一下车牌”、“小孩,我需要跟你解释?看给你傲的”、“我问你,你叫什么名字?”

包大人,你好大的官威啊。

吃瓜群众自然免不了一番“吃瓜猜测”:

这是哪个单位的官老爷,如此豪横?

2

中国网友的吃瓜热情和网络大神的扒皮爆料能力,都是十分强大的。

在奥迪车主各种“官威”姿态的言行举止光环加持下,网友们吃瓜爆料出惊人的信息:

这个奥迪车主,和哈尔滨谭姓副市长,长得很像啊。

舆论闹得越来越大,副市长都被裹挟到事件热议当中来了。

官方,不得不紧急处理汹涌舆情了。

哈尔滨交管局很快就发布了通报声明:

网传嚣张车主并非谭副市长,涉事司机也不姓谭,而是姓高,奥迪车为其父亲在2009年购买的,而高某的真实身份其实为服装厂工人。

剧情到了这里,等于是给副市长辟谣了。

奥迪车主是高某,是服装厂工人。

公众再度陷入疑惑,“服装厂的工人也能开奥迪A6”了?

官方不是说了吗,奥迪是工人他爹买的,再者,官方只说了“服装厂”,三五人的小作坊,可以称之为“服装厂”,上千人的大工厂,也可以称为“服装厂”。

高某是工人,他爹可能是个领导,领导开个奥迪A6,也没啥问题。

真正陷入舆论漩涡里的,是另一起“非官方正式通报、未经证实的15天行政拘留”事件。

3

哈尔滨真假副市长的瓜,闹得满城风雨。

其实大家仔细对比照片来看,高某和谭副市长只是乍一眼看上去像而已。

耳朵明显不一样,副市长的耳垂很大,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同一个人。

那为什么公众会质疑?

这就是民众对于“辟谣的”罗生门误解,也是官方回应下的“通告”陷入塔西佗陷阱。

这也就是此前丰县通告组和上海辟谣组的“打脸反转”剧情,所带来的恶果:

当某个机构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

就如同为什么有人不信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一样,因为法律的弹性空间,因为执法的同案双标,因为权力和金钱对法律的裹挟性和腐蚀性,所以使得法律“刚正不阿”的权威形象,受到诟病。

同样的,某些“谣言”之所以得到快速有效传播,就是因为人们更容易轻信谣言里的某些“假话”,而不愿相信辟谣声明里的某些“真话”。

是谓,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官方通报无人认领。

4

哈尔滨副市长事件后续的舆情处置里,有一个致命一击:

网传,质疑“这是副市长吧”的一名网友,被当地警方以造谣生事、寻衅滋事的罪名给抓了,并且做出了行政拘留15天的顶格处罚。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

但是,我在网上所有检索到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微博网友和自媒体号主传播的。

并没有看到警情通报和官方公告,也没有看到一家媒体报道。

所以,行拘15天这事,未必是真的。

假如爆料者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话,那么我在网上看到的最新消息,是这哥们当天晚上就被放出来了,没有行拘。

另外,加上今天@红星新闻点评此事的态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网传奥迪车主为副市长算不算造谣#?】

其实,结合此事的特点来看,相关言论是否构成造谣有商榷空间。如果网友系认为二人之间存在一定相似度,才发出两者为同一人的言论,那背后未必有刻意针对具体当事人的恶意。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执法公平的一种监督。

因此,当地是否会对相关网友作出处理,也不妨及时给予说明,避免事件继续引发连带的猜疑。

个人推测,针对“这是副市长吧”质疑的网友,当地警方可能真的作出了相应处理。

参照国内其他同类型事件里的“官僚主义作风”,譬如一句草包书记跨省抓人,倒也却有可能。

但是就如同红星新闻的观点立场一样:

合理的质疑不应扣上造谣的帽子,更不能动辄就使用行政力量来处置舆情热议。

但愿哈尔滨警方这个时候不要走了昏招,真要是行拘15天“这是副市长吧”质疑的人,那么搞臭副市长的,就不是开奥迪的高某,而是这滥用职权的行政力量了。

建一座大厦,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毁掉一座大厦,一人一物就足以了。

真到了大厦将倾兮时,便是独木难支。

信任度和好感度,都是很重要又很脆弱的东西,一张白纸上的皱痕要是多了,再想用力抚平,也难免会留下褶皱。

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是越来越便利了,可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却是逐渐呈现井喷式的情绪化和太官方的权威通报正式化带偏了。

“留不住人才,自然也就会剩下一群祸害;都不敢说真话,自然也就只剩下一堆谎话和鬼话。”

人心尽可失,徒叹奈何之。

往期文章:
言论和自由的尺度:在边界内求生存
这该死的“弹性空间”
南宁:王炸熄火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