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重塑中国 |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来源:学习时报

科技重塑中国

作者:黄庆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艰难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等等,不仅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而且也是全世界有识之士正在着力探讨的。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阐释中国成就、中国经验,都绕不过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既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既是一个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现象,也是一个持续发生日新月异的历史过程。一句话,是科技重新塑造了中国。

  要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解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通常有这么几个进路:一是看数字,也就是看能够体现科技成就的诸多载体的统计数字,比如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科技发明专利的数量、科技人才的数量等等;二是看贡献,也就是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一具体领域或行业的科技成就与实力,比如国防科技实力、各工业行业领域科技产品的性能与竞争力等等;三是看原创,也就是看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这方面原是中国的弱项,但近年来已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四是看影响,也就是看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五是看未来,也就是看中国科技的发展潜力,比如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等。

  只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能因为统计数字上的迅速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重大突破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在某些领域的落后和差距而丧失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长与进步,要理性看待中国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深入理解中国科技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总之,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必须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在根本上得益于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知道,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重大科技成就,都是通过立项重大科技工程的方式取得的。这些重大科技工程,有的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比如核潜艇、载人航天、高铁、“北斗”导航系统等,有的我们正在奋力研制,比如大飞机、芯片、航空母舰等。这些重大科技项目都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未来发展,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应当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是中国科技事业四十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之体现。在新时代条件下,整合制度优势,释放体制活力,将是中国科技再铸辉煌的根本保障。

  四十年来的科技发展成就启示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科技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都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改革,破除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软硬约束,建立健全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的制度与软环境,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以前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也可能面临着更新换代、调整完善的新任务,更何况很多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藩篱正阻碍着科技创新发展,亟待改革破除。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既需要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也需要有将改革更好深入下去的智慧。

  四十年来的科技发展成就也启示我们,没有开放就没有科技发展与进步。对外开放,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中国科技发展得益于开放,得益于世界科技革命,反过来,中国的发展进步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实际上,要学习一个与我们几千年传统文明完全不同的新事物,早期的“模仿”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多一点曲折,一下子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跃居到发达的科技强国是不现实的。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实现跃升的重要途径。

  四十年来的科技发展成就还启示我们,发展科技,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成功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自主创新,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突破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成功的对外合作教训则让中国人痛彻地认识到一个真理,那就是,关键核心科技是买不到的!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四十年来,中国科技的基础与实力已今非昔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更加自信,更加自立,在继续“跟跑”的既有历史进程中,勇敢地实现“并跑”“领跑”的新跨越。在新时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必将是一个“跟跑”“并跑”“领跑”彼此交错进行的过程,是立体声,是交响曲,任何“妄自菲薄”抑或“妄自尊大”都是不可取的。

  科技重塑中国,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还是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改革开放再出发,科技创新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伟大宣言,也是对科技重塑中国的生动诠释。

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作者:汪克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宏大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持续协同努力。我国已具备较好科技基础,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加上体制优势和改革的有力撬动,一定能加速推动自主创新,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在刚刚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

增强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实力开始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但也必须充分正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巨大差距,基础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缺乏,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高水平科技供给不足,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最近,“中兴事件”的发生,对我国产业界、科技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次极为深刻的“芯痛”。这表明,在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万花筒”般繁荣发展的背后,“缺芯少魂”的根本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国人面前。在其他一些重要领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

  在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今天,想在高精尖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可能。我们应从这次“芯痛”事件中汲取教训,知痛而后醒,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发,在关系国家命脉和重大战略利益的创新领域,一定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一个时期以来,国人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倾向。讲成绩一派大好,于是欢欣鼓舞,陷入盲目乐观;讲差距又几乎一无是处,于是惊慌失措,耽于悲观丧气。这两种倾向都是有害无益的。要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态度,既充分看到取得的成绩、进展和光明前景,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严峻挑战,既不因前者而妄自尊大,也不因后者而妄自菲薄。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强化重大创新领域战略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以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支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要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类设计和建设目标,凝练科技需求,科学前瞻选择创新方向和重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无缝衔接。在创新布局上,应着眼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前瞻和务实、当前和长远、重点与全局,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引擎;也要找准短板,重点突破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健康医药、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瓶颈,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支柱。

  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领域,必须自主构建全创新链、全产业链。事实证明,不管通过何种方式,依靠国外技术和产品不可能构建起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历史上,我国在超级计算机、大飞机等领域,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在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也由于缺乏全产业链战略统筹,加上外企针对性低价策略切断市场支持,导致我国至今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丢掉侥幸和幻想,彻底摒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的一厢情愿,彻底摒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短视思维,坚持依托本土技术和国内市场,把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上,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加快实施并拓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国家自主创新意志、自主创新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途径。我们要抓好已部署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聚焦目标,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协同攻关,强化倒逼机制,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前瞻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拓展领域,延伸链条,梯次接续,统筹推进,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结精锐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加发展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我国已陆续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项目高投入、低转化的问题,“科技之花”并未结出应有的“产业之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设计与应用脱节。以研发芯片为例,科研项目一般只要求样片通过实验室测试,而工业级应用则需在复杂环境变化条件下保持芯片性能稳定;即使进入量产阶段,也还需要在大量市场应用中反复试错排错,持续迭代优化。如果在目标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就决定了这类成果交差容易量产难、报奖容易应用难。也有一些项目不顾产业承接能力,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高指标,往往导致成果鼓舞人心、应用无法落地,只能束之高阁。因此,应强化项目目标对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产出一批能用、好用、管用、够用的高水平成果,并通过完善落实相应的产业配套政策,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体制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领域布局、重大项目、创新环境、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要成为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产业技术投资决策的核心。政府投资应与创投机构、金融企业合作,减少直接投资,避免盲目投资,提高监管和使用效率。可推广高铁和风电行业经验,政府以客户身份刺激创新,推动创新产品快速规模产业化,并通过逐步提高技术标准,支持市场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与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更好释放和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除依托中科院和国防科研机构等优势创新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外,还要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人才培养优势,夯实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与人才基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中处于关键地位。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为例,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固然能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和原创能力。如华为的创新能力,就源于其长期聚焦特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针尖式战略”,高强度研发投入。总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要进一步引导支持各类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专注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能力之源。目前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科学思想和原创能力。所以,未来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力点应该更加关注基础研究,既要强化稳定支持,更要优化投入结构,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支持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

  颠覆性技术往往通过另辟蹊径启动技术突袭,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从低端和边缘市场切入,取代现有主流技术;对产业经济来说,更意味着改变游戏规则,开辟新的市场和新的价值体系,对抢占科技和产业经济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把培育和发展颠覆性技术,开辟新的技术方向和道路,作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路径。

  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不能靠规划和组织,也不完全靠大规模资金投入和人才堆积,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要区分科学与技术,更加精准地支持基础研究,不能把发展技术的思路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简单套用管理技术创新的方式来组织基础研究。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更要构建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政策环境。不能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更不能急功近利、虚夸浮躁,要让科研人员能够沉心静气、潜心钻研,让奇思妙想才能充分涌流,使基础研究开花结果。

在国际竞争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也是全球流动的。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自主创新,在开放竞争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技术差距,我们既不能为对手现有的强大优势所压倒,失去创新自信和勇气,重新回到跟踪模仿的老路上;也不能被简单的非理性情绪所裹挟,失去战略定力和韧性,重新陷入自我封闭的死胡同。

  适应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新趋势,要围绕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和深化开放合作,提高科技计划、科研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和发起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促进高科技人才引进交流,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宏大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持续协同努力。我国已具备较好科技基础,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加上体制优势和改革的有力撬动,一定能加速推动自主创新,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