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的现状及挑战 | 系统驱动的“中国式创新”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ID:tbr2013),作者: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国式创新” 重回各国视野。但是,不同学者或研究机构对中国创新的特征有不同的描述和理解。比如,《牛津创新手册》认为中国的创新是以开发活动为主的创新,而不是以研究为主;Kroeber认为中国式创新是以60%的价格实现90%的功能,是一种效率型的创新;麦肯锡认为中国式创新的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和效率驱动型的创新;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认为中国能够迅速地消化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术,迅速地进行试验并改善自己的研究、质量和产品,是一种快速跟随式的创新,等等。
1.中国创新现阶段的特征
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特色创新现阶段有什么特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现阶段创新的主要路径,是后发展国家必须要经历的学习过程。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基础,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培育了海尔、长虹、沈阳机床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重大科技项目或者工程为载体,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同时,我们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二,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低成本是其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取得并非仅仅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还有赖于对技术、流程、管理等要素的集成创新,中国企业更注重产品功能的集成创新。如微信平台整合了社交、购物、理财、出行、缴费等多种功能,与国外类似产品往往只注重单一功能有较大的不同。
第三,需求导向是“中国式创新”的关键要素。巨大且多层次的中国市场给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创新提供机会,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给我们企业的创新和试错失败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需求特点是“数量大、层次多、速度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跨国公司具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所有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企业留下了从低端市场起步的机会。这也是如今华为和中兴等大企业创新的起点。同时,需求导向还意味着中国企业能解决中国本土的独特问题。例如,阿里巴巴创造性地推出了“支付宝”,解决了网上交易的诚信问题。
第四,原始创新不够是“中国式创新”的美中不足。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整体上相对落后,率先提出的原始性科学思想和前沿探索研究方向不多。同时,引领和应对产业技术路线重大变革的技术储备不足,如完成了显像管电视产业追赶,但是到平板电视阶段再度落后。原始创新不足还表现为缺乏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企业。从一般概念的角度来讲创新,是看不到中国创新的,因为一般讲创新就是创造新东西,我们能看见的创新的确太少了。在世界各国消费市场,能让普通老百姓佩服、敬仰的创新还是少。
2.中国创新活动的未来
中国的创新活动未来会怎么发展?
第一,“中国式创新”的路径将转向更加依靠科技为基础的创新。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我们的资本积累、技术积累不断上台阶,再加上成本的上升,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更高的价值才能付得起工资,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必然需要更多的积极性创新、变革性创新、颠覆性创新。
第二,“中国式创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强化与分化。一方面,依托中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人力资本等传统优势的创新仍将存在,如盯住细分市场的山寨机厂商、致力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小米以及快速模仿与再创新的腾讯等,这些模式依然会存在,但会各自分化。同时,在未来中国会出现一批真正有技术能力的全球性企业,成为像华为那样的真正的“创新者”,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进步有明显的贡献和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未来中国创新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第三,中国的创新要素、市场的获取走向全球化。一方面,中国的创新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寻源”,从全球获取创新要素。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国,这些收购很大一部分是获取中国企业创新的关键战略要素。另一方面,中国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将进一步走向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断取得突破。2016年上半年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为9.7%,居全球前三。深圳大疆在2015年国内企业PCT申请量排名第十,2016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亿元,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的70%。
第四,“中国式创新”将变得更加全面、集约、绿色和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把创新跟集约、绿色、包容一块提出来。未来中国的创新将越来越关注组织、文化和管理方面的创新,越来越关注创新的效率,越来越关注解决中国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关注共享与全民福祉的改善。
第五,“中国式创新”的制度环境正在不断改变,我们要推动全球化条件下市场驱动型的创新发展,我们的产业政策怎么由以前的选择性政策向功能性政策改变?我们多年来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中国产业政策怎么更加有针对性,或者对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更加有帮助,也是我们的挑战。
系统驱动的中国式创新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ID:tbr2013)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
吕文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生
【导语】中国式创新,需要实现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战略转型。中国式创新道路,需要通过系统驱动的集成创新,实现技术范式的突破。
虽然创新的本质是共通的,但在具体的创新模式方面,中西方则大为不同。西方式创新主要采用的是熊彼特主义范式,提倡技术创新至上,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而中国式创新则不仅突破了熊彼特范式,也超越了单纯强调学习模仿的东亚创新模式,以及注重发自草根的南亚朴素式创新模式(见表1)。
1.中国式创新的特点
中国式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走群众路线,利用大众创新的机制,拓展创新边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初期并不具备西方式创新的技术基础,因此走了一条着力调动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鼓励每个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也正因为此,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诸如“饿了么”、“美图秀秀”等堪称行业标杆的创新企业。
中国式创新的另一特点是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注重挖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源优势,利用其市场地位发挥它们在创新方面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不俗。我国目前在航天、高铁、核电、电网、桥梁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式创新是系统驱动的集成创新,实现了熊彼特Mark I和Mark II的有机整合。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国充分发动起了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每个人参与创业创新,同时鼓励各种形式、各类业态的创新,保证了广大中小企业具备充分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了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鼓励国有企业承担科技含量高、科研投入高、产出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从而承担起引领重大突破性创新这一使命。此外,不同于传统熊彼特范式中的技术创新,中国式创新还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和创新这三者的整合,即科技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战略整合了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工程和产业化这四个模块,是创新模式的新突破,不仅超越了传统西方熊彼特范式的创新,也超越了东亚式单纯注重模仿的创新和南亚式缺乏科技含量的朴素式创新。这一战略也将持续引领中国创新的革命性变化。
2.中国式创新,未来怎么走?
笔者认为,中国式创新的未来发展道路,有三个关键点,需要牢牢把握。
一是增强理论创新,提倡原创能力,提高国家的科学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但是目前,理论创新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创新包括产生原创的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这项工作极为关键。只有达到数一数二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中国的产业创新才有真正的后劲。
虽然近年来中国开始注重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经费绝对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更是达到670亿元,但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的比重仅占4.7%,远远低于世界领先国家(如美国的17.6%,法国的24.1%,日本的12.6%等)。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科研人才数量也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具备学术影响力的原创研究仍较为缺乏。此外,目前许多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经济发展之间脱节较大。2015年,中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5%,远远低于美国的88%,这也可能是许多科研机构缺乏动力投入基础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基础研究“三个并行”,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三步走”战略相呼应。
具体来说,争取2020年实现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的总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即“总量并行”。届时,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中国的科学家争取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能与科技强国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的贡献,即“贡献并行”,形成若干真正引领全球科学发展的中国学派。届时,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争取能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重大原创贡献,即“源头并行”。届时,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二是强调市场创新,提高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能力。中国坐拥双峰市场,即同时具备巨大的产业生产能力和巨大的消费能力。以往对创新的理解多强调供给侧的产业创新,但在需求端的市场创新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消费能力,从中挖掘出潜在的先行的商业需求,变单纯的消费者为能创造产品需求的用户。国外有很多成功企业,可以做到从领先用户那儿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创意,甚至与领先用户联合开发新产品,此举不仅保证了产品贴近市场,而且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三是高度重视战略创新,从战略高度引领创新发展。只有具有战略高度的创新才能持续。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驱动的并行开展,为未来的创新道路开辟了充分的空间。
举例来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正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作的重点。而在城镇化的同时坚持工业化,则能实现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从而做到“产、城融合”发展的“多规合一”导向。在城镇化的同时坚持信息化,则需要未来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实现宏观层面国家统筹规划新机制、中观层面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发展、微观层面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跨界融合变革。而在农业领域,传统农业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就能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总体来看,中国的“新四化”战略创新在系统思想驱动下,强调有机融合,超越了线性逻辑引领下工业化加信息化的德国工业4.0。此外,强调生态文明、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军民融合和健康中国,这也为中国的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