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研究院崔瀚文:打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机遇

本文由阿里商业评论(ID:Alibusinessreview)授权转载,本文首发于《互联网经济》,作者:阿里研究院 崔瀚文


2015年,中国GDP已约两倍于日本、三倍于德国、四倍于法国,坐实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回顾苏联的由盛到衰、日本的先追随后停滞,“世界第二”总会面临着来自外部的诸多打压;此外,在国内还面临生态恶化、货币超发、贫富分化、人口老龄化、产能落后和过剩等诸多挑战。如何能够变“大”为“强”,并冲破 “第二魔咒”? 

苏联早期靠大量的“资源动员”,由投资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经济增长的维持要求加速动员资源,但当资源的动员遇到极限,这种快速增长就无法维持。同样,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像印度、埃及、中南美洲都曾遇到了类似的困境,资源动员成为不能绕过的一道门槛。而日本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从引进技术为主的创新,转变为以自主开发为主的创新过程中,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变为低速增长,进而诱发的系统性危机。

国家的竞争就是创新的竞争。“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深入分析了西方19世纪英国、美国的相继领跑,比利时、法国、德国等过的快速追赶崛起,以及荷兰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够哦的停滞落后后指出 “国家层面的繁荣(大众的兴盛)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

美国经济崛起的案例

纵观美国建国200多年的经济崛起史,正是一部不断歌颂进取精神的创新创业史,从蒸汽船、轧棉机、跨州铁路,到电灯、电视、空调、喷气式飞机,再到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从百货商店、邮购商店,到连锁店、超市,再到电视购物、电子商务;从大规模工业生产流水线,到风险投资公司的大量创立,再到面向创业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从爱迪生、莱特兄弟,到乔布斯、比尔·盖茨,再到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持续不断的发明和创新,生生不息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进而大幅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年轻的美国推上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五年前奥巴马做国情咨文演说,1/3 篇幅讲创新,提出“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他说:“没有人能够断定下一个龙头行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就业岗位会来自哪里——就像30年前,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叫因特网的家伙会带来经济革命。我们能做的——这也正是美国人民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加强美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记住!美国发明了汽车和电脑;美国拥有爱迪生和莱特兄弟;美国创造了谷歌和脸谱。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式。”

当前,如何培育和打造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须,而认清和紧抓中国优势与时代机遇是重中之重:

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是中国竞逐全球创新赛场的基础

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国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被西洋诸国远远抛在后面。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英、法、俄、日等国为了输出资本、扩张市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华民族更加羸弱,亡国灾难更加深重。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截至2016年8月3日,美国的亚马逊和Facebook超越美孚,分别成为美国第四和第五大上市公司,仅次于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微软。截至此时,美国市值前五大公司全部来自于信息产业。这一轮科技革命,中国虽错失了计算机、集成电路、移动通信等发展先机,但迅速发展并赶上了潮流趋势,并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局部超越,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实现了全面领先。目前,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移动等为代表的中国信息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欧洲和印度,甚至日本、新加坡、港台这些地方,很难找到如此体量与实力的企业能与中美比肩,更难以找到如此大规模主体型的产业生态圈。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规模庞大,包括比日本大四倍多的供应商体系、1亿5千万具有经验的工厂工人和大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中国市场巨大的规模和发展健全的供应链,能够给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约15%至20%的成本优势。北京大学黄涛教授指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那才产生一系列革命性创新产品,而在西方国家光靠一两个企业主导的改革是比较困难,很难做出革命性变化;中国目前具有的大量小型制造企业,非常分散化,以前我们说是弱点,但是在网络时代很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优势。随着互联网的连接,小型制造企业能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更好的自由组合,更好的进行柔性供应。让柔性生产网络在中国进一步兴起,这也许是中国的另一种后发优势。 

开放式创新、社会创新等创新模式的重大转变正在发生

信息经济时代到来,让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2003年切萨布鲁夫提出,企业可以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有价值的知识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且利用外部的创新来拓展市场。开放式创新的目标正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在全球领先的大平台、巨网络、富生态,能够帮助创新者能够更方便快捷的在互联网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市场需求、风险投资、技术合伙、委外研究、技术特许、战略联盟、商业模式等等,并能更快更好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这极大的降低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的损耗。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在中国迅速蔓延,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竞争优势,超过7亿的网民 随时、随地、高频的“连接”, 越来越多行业开始接受和拥抱“互联网+”……这种大规模的混搭、跨界、穿越、融合,为酝酿创新提供了绝佳环境。

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在《创新的创新》中指出,有别于工业社会时期封闭和集中式的创新范式,社会创新以开放性和分权性为特点,是信息和知识社会的产物。“一种众人参与创新、更加开放、自下而上自发的社会创新模式在各个领域悄然兴起,并在整个社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黄亚生教授认为“社会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是对创新人员和活动的新的组合形式,它可以是技术的、非技术的,也可以是解决具体的问题、产生新的思想的。社会创新不局限于每个具体的创新领域、创新过程或是创新成果,而是对“创新的创新”。

新一代年轻人具备创新者潜质,已进入黄金时期

目前,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比日本总人口还多4000多万,研发工程师的成本相当于美国的1/6,和发达国家比,中国在研发领域有明显成本优势,潜力巨大。而80后、90后的一批人,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集中接触到了发达国家历经数十年积累的文化和科技精华,更为普遍的接受高等教育,更为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西方世界没有天然的仰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有创意、有情怀、有视野、有资本,并且有着愿意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创新的“勇武精神”。他们率先使用互联网破除了信息壁垒,能够自如的出入于网络生态。他们不仅能够自己进行创新,也能充分利用外界的创新;不仅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新的价值,也能够利用网络充分实现自己创新“副产品”的价值。

未来,中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创新创业的活力会不断下降,例如日本在90年代老龄化快速上升的时期,创新的活力有了明显下降。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当年龄超过50岁,很多人会开始将重心转为养老、子女、稳健投资等,对于创新的偏好下降。我国自1978年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出生率的峰值存在于80后群体,并在1987年达到2.3%。2016年,80后、90后一代人,最大的36岁,最小的17岁,正处在最具创新活力的年龄段。如果未来中国生育率不能达到预期水平,这批人可能将是影响大规模创新兴衰的关键力量。

服务创新、数字创新前景广阔,是值得关注的重大方向

产业的迁移是另一个重大机遇,人类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的贡献率持续攀升,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仍未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前景。2011-2015年前后发生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让中国的生活服务业以O2O的形式发生了一次巨的飞跃,租车、洗车、代驾、外卖、生鲜、家政、洗衣、美甲、理发、按摩、药品,甚至手机贴膜……基本上能想到的生活服务都诞生出了优秀的创业创新项目。更重要的是,作为信息技术与商业深度结合的全新产物,2003年以来,以交易服务为主、以交易平台为核心,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开始出现,十余年来,平台型企业不断拓展业务深度,通过开放战略,为更多创业者“赋能”,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范式的“商务服务业”迅速的崛起,平台与服务商融合发展,服务商生态集聚化,平台上多方之间互动频繁,服务商之间交流竞争更加充分、创新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 “商业服务业生态” ,通过共同为亿万的买家、卖家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目前,O2O生活服务业和在线商务服务生态已成为中国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且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

此外,新一代材料技术、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基础通用技术的发展,让人机交互、智能感知、虚实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应用类创新快速突破。虚拟空间内的创新存在着极大的空间,未来将快速拓展到娱乐、教育、办公、医疗、商贸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例如以沉浸式游戏、全息教室、数字展馆、数字城市、模型设计、工业仿真、手术模拟、虚拟实验室、军事模拟、虚拟战场等形式的应用将不断出现,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并能够为人类的自我实现和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空间。最近几年,美国兴起了所谓”新硬件时代”,在该领域中国与美国的技术水平仍然相差巨大。但是,在数字应用的“偏软”的领域中,中国仍然具有成本、人员、产业基础等等诸多巨大优势,并且双方都尚在起步阶段,领域内尚没有成熟的品牌,中国市场、资本和美国市场、资本是同步的。

媒体、融资等外部环境正在快速发展成熟

中国新一代创新创业者周边的媒体环境正在不断成熟,总体而言更是宽松而积极的。近年来,国内崛起的新锐媒体如虎嗅、36氪、钛媒体和PingWest等均以科技、创新、创业、互联网资讯与产业动向作为报道重心,而这几家新锐科技媒体的估值均超过1亿美元。这些新锐媒体倡导创客精神,组织创客活动,共同打造了中国式的创客文化。同时,众多科技、财经、商业自媒体的兴起为创新者提供了丰沃土壤,创客、极客平台的出现,也极大地提升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周期。

与此同时,我国私募基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地位业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为推动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源头活水”。据根据咨询公司汇编的数据 ,中国有政府支持的风投基金2015年总计筹集了大约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10亿美元)的资金,短短一年内使管理下的资金总量猛增两倍,达到了2.2万亿元。咨询公司PreqinLtd.称,这一规模排名世界首位,更是全球其他风投公司去年筹集到的资金总量的差不多五倍。另据统计,截至2016年4月,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开展业务的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等私募基金管理人8834家,备案私募基金28534只,认缴规模6.07万亿元,实缴规模5.02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

政策:中国政府确立以创新立国本的大政方针

以创新为驱动的国策是未来持续参与世界最前沿创新竞争的保证。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这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罕见的。目前,以政策体制、金融体系、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势态逐渐成型,未来如果政策落地不出现重大偏差,在国家资源向创新与研发倾斜,社会体制也将向有利于创新的方向进化。

过去中国一直是后发国家,主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创新,是跟随性、仿制性的创新,往往在开始之前就知道要做出哪些创新。在创新跟随期,此举可以极大的降低了新发明投入和风险,但是,要开始进入创新突破期的关键时点,原有的创新模式就必需要进行系统性转变。杨小凯曾指出,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他认为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因此,紧抓时代机遇,稳固发展当前打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圈”的关键优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基点。

阿里研究院崔瀚文



相关阅读:

企业聚力成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

来源:新材料产业,作者:长城所

  随着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社交化外部环境的出现,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享受社交网络带来资源链接便捷的同时,无论是否愿意,在企业已处于“被开放”的情境下,闭门造车的企业也许在还未发现竞争者的时候,已经被新晋创新者误伤落马,开放式创新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单打独斗。在创新全球化时代,群体加速创新、消费者参与创新、分工与合作创新、基于商业生态的创新成为了创新新趋势,这向企业提出与外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开放和链接的要求,而这种开放链接需要的载体就是创新生态圈。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能创造全新的价值、带来颠覆式力量。观察当前实现爆发式成长并仍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无一不是把握了开放链接的本质,利用了创新生态圈的力量。比如,小米公司用由米粉、供应商、开发者等形成的巨大的创新生态圈力量颠覆了传统功能手机;阿里巴巴集团从B2B发展到小企业工作体系、金融体系、物流体系、大数据体系等多个生态链条,其创新生态圈滚雪球式不断进化发展,形成了相互支持,自发循环的生态系统。生态圈成为这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态。

一、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产生的背景

1.社交化时代席卷而来

  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社交化时代。这个时代下的大趋势和新技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新的社会规律对企业发展、创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技术的价值和时代的趋势。移动互联网使得社交化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普及的移动终端以及新兴的4G业务、不断提升的网速为社交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前提条件。物联网的普及不仅可以使人接入到社交网络,也可以使世间万物都能接入到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借助物体,将自身生活信息化,通过互联网与人们产生信息互动。

  创新越来越呈微小化趋势,创新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新的聚集地,个人创意可以得到更快更广地交流碰撞;创新工具和器材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了向微小化、平民化的过渡;创意本身具有微小化的特点。

2.企业开放创新理论

  2003年,亨利·切斯布朗(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1)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企业创新模式是封闭式的,它将创新活动严格限制在企业边界之内,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没有明显的知识交流现象。21世纪以来,知识的增长和扩散速度加快、企业创新周期缩短,开放式创新随之发生了变化,开放式创新的主体、内容、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开放全面升级,进入了开放式创新2.0时代。

2)开放式创新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融合内外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均衡协调内外部资源,企业的边界由原来封闭式向开放式模式发展,方便知识流动及创新,提高企业整合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

3)“由外到内”的开放,指企业会更充分地利用外部的思想、创意和技术

  “由内到外”的开放,指企业允许自己内部的思想和技术被外部组织所利用。企业必须克服“禁止入内”的传统思维。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宝洁的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宝洁公司允许竞争对手采用自己的新技术,一方面使竞争者成为“快乐的追随者”,竞争对手减少了自己再去探索、开发新技术,“快乐的追随者”允许宝洁公司保持行业领导地位。同时,通过规模扩张,分摊研发固定成本,以及外部企业对核心流程更大规模的使用,推动宝洁公司整个流程和创新成果变得更为精细和领先。

3.企业生态理论

1)詹姆斯·摩尔最早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模型

  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最早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詹姆斯·摩尔1993年提出,他认为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Moore,1993),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订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者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Moore,1996),并以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为不同组织良好生存与持续健康为目标,实现系统要素,要素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效协同。

  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组织角色定位。Marco Iansiti(哈佛商学院教授)和Ray Levien(2004)从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构成要素入手,认为企业依据创新动态性与网络关系复杂程度的高低将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分为关键型企业、支配型(包括主宰支配型和坐收渔利型)企业以及缝隙型企业。不同企业的战略、功能角色定位,与环境复杂性的相互匹配,决定了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健康发展。

  网络核心型组织。具有高创新动态性和高网络关系复杂性,实施骨干型战略,组织通过创设平台,实现在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网络中共享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价值占有与价值共享之间的平衡;支配主宰型组织,较低创新动态性和高网络关系复杂性,其相对于坐收渔利型组织(较低创新动态性和低网络关系复杂性),形成支配型战略,通过控制与价值占有承担绝大多数的价值创造;缝隙型组织,较低网络关系复杂性与较高创新动态性,以利其战略专注于专门的领域,为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骨干企业服务,在小规模市场上实现价值创造。

2)长城战略咨询提出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架构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具有创新领域多元化,创新组织多样化,共生关系层次化的架构特点,同传统的合作关系不同,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更突出开放、创新、共生的内涵,如图所示。首先,企业的创新无所不在,在企业的战略发展、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与管理等领域都蕴藏着创新的机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其次,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参与各方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特点,政府、大学、供应商、专业服务等组织都是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重要参与者。再次,各参与主体按照与生态圈核心企业的共生深度的不同,亦可以分为战略合作伙伴、业务合作伙伴、对接联系成员,与核心企业形成不同共生关系,同时生态圈的发展也兼具网络化、动态进化的特点。

  任何企业都可以从其现有的商业生态中构建自身的开放创新生态圈,或找准定位融入其他开放生态圈中。企业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时,以理念创新为引领,既要兼顾内部组织扁平化与管理创新的带动作用,同时更以开放的视角,通过构建创新联盟、借社交化平台链接创新资源、以创新大会等方式激发全面创新,不断推进生态圈的网络化、动态进化发展。

  本报告的后续内容将分别从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内涵与架构、生态圈的构建与策略展开详细探讨。

二、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内涵与架构

1.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内涵——开放、创新与共生

  构建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见图1),实现成员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跨界创新,通过价值链的合作挖掘生态系统成员的潜能,从而实现生态圈的合力优势、创新溢出、共同进化、共生发展。在社交化环境下,企业将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能力、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获取与发展,还必须关注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成员伙伴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圈。未来企业将必然以生态圈为基本形态生存和发展,非生态圈的、孤立的企业必然会淡出社交化时代的舞台。

图1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架构图

1)生态圈内涵之“开放”

  社交化为“开放”提供了天然条件。全球宽带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机及移动设备让创新者和用户有了一个可以进行充分协作的世界。

  社交化使得“开放”成为必然。一方面信息成本的下降已经让方方面面的交易成本全面大幅减少,互动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研究工作可以更多地由最适合或者最积极的人来进行。如宝洁、礼来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各自头疼的研发难题抛到众包平台上,借助网络群体的力量来破译。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为自己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可以针对新产品和新服务轻松高效的搜索任何类型的信息,包括有关基于位置服务、产品质量、购买方式和使用评价等,企业已然处于被开放的情境下。

  开放式创新效率已经超过单打独斗。如前所述,企业通过“由外到内”的开放创新,可以为其顾客创造融合多样性的范围经济,使企业获得自己所不具备的外部知识和经验,附加增值要素。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使自己的核心流程、知识产权创造规模经济,使企业规模扩张,分摊成本,推动精细化改进和持续地领先。整合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效率已经超过单打独斗。

2)生态圈内涵之“创新”

  创新全球化时代到来。新思想、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创业成为竞争核心。社交网络和其他信息分享工具,创新成本下降、信息成本下降、试验成本下降。创新者更加便捷获得创新技术与资金,创新者集体犯错、犯错、犯错,然后突然间获得成功。

  群体加速创新。创新不再以一个企业研究报告 GEI 人或一个集团为核心来完成全部工作,而是互相配合与加速的,创新的生态环境是开放式网络结构,就像促进了手机行业发展的不只是iPhone,包括三星、小米等在内的公司共同加速了这个行业中的创新。

  消费者参与创新。研发、生产、营销不是企业内部的事,消费者的消费意见也参与进来,消费意见很大程度上改进生产过程、产品与服务流程,消费者的自传播效果远胜过夸大其辞的广告。

  分工与合作创新。创新不再像以前一样在一个大公司里实现,而是通过产业链协调来实现,很多机构之间呈松耦合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处于紧耦合状态,利用网上的合作平台实现像一个大集体般的紧密合作。小机构以其独特的创新之处,比如甲是产品研发专家,乙是原型设计专家,丙是生产集成效率专家,小机构的通力合作,产生优秀的创新产品。

  创新的成功同时也受限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创新需考虑合作创新风险,即要想创新成功,还需要其他创新成功商业化程度;同时考虑采用链风险,即在创新被终端消费者完全接受之前,合作伙伴能够采用这一创新的程度。

3)生态圈内涵之“共生”

  社交化时代。企业与外界环境呈现共生状态,个体不能孤立存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及共生关系,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创新主体、创新的合作者、成果的消费者等每个看似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群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共生发展的。

  共赢是生态圈参与者的共同目标。生态圈的动态聚合缘于其构成主体的共同目标是求得生存与良好的发展。如在苹果公司的开放生态圈中,唱片音乐公司和音乐制作人借助iTunes商店发布歌曲,苹果公司则以丰富的音乐内容充实了iPhone、iPod等用户的音乐体验。生态圈各方实现共赢,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改变了千万互联网用户长期的使用习惯。

  共同进化推动生态圈的持续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圈伴随企业及其他利益攸关主体的共生、成长、竞争、自组织、自适应也实现着共同进化。群体加速了创新的进程,也推动生态圈的进化发展,提升生态圈整体的竞争实力。如,阿里巴巴生态圈从B2B平台扩展到C2C的淘宝,再到在线支付、搜索引擎、金融体系、物流体系和大数据体系的发展,不同创新主体不断融入到生态圈中,实现共赢和共同进化。

2.企业开放生态圈的创新领域——战略、研发、市场与管理

  在制造全球化时期,企业十分重视技术的领先性、产品的独特性、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开放式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同科研机构的联合开发等方面,似乎只有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才有迫切的创新需求。而在创新全球化时期,新思想、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创业成为竞争核心,创新无所不在,企业的战略发展、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与管理都蕴藏着创新的机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见图2)。在开放的生态圈中,企业将集合多方力量和资源,推动企业在各个领域内实现持续的创新、共赢。

图2  企业开放生态圈的创新领域

3.企业创新生态圈的组织多样性——政府、大学、供应商、专业服务

  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中的组织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特点。按照生态圈内组织的自身特点以及与核心企业在生态圈中的关系可以分为将生态圈的参与主体分为内部创新组织、横向创新组织、知识密集型组织、公共信息组织等。内部创新组织是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或企业集团内的不同企业,横向创新组织多为企业的同业竞争者等,纵向创新组织则从产业链的角度挖掘创新合作者,知识密集型组织如科研院所、专业咨询公司等,公共信息组织如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等。

  生态圈中的组织也呈现出异质性特点,体现在资源的异质性、知识与技术的异质性、地理异质性等,异质性特点使得生态圈的参与主体能够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开展跨界创新与融合。

4.企业创新生态圈的共生深度——战略合作、业务合作、对接联系

  依据创新生态圈成员与核心企业的共生深度,生态圈参与成员可以分为战略合作伙伴、业务合作伙伴、对接联系成员等。

  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与企业共生深度深入,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以多方共赢的目标为前提,与核心企业在关键领域协作创新,共同推进创新的实现,伙伴数量较少,可替代性较弱。

  形成业务合作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数量较大,共生深度一般,能够同核心企业共同创新,创造价值,但并不是核心,以业务合作为一致目标,具有可替代性。功能独特或创造关键价值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潜在的战略伙伴。

  形成对接联系关系的生态圈的成员,数量巨大,是生态圈的必要构成部分,成员群体贡献了必要的价值,但个体不增加创新价值,是发展创新合作的多种源头。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协同创新 | 产学研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中国武器 | 电磁炮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装备采办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轰炸机 | 预警机 | 战斗机 | 运输机 | 六代机 | 能源 | 电池 | 云计算 | 大学排名 | 博士 | 导师 | 凯文凯利 | 钱学森 | 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马斯克 | 纳米 | 基金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无人机 | 俄罗斯 | 日本 | 英国 | 印度 | 以色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谷歌 | 工业4.0 | 颠覆性技术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硅谷 | 石墨烯 | 北斗 | 通信 | 智能制造 |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激光 | 智库 | 商业航天 | 量子 | 基因 | 基因编辑 | 未来战争 | 网络空间战 | 网络武器 | 成果转化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MIT技术评论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