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斗机发展现状研究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来源:广发军工研究团队


战斗机

本期《参军策》,我们介绍了战斗机发展历程与次代划分方法,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战斗机谱系与数量结构、分析了美国战斗机预算和规划等,整理了中国战斗机的发展情况,梳理了战斗机产业链及相关公司等。


核心观点

战斗机的主要用途是夺取制空权,目前已发展出多代战斗机。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其次是拦截敌方轰炸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战斗机已从最初的螺旋桨飞机发展到如今具有“4S”性能的第四代战斗机,并且仍在不断发展中。

美国战斗机数量多、谱系全,构成高空火力压制、低空突袭支援和电子干扰全面作战体系。根据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美国现役战斗机数量最多,共有3517架,其次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美国战斗机的装备数量几乎为中、俄、印三国的总和。并且美军战斗机型谱齐全,共分为12个型号,26个次级型号,既有空优战机、又有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攻击机以及加装电子吊舱的电子战机,从而构成高空火力压制、低空突袭支援和电子干扰全面作战体系。

中国战斗机数量多,但仍以较老机型为主,未来换装空间广阔。中国现役战斗机总量较大,2017年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三代机占比仅为32%,四代机尚处于初步列装阶段,大部分为二代机,而美国主力机型已经全部换装为三代机及四代机,中国主力机型相对落后;并且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占比仅为34.42%,与美国的73.27%相比仍属于较低水平,攻击机也均为强-5、歼轰-7等老机型。中国空军的建设已向攻防兼备转变,并且海军航母战斗群雏形初现,随着中国新型战斗机的换装,数量将得到补足、型号将得到补全,中国战斗机未来空间广阔。

战斗机产业链围绕飞机平台展开,包含原材料、部件、分系统、总装等。战斗机产业链围绕飞机平台展开,包含原材料、部件、分系统、总装等。国内战斗机整机总装与总设由中航工业旗下企业和研究所完成,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分系统则有众多国企、民企参与。总体来看,上游民参军企业参与度相对较高,下游系统级、总装级产业功能由于技术要求高、保密要求严等原因,主要由军工集团内部企业与科研院所完成。

风险提示:战斗机采购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战斗机研发与制造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数据大多来源于第三方机构出版物《Military Balance 2017》,其对于各个国家统计数据或存在误差。


1、战斗机:空中之王

1.1战斗机: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的军用飞机

战斗机,也称歼击机,为航空兵空战的主要机种。战斗机主要用于在空中消灭敌机和其他飞航式空袭兵器的军用飞机,也称歼击机。战斗机具有速度快、上升快、升限高等优越的飞行性能,此外还具有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等优点,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成为航空兵进行空战的主要机种。


战斗机主要用途为夺取制空权。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其次是拦截敌方轰炸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对地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根据战斗机的不同用途,还可将战斗机分为空中优势战斗机、截击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护航战斗机、强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等。


根据发动机推力的不同,可将战斗机划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目前对于战斗机的吨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要有以发动机推力和最大起飞重量两种划分方法,由于发动机推力划分法可以避免战机划代不同的障碍,所以此处主要以发动机推力来划分吨位,将装有两台大推力发动机(双大推)的战斗机称为重型,单台大推力发动机(单大推)和两台中推力发动机(双中推)称为中型,单台中推力发动机(单中推)称为轻型。


先进战斗机主要强调4S能力。目前世界上对于最先进战斗机的研制,主要关注的性能指标可以概括为4S能力:即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能力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 隐身性:即战机通过特殊材料的选择、涂装和外形设计,以降低雷达的可探测性。

  • 超音速巡航能力:超音速巡航是指飞机在发动机不开启加力燃烧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在1.5马赫以上进行超过30分钟,超音速巡航能力直接决定了战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 超机动能力:超机动能力指战斗机调整位置、角度的能力,以及灵活加速减速的能力,发动机的性能和飞机的气动布局是实现这一能力的关键。

  •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先进的航电系统是飞行员和战机对战场态势感知、信息获取的重要保障,要求战机具备先进的航电系统,如有源相控阵雷达等。


1.2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及世代划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萌芽,并形成雏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一战中机枪同步射击装置的发明使得机枪的子弹能够在转动的螺旋桨间隙中射出,到一战结束时,基本形成了战斗机的雏形:以小型机为主,强调机动性,并且装有向前射击的固定武器。

  • 1915年4月1日,法国的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该装置可使沿飞机纵轴安装的机枪射出的子弹在碰到螺旋桨叶时会被偏转过去,为世界公认的首架战斗机。

  • 受到法国飞机的启发,为德国工作的荷兰设计师发明了机枪同步射击装置,并装于M5K飞机上,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福克E1,此后推出的福克E3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其最大速度为134km/h。

  • 此后英国研制了“索普威思”式三翼飞机,德国也研制了福克Dr.5式三翼飞机,大大提高了战机的灵活性,飞行速度也提高到了200km/h左右,在一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从双/三翼发展到单翼。在一战期间,飞机发动机功率不够,所以需要靠翼面积补充升力,因此早期战斗机曾从双翼发展到三翼,随着发动机功率逐渐增大,多翼飞机阻力大的缺点也逐渐暴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战机采用了功率更高的发动机,开始向单翼机发展,并且采用了更坚固的材料和火力更强的武器系统。到19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多具有以下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大口径重机枪。

  • 1932年,法国首架新型单翼飞机D.500型首飞,此后又研制了“莫拉纳”式单翼飞机。

  • 1935年,英国霍克公司成功研制“飓风”式新型单翼战斗机,此后超马林公司也研制了“喷火”式战斗机,英国空军均订购了数百架,此时战机时速已可达到500km/h。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战机时代来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飞机制造技术的飞跃期,战争初期,大批双翼飞机还在服役,但人们发现700km/h的速度已经是传统活塞式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极限,在这一背景下,喷气式发动机的诞生使得战机的发展柳暗花明,当战争接近尾声,喷气式飞机开始出现在纳粹德国空军部队和英国皇家空军部队。

  • 1939年,德国设计师亨克尔设计了世界上首架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机HE-178,采用硬壳铝制机身,木质机翼,飞行速度达到700km/h,此后德国又研发了Me-262A-2型喷气式战斗机,最大时速达到870km/h。

  • 1941年,英国空军首架喷气式战机“流星”E.28/39型首飞,并于1944年服役,飞行速度达到900km/h。

  • 1942年,美国仿制了英国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并于1944年装备了美国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F-80。

  • 1947年,苏联开始仿制英国的“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次年就装备了苏联第一代后掠翼战斗机米格-15,并在此后实现了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渡。


美苏争霸推动战斗机大发展,进入喷气时代后开始以世代划分。在持续多年的冷战背景下,美苏展开军事竞赛,每当美国推出一种新战斗机,苏联很快就推出一种相似机种与其抗衡,由此带动了战斗机技术性能的提高,从而加快了一代又一代战斗机的问世,为战斗机的研发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进入喷气式战斗机时代起,开始了以世代划分法划分战斗机。


目前,国际上有关战斗机的世代划分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继承苏联航空体系的俄罗斯的这两类标准。一直以来,俄罗斯以技术划代,美国则是以作战效能划代,而中国官方一直沿用美国传统“四代法”划分法。按照美国传统“四代法”和俄罗斯“五代法”的划分如下:

  • 第一代战斗机(20世纪40-50年代):特色是普遍采用后掠机翼,最大速度小于1.5马赫。第一代战机普遍采用后掠机翼,以大口径航空机枪(炮)为武器,最大速度小于1.5马赫,以近距空战格斗为主,雷达还仅在特殊的夜间战斗机上装备。典型机型有二战末期英国的"流星",以及后来苏联的MiG-15、美国的F-86、中国的J-5与J-6等。

  • 第二代战斗机(20世纪50-60年代):采用更先进的气动布局,最大飞行速度提高到2倍声速以上。第二代战机的最大特点是飞得高,飞得快,采用先进的气动布,开始装有独立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机载武器是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及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加机炮,主要作战方式仍是近距格斗,但有中距导弹拦射能力。代表机型有苏联的MiG-21、Su-7/9/11、美国的F104、中国的J-7、J-8等。

  • 俄标三代战机,美标仍归为二代(20世纪60-70年代):采用变后掠翼设计,实现同时满足低空低速和高空高速飞行。美国1962年研制出变后掠翼战斗机F-111,机翼的后掠角在不同飞行阶段可以变化角度。苏联认为该技术相比同一代战斗机的有了重大突破,能同时满足低空低速和高空高速飞行,所以将其列为第三代战斗机,美国未采用这种划代方式,美苏划代标准自此出现差异,代表机型有苏联的MiG-23/25与Su-17,美国的F-5、F-111等。

  • 美标三代、俄标四代战机(20世纪70-90年代):飞机机动性大幅提升,作战功能呈现多功能化。这代飞机的特点是关注机动性,采用省油、高推重比发动机,机身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且装有具有下视和下射功能以及可用于对地攻击的多功能雷达,机载武器增加了中远程空空导弹,既可近距离格斗,又可超视距作战。代表机型为美国的F-15、F-16、F/A-18,苏联的MiG-29/31、Su-27,中国的J-10等。

  • 美标四代、俄标五代战机:具有4S能力,即长时间超音速巡航、隐身性、超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优秀的战场感知能力。设计上,飞机使用了更先进的复合材料,飞机采用隐身的外形设计,机载火控系统可以同时跟踪和攻击多个目标,同时还带有能降低飞行员工作载荷、提高其状态感知的综合航电系统。典型机型为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Su-57,以及中国的J-20。


21世纪以来,美国也出现了五代划分的标准,并被西方广泛采用,其在第四、第五代战机划分上与俄罗斯标准相同。自2005年底F-22A战斗机正式服役以来,美国军方和工业界、媒体开始对原有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进行了调整,把刚服役的F-22A和仍在研的F-35战斗机由以前的“第四代战斗机”改称为“第五代战斗机”。该标准划分的第四代、第五代战机与俄罗斯标准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前三代飞机的划分方式。由于中国一直采用“四代法”,因此报告后面对于战机的划分均采用“四代法”。



1.3二战后战斗机的实战

二战后主要作战均有战斗机身影,地位从战术辅助转换为主要战争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局部作战不断,在二战后主要局部战争中,战斗机几乎从未缺席。战斗机在作战中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起初仅作为地面力量进攻的辅助,后来已经可以主导战争,如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从战术层面转变到了战争层面。



1.4战斗机的发展趋势

作战系统向数字信息化发展。未来战争将由“武器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变,使作战飞机由原来的单独作战或支援平台,转变为整体作战体系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战斗机将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作战单位,而是以信息化为基础,把战机编程信息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就要求战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感知能力,从而将自己发现的信息传到系统网络,同时可在系统网络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机的作战效能。




战斗机呈现多功能化。随着战斗机性能的发展,多用途战斗机拥有越来越强的均衡作战能力,所以在未来,多用途战斗机将是各个国家研制的主流,未来战斗机、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之间的界限将变得逐步模糊,战斗机将朝着多功能化发展,并且目前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在其研发服役过程中均已逐步向多用途战斗机方向发展。

  • 曾号称“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F-15最终发展出了F-15E“攻击鹰”双重任务战斗机。

  • 以争夺制空权为目的的F-22也因在研发过程中增强对地攻击能力一度被改称为F/A-22。

  • F-35、SAAB-37和Su-30等多用途战斗机,从一开始研制就被称作联合攻击战斗机。


高品质发动机和新气动外形。纵观战斗机发展历程,对战机高性能的追求从未停止,从一代机发展到四代机,战斗机的性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而未来战争的快节奏和瞬息万变将对战斗机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高机动性和超高音速巡航能力,而这两方面性能提升的关键在于高品质的发动机和新式气动外形。

  • 大推重比和矢量推力发动机。高效可靠的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心脏,若要满足战斗机再进行超音速巡航和超音突防、拦截的战斗任务,增大发动机的推重比是关键,此外,矢量推力也是未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推力矢量控制可以通过改变发动机尾喷流的方向,帮助战斗机轻松实现很多高机动性动作,因此未来发动机将向着大推重比和矢量推力发展。

  • 前掠翼和无尾翼的气动外形。前掠翼可以为飞机提供更好的结构连接和气动外形,从而获得较好的低空操纵性和过失速的机动性,并且还能提供更大升力以满足短距起降和近距空战的要求。飞机的垂直尾翼虽能保证飞机的稳定控制,但增加重量并且容易暴露目标,而无尾翼结构可以减轻飞机重量,改善隐身性能,目前已经成为多国研究的热点。



宽频甚至全频隐身技术。随着各种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目前依靠外形设计和传统隐身材料实现低可观测的战机在未来战场将面临极大的威胁,甚至完全失效。美国军方认为其F-22战斗机的技术优势至多只能维持到2020年左右。为此美、俄等国均加强了对新一代隐身技术的研究,推出各种新的隐身机理和隐身材料,并从传统的雷达、红外隐身进一步扩展到目视隐身。

  • 纳米材料。目前美国空军正在研究的纳米材料有可能会成为实现宽频隐身和多光谱隐身的关键。纳米材料不仅在隐身技术领域大有可为,国外认为它还有可能带来流动控制技术和结构设计技术的变革,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并降低结构重量。

  • 等离子体技术。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在不影响飞行器气动外形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隐身性能,同时还可降低飞行阻力。因此等离子隐身技术在未来战斗机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一直倍受美、俄等国的关注。


作战区域向空天一体化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未来战场的不断拓展,传统意义上的空中作战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空天力量一体、空天战场一体已经成为趋势。在未来战场上,要有效地保障己方航空航天器顺利执行任务,同时阻止对方航空航天器执行任务,就有必要装备可常规起降、快速灵活进入太空的空天作战飞机以夺取制天权。目前美国对空天飞机的发展尤为重视,被认为是美国下一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为它与美国军方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战略发展思路相符。

  • 美国空军1994~1996年期间完成的一系列关于未来军事装备的研究报告中,均建议把空天飞机作为今后20~30年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曾先后研制了X-37、X-43等多种技术验证机,对热防护系统、复合材料结构和新型综合电子设备等技术进行验证,这些技术发展将直接为研制空天飞机奠定基础。



下一代战斗机或将向无人化发展。目前国外普遍认为,下一代战斗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无人化,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具有众多优点:无人员过载限制,机动性高;外形体积小,隐身性能好;无人员疲劳和生理限制问题,续航时间长;不存在飞行员伤亡、被俘和泄密等问题,因而在未来空中战场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未来的战斗机编队中,可能会出现无人机和有人战斗机混排,例如“一带三”空战系统,最终形成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

  • 2008年6月,美国海军在公布其F/A-18E/F舰载战斗机后继机——F/A-XX的方案探索研究结果时,认为飞翼布局的无人作战飞机将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并表示该机一旦入役将会与F-35C/B战斗机协同作战。

  • 2008年7月,俄罗斯苏霍伊航空控股公司总经理米哈伊尔·波戈相在英国范堡罗航展期间也曾向外界表示,俄罗斯第六代战斗机将是无人驾驶的。


下一代战斗机将搭载新概念机载武器。由于未来战争将不再是短兵相接,因此各种机载新概念武器将逐步成为作战飞机对空、对地以及对天攻击的利器,并将极大地改变空中作战的面貌。目前各国正在研究的机载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高超声速武器、机载激光武器、机载射频武器等。目前美国正在实施“机载激光器”(ABL)、“先进战术激光武器”(ATL)、“联合高能固态激光武器”(JHPSSL)等一系列机载激光武器研发计划。此外,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也很重视机载激光武器技术的发展。


2、全球主要国家现役战斗机性能与数量结构

2.1全球主要国家现役战斗机梳理

美、中、俄三国战斗机发展注重高低搭配,日本和欧洲国家侧重发展多用途战机。由于美、中、俄三国的资金、研发实力较强,主力战机中既有空中优势战斗机,又有多用途战斗机,并且会有重型战机和中型战机形成高抵搭配;而欧洲国家和日本所研制的战斗机型号较少,且均为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军事支出有限,为了保证资源有效利用,战斗机的多用途、通用性和高性价比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2.1.1 美国


美国拥有最早开始服役的四代机,主力三代机和四代机中均各自形成高低搭配。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战斗机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现役主力空优战机主要为F-15C/D“鹰”和F-22A“猛禽”,而F-15E“攻击鹰”、F-16C/D“战隼”、F/A-18C/D“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A/B“闪电2”为多用途战斗机。其中F-22A“猛禽”和F-35A/B/C“闪电2”属于四代机,其余均属于三代(半)机,四代机中F-22和F-35为高低搭配,三代机中F-15和F-16也为高低搭配。

  • F/A-18C/D“大黄蜂”:是一款舰载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F/A的编号也显示了其兼具战斗机和攻击机的身份,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能力强,大仰角飞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作为专门针对航空母舰起降而开发的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其仅配备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具有特殊的夜间攻击设计,多用于执行夜间攻击任务和空军前进引导任务,其中F/A-18C型为单座型,F/A-18D型为双座型。

  • F/A-18E/F“超级大黄蜂”:由原本的F/A-18C/D改良而来,同样为舰载多用途战斗机,相较原型机,其动力、尺寸速度和起飞重量都有提升,并且最大的进步在于雷达反射面积减少了约10%,虽然不能像四代机一样完全在传统雷达前隐身,但已足够让敌机锁定的有效距离减少,可划为三代半战机。除此之外,其武器挂载点的数量也较以往增加。其中F/A-18E型为单座型,F/A-18F型为双座型。

  • F-16C/D“战隼”:为专为空军研制的单发第三代战斗机,为美国空军的作战主力,与美国其他现役战斗机相比,其重量较轻,多用于浅纵深空中截断任务和近距离空中支援,在历次实战中表现优异。此外,还具备夜战能力和发射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的能力,也属于多用途战斗机。其中F-16C型为单座机,F-16D型为双座型,同时也可作为教练机。

  • F-15C/D“鹰”:是专为空军研制的双引擎、全天候的第三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设计时被要求“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专门针对夺取和维持空中优势等任务,拥有比其上一代战斗机F-4“鬼怪”更强的机动性、能见度和超视追踪能力,F-15战斗机家族动力强大,目前仍为美国空军的主力空中优势战斗机。其中F-15C型为单座型,F-15D型为双座型教练机。

  • F-15E“攻击鹰”:是在F-15“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全天候双座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兼具对地攻击和空中优势格斗能力,在外形上与F-15C/D基本相同,但重新设计了发动机舱以及保形油箱等结构,使航程增加了33%,此外武器挂架也增加了1倍,可划为第三代半战斗机。

  • F-22A“猛禽”:为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的第四代战斗机,为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F-22A“猛禽”具有出色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美国出台了相关法律禁止F-22“猛禽”及其相关技术的出口,美国空军为其唯一的使用者。F-22A“猛禽”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空中优势战斗机,但其成本高昂,难以大批量出战。

  • F-35A/B/C“闪电2”:为单座单发多用途战斗机,具备较高的隐身设计、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超音速巡航能力,属于第四代战斗机。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主要包括传统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离起降/垂直起降的F-35B型,与作为航母舰载机的F-35C型,F-35C型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已服役的舰载四代机。



2.1.2 中国


中国新研制的战斗机功能、轻重搭配合理。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服役了歼-11、歼-10、歼-15、歼-16、歼-20等先进战斗机,其中空优战机为歼-20和歼-11,多用途战斗机为歼-16和歼-10,航母舰载机主力为歼-15。中国各型号战斗机在作战功能的搭配、轻重搭配都较为合理。

  • 歼-10:为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飞公司自主研制的单发、中型、超音速、全天候、采用鸭式布局的多用途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于2004年首次列装解放军空军。歼-10系列的最新型号歼-10C还换装了相控阵雷达,并且改用更前卫的DSI进气道,可以划分为三代半战机。

  • 歼-11:是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SK的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由中航工业沈飞公司自行组装生产的双发、重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随后中国又在苏-27的基础上改良了航电和武器系统,从而开发了衍生机型歼-11B、歼-11BS,可以划分为三代半战机。

  • 歼-15: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的苏-33原型机T-10K-3号机,并以歼-11为基础研制的双发、重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该机的研制由沈飞承担,歼-15在外形上与苏-33非常相似,但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三代半战斗机。歼-15是中国航母的主力舰载机。

  • 歼-16:是沈飞参考了俄制苏-30MKK战斗机,在歼-11B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研制的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歼-16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还采用了一定的隐身技术,属于典型的三代半战机。

  • 歼-20:是成飞研制的第四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服役四代机的国家,歼-20将担负中国未来海空的主权维护任务,并且将与歼-16搭配作战,歼-20负责踹门,夺取制空权,歼-16负责对地攻击,清扫战场。


2.1.3 俄罗斯


俄罗斯苏-27“侧卫”家族谱系发展全面,并与米格-29形成高低搭配。俄罗斯主力战机为苏-27系列和米格-29系列,苏-27系列属于双发重型战斗机,而米格-29系列属于双发中型战斗机,从而形成高抵搭配。并且苏-27系列不但包括苏-27UB、苏-27SM等次级型号,还包括苏-30、苏-33、苏-34、苏-35等改进型号,涵盖了空优战机、多用途战机和舰载机,谱系发展全面。

  • 苏-27:为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北约代号为“侧卫”,属于第三代战斗机,苏-27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目的是针对美国的F-15计划,具有优秀的飞行性能,被认为是苏霍伊设计的巅峰,是俄罗斯后续大部分战斗机的研制基础,但受制于苏联复合材料的缺乏,机身结构采用了30%的钛合金。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和海上巡逻等。中国、印度、印尼等国均曾引进苏-27。

  • 苏-30:为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属于三代半战机,北约代号为“侧卫-C”,其研制主要是针对美国的F-15E“攻击鹰”,在苏-27基础上突出了对空对地的双重攻击能力,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极强的防护能力和出色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其中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中国、印度、越南等国也是苏-30的客户。

  • 苏-33:为在苏-27基础上为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属于三代半战机,北约代号“海侧卫”。苏-33继承了苏-27家族优异的气动布局,实现了机翼折叠,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着舰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 苏-34:为在苏-27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名为苏-27IB,属于三代半战机,北约代号“鸭嘴兽”。苏-34集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于一身,被设计师称为空中打击系统,配有新型火控雷达,装备了光电火控系统,保留了苏-27的基本设计结构,机动性非常好,同时体积比苏-27小,雷达反射面积很小。

  • 苏-35:为在苏-27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属于三代半战机,北约代号“超侧卫”。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了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提升重点在于航电设备,采用了全新的“雪豹”-E相控阵雷达,具有超群的目标探测距离。中国也订购了苏-35战机。

  • 米格-29:是苏联70年代开始研制的超音速、高性能、双发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类似于美国F-15和F-16的高抵搭配,属于中型战机的米格-29也与重型战机苏-27形成高抵搭配。米格-29的改进型号众多,并且大量出口到中东、南亚、北非等地区。


2.1.4 欧洲和日本


欧洲和日本生产的现役战斗机均为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欧洲生产的战斗机主要有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和幻影2000、瑞典的JAS-39“鹰狮”和由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生产的台风战斗机,其中阵风、JAS-39和台风并称“欧洲三雄”;日本生产的现役战斗机只有三菱公司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合作研制的F-2战斗机。这五款战机均属于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

  • 阵风:是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第三代半战斗机。阵风战机是针对法国军方对新战机“有空战及对地攻击能力、能全天候执行任务”的要求而研制的,既能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还能作为航母舰载机,甚至还可以投掷核弹,是一款全能战斗机。曾外销往印度、埃及等国。

  • 幻影2000:是法国达索公司生产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也是法国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主要用于防空截击和制空作战,也可实行对地攻击、近距空中支援和侦察等任务,是世界上少数不模仿苏联、美国技术的战斗机之一。除了法国之外,印度、阿联酋、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幻影2000的客户。

  • JAS-39“鹰狮”:是瑞典萨博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JAS-39的JAS分别为瑞典语中的对空战斗、对地攻击和侦察三个词的缩写,是瑞典空军用于替换Saab-35战机的机型,属于高效能低价位的战机,目前已外销捷克、匈牙利、瑞士、南非等国家。

  • 欧洲台风:是一款由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设计的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高机动性的多用途战斗机,属于三代半战斗机。台风战斗机和法国阵风、瑞典JAS-39“鹰狮”并称为欧洲“三雄”。除了四个合作研制国外,奥地利和沙特也订购了台风战斗机。

  • F-2:是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力战斗机之一,是由三菱重工与美国的洛马公司合作,以F-16为基础共同研制的三代半多用途战机。主要任务为对地打击与反舰作战,但靠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和雷达,在空对空作战也很有不错的表现。

2.2全球主要国家战斗机数量结构分析

2.2.1 美国战斗机装备数量大,谱系齐全


美国战斗机装备量遥遥领先。根据《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美国现役战斗机数量为3517架,其次为中国、俄罗斯977架和印度759架,美国战斗机的装备数量几乎为中、俄、印三国的总和。

  • 美国:共拥有战斗机3517架,海军航空兵装备了993架,海军陆战队装备了485架,其余2039架均装备于空军及空军特种作战部队,美国现役主要机型为F15、F16、F18、F22、F35等。

  • 俄罗斯:现役战斗机数量为977架,其中831架装备于空军,其余146架装备于海军航空兵,主要机型为米格-29、米格-31、苏-25、苏-27、苏-30等。

  • 印度:目前共拥有759架战斗机,主要机型为俄制的米格-29、米格-27、苏-30和英法联合开发的“美洲虎”,其中大部分装备于空军,达到714架,只有45架米格-29装备于海军航空兵。

  • 其他:其他战斗机数量较多的国家还有韩国、朝鲜、巴基斯坦、以色列、埃及、日本、法国等。除了法国的战斗机在海航和空军均有装备外,其他国家均只装备于空军。这些国家的战斗机主要为美制的F-15、F-16,俄制的米格系列和法国生产的“幻影”和“阵风”战斗机。




美国战斗机型号多样,现役战斗机共分为12个型号,26个次级型号。美国现役的3517架战斗机共分为12个型号,并且大多数型号又有多个次级型号,共26种。装备数量最多的为F/A-18“大黄蜂”和F-16“战隼”,分别为1082架和979架;从次级型号来看,装备最多的为F-16C“战隼”,达到816架,此外F/A-18E“超级大黄蜂”、F/A-18F“超级大黄蜂”、F/A-18C“大黄蜂”、F-15C“鹰”、F-15E“攻击鹰”和A-10C“雷电2”的装备数量也均超过了200架。



美军战斗机型谱齐全,构成高空火力压制、低空突袭支援和电子干扰全面作战体系。《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将美国的战斗机分为战斗机(Fighter)、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Fighter Ground Attack)和攻击机(Attacker),此外,由于许多电子战机是在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研制而成的,如EA-18G“咆哮者”由F/A-18E“超级大黄蜂”发展而来,因此本文将电子战机(Electronic Warfare)也列入统计范围。美军拥有多种类型的战斗机,型谱齐全,可应对各种情况的作战任务。

  • 战斗机(FTR):主要指空中优势战斗机,高空高速作战能力强,其作战任务主要为夺取空中优势,通常无对地攻击能力或对地攻击能力较弱,如F-15“鹰”和F-22“猛禽”。

  • 可对地攻击战斗机(FGA):装备空空武器和空地武器,既可进行空中压制,又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属于综合功能的战斗机,为目前的主流,如F-18“大黄蜂”和F-35“闪电2”。

  • 攻击机(ATK):主要从低空或超低空突袭,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空战能力较弱,如AC-130“空中炮艇”和A-10“雷电2”。

  • 电子战机(EW):多为在战斗机或攻击机上加装电子战吊舱,如EA-18G“咆哮者”和EA-6B“徘徊者”均拥有5个电子战吊舱,可以干扰敌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


从战斗机类型来看,数量最多的为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从飞机数量来看,美军装备最多的为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达到2577架,其次为战斗机、攻击机和电子战机。



从吨位来看,美军战斗机以中型和重型为主。数量方面,中型战斗机最多,达到1675架,其次为重型战斗机,达到1194架。



2.2.2 俄罗斯现役战斗机海军舰载机偏少,且攻击机占比偏大


俄罗斯现役战斗机共分为9个型号,22个次级型号。俄罗斯现役战斗机分为9个型号、22个次级型号。装备数量较多的为苏-25、苏-24、苏-27等,分别为200架、141架和139架;从次级型号来看,米格-29、苏-27和苏-25均有至少4个次级型号。



主力机型全部三代化,但无四代机。除了苏-24和苏-25攻击机不参与战斗机划代,俄罗斯其他主战机型均为第三代或三代半型,但是在四代机方面却仍为空白,据新华网2017年8月12日报道,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苏-57仍处于测试阶段,按计划将于201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俄罗斯战斗机配备以空军为主,舰载战斗机数量较少。根据《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俄罗斯空军配备了831架战斗机,占战斗机总数的85%,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配备仅占15%,俄罗斯的航母舰载机包括苏-33和苏-25UTG,其中苏-33为主战机型,苏-25UTG为教练机,由于俄罗斯目前仅有库兹涅佐夫号一艘航母,舰载战斗机机数量较少,苏-33和苏-25UTG分别配备了18架和5架。



俄罗斯各类型战斗机占比较均匀,但攻击机占比偏大。从各类型战斗机的数量来看,俄罗斯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装备数量最多,为355架,占比36%,攻击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占比分别为35%和29%。可以看出俄罗斯三种类型战斗机的装备较为平均,但以对地轰炸为主的攻击机占比偏大,攻击机本身几乎无空战能力,且需要空优战机的保护,攻击机占比偏大会制约俄罗斯空军的空战能力。



2.2.3 法国现役战斗机数量和型号相对较少,但功能较为全面


法国现役战斗机仅2个主型号,但功能比较全面。法国现役战斗机包括幻影2000和阵风两个型号,其中幻影2000共4个次级型号,阵风共3个次级型号。虽然战斗机种类不多,但这两款战机的功能全面,例如阵风战斗机不但兼顾对空和对地攻击,还可作为海航舰载机使用,甚至还可以搭载核弹,作为战略核力量使用,可以满足大部分军事需求。



法国战斗机主要配备于空军,战斗机是法国核两位一体之一。根据《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法国空军配备了231架战斗机,占战斗机总数的69%,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配备仅占12%,主要是由于法国目前只有戴高乐号一艘航母,阵风M F3为法国主力舰载机。此外,法国的阵风M F3和幻影2000N还可以搭载ASMP战略空地导弹,是法国核打击力量的重要一环。



法国战斗机主要为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从各类型战斗机的数量来看,法国可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战斗机装备数量最多,为295架,占比接近90%,而空中优势战斗机占比较少。并且自法国上一代攻击机“超军旗”退役后,法国如今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机。



2.3主要现役战斗机性能及武器系统介绍

美国战斗机综合性能较优,两款四代机的隐身性能无出其右。由从各型号战斗机的性能来看,美国战斗机的综合性能较好,以同为三代半多用途战机的F-15E“攻击鹰”和苏-30对比来看,二者发动机推力不分伯仲,但F-15E的飞行速度、升限和航程均优于苏-30,只在最大起飞重量上略弱于苏-30。另外,美国现役两款五代机出色的隐身性能也是其他国家战斗机所不及的。




从武器系统来看,美、俄、法三国的战机均配套自主研制的武器。从机载武器来看,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生产的战斗机均配备各自研发的武器,而瑞典的JAS-39、欧洲的台风、日本的F-2均装备美式武器。此外,从战机自带的航炮来看,美俄分别偏爱小口径和大口径航炮,美国的战斗机大多为20mm口径的航炮,而俄罗斯战机搭载的航炮均为30mm口径,小口径优点在于射速快,更适合空空作战,而大口径的优点在于威力大,更适合空地攻击。


从机载雷达来看,美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配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 美国的三代半战机F/A-18E/F“超级大黄蜂”装备的APG-79、F-15E“攻击鹰”装备的APG-82,以及五代机F-22“猛禽”装备的APG-77、F-35“闪电2”装备的APG-81雷达均属有源相控阵雷达,追踪搜索能力相较于四代机装备的机械扫描雷达有了质的飞跃。

  • 俄罗斯目前苏-30、苏-34、苏-35等战机装备的V-004、雪豹-E等雷达虽也是相控阵雷达,但均属于无源相控阵雷达,与有源相控阵雷达仍有一定差距。

  • 法国阵风装备的RBE2-AA雷达、日本F-2装备的J/APG-2雷达也属于有源相控阵雷达。



3、美国战斗机数量多、谱系全,重点发展四代机F-35

3.1美国战斗机编制情况

3.1.1 空军


空军战斗机机型丰富,以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为主,同时战斗机和攻击机数量也较多,构建全面的空中作战体系。美国空军共装备战斗机2039架,其中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1292架,战斗机422架,攻击机311架,电子战机14架,各种作战用途的战机均有配备,机型丰富,构建了全面的空中作战体系。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机型为F-16C/D“战隼”,此外A-10C“雷电2”攻击机、F-15C/D“鹰”战斗机的装备数量也较多。



空军共有96个战斗机中队,其中57个隶属于空军各大司令部,39个为预备役。美国空军各大司令部中,拥有战斗机中队数最多的为空军作战司令部,拥有包括战斗/攻击中队、电子战中队和训练中队在内的27个中队,其次为太平洋空军,拥有12个中队,此外空军预备部队也拥有39个战斗机中队。96个中队中,未配备战斗机(仅有相应人员)的中队有17个。



3.1.2 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战斗机以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为主,兼顾海上防空和地面攻击。美国海军航空共装备战斗机993架,其中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839架,战斗机32架,电子战机122架,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占到绝大多数,其中又以F/A-18“大黄蜂”系列舰载战斗机为主,具有对空、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是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



海军航空兵共有57个战斗机中队,其中52个隶属于正式部队,5个为预备役。美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以中队为基本战术单位,共有57个战斗机中队,在隶属于正式部队的52个中队中,有35个战斗/攻击中队,装备飞机主要为F/A-18E/F“超级大黄蜂”,此外还有13个电子战中队和4个训练中队。



3.1.3 海军陆战队航空兵


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同样以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为主,适应海军陆战队多栖作战的特点。美国海军航空共装备战斗机485架,其中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446架,战斗机12架,电子战机27架,可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占比90%以上,其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机型为F/A-18“大黄蜂”,共262架,与海军航空兵类似,F/A-18“大黄蜂”的大量装备可以兼顾空防和对地作战,适应于海军陆战队多栖作战的特点。



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共有26个战斗机中队,其中24个隶属于正式部队,2个为预备役。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同样以中队为基本战术单位,共有26个战斗机中队,在隶属于正式部队的24个中队中,有18个战斗/攻击中队,装备飞机主要为F/A-18C/D“大黄蜂”和AV-8B“鹞2”,此外还有3个电子战中队和3个训练中队。



3.2美国战斗机由洛马和波音垄断

洛马和波音形成寡头垄断。美军的战斗机主要由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两家制造商承包,美军现役的战斗机中,90%以上为这两家公司生产,形成寡头垄断。此外还有少量机型由诺思罗普·格鲁门、费柴尔德等公司生产。

  • 洛克希德·马丁。洛克希德·马丁是世界第一大军火制造商,也是世界第一大军机制造商。美军现役战斗机中,F-16“战隼”、F-22“猛禽”、F-35“闪电2”、AC-130“空中炮艇”和EC-130H“罗盘呼叫”均为其生产,除此之外,还曾经生产过的已退役的战斗机有F-104“星”、F-94“星火”、F-117“夜鹰”和F-80“流星”等。

  • 波音公司。波音公司为世界第二大军火制造商。1997年波音公司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收购,麦道公司为美国重要的军机供应商,美国现役战斗机中,F/A-18“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15“鹰”均为波音或麦道公司生产,此外,F-22“猛禽”为波音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生产,AV-8B“鹞2”为麦道公司与英国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研制。美军退役战机中,F-4“鬼怪2”、F-101“魔术师”和A-4“天鹰”也为麦道公司生产。
    诺斯罗普·格鲁曼。诺斯罗普·格鲁曼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制造商,由诺斯罗普公司与格鲁曼公司合并而成。美军现役战机中,F-5“虎2”和EA-6B“徘徊者”为均诺格公司生产,此外,公司的生产的战机还包括目前已退役的F-14“雄猫”。

  • 费柴尔德。费柴尔德公司原是美国一家航空制造企业,2003年几乎破产后被M7航空航天收购,此后M7航空又被以色列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收购,美军现役战机中,A-10C“雷电2”为费柴尔德所生产。此外费柴尔德曾于1965年收购了共和航空,共和航空曾经生产过F-105“雷公”和F-84“雷电喷气”,目前均已退役。


F-16“战隼”和F/A-18“大黄蜂”,分别为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的旗舰产品。根据美国金融服务网站“The Motley Fool”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共有现役F-16“战隼”战斗机2264架,占据16%的市场份额,洛克希德·马丁的F-16“战隼”仍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战斗机,而波音公司的F/A-18“大黄蜂”家族在全球的服役量保持在1000多架,占全球份额的7%。


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维护升级费用给巨头带来丰厚回报。飞机制造企业销售更多的飞机,可以分摊更多的基础研发成本,每架飞机的价格就越低,洛马公司的F-16“战隼”作为世界上保有量最多的战斗机,“The Motley Fool”称其售价约为3400万美元/架,而美国空军官网显示F-16C/D型的成本仅为1880万美元/架,利润率高达45%,而高保有量同时会给洛马公司带来巨额的维护和升级方面的收入。


3.3美国战斗机成本预算分析

美军2018财年与战斗机相关预算共计139.7亿美元,其中对F-35“闪电2”的采购费用达到91.2亿美元。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18财年武器系统采购计划,与战斗机相关的预算达到139.7亿美元,主要分为新机采购费用和研发测试等其他费用,共涉及四款战斗机,分别为F-35“闪电2”、F/A-18E/F“超级大黄蜂”的采购和研发测试,以及F-22A“猛禽”、F-15“鹰”的研发测试,其中F-35“闪电2”的采购费用达到91.2亿美元,加上对其研发测试等费用,共计108.4亿美元。

  • F-35“闪电2”:计划采购70架新机,其中46架F-35A常规起降型装备于空军,24架F-35B/C短距离/垂直起降型装备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采购费用共计91.2亿美元,研发测试等其他费用共计17.2亿美元,将主要用于空气动力系统、F135单引擎推进系统的研发,以及系统工程的运行和测试。

  • F/A-18E/F“超级大黄蜂”:相关预算将全部用于采购14架F/A-18E/F“超级大黄蜂”,以应对海军舰载战斗机的短缺,预计花费12.5亿美元。

  • F-22A“猛禽”:无新机采购计划,相关预算将主要用于F-22“猛禽”的关键性能升级和可靠性改进,并将继续发展提高对AIM-120D、AIM-9X导弹以及航电系统的集成性,提高全球打击能力,预算共计9.16亿美元。

  • F-15“鹰”:无新机采购计划,将继续对机载雷达进行升级,解决部分零件老化问题并改善空空/空地作战模式的可靠性,并发展F-15E“攻击鹰”机型的主动/被动预警生存系统,以提高其生存能力,预计花费9.63亿美元。



美军近年来新机采购集中于F-35“闪电2”,采购单价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财年以来美军对F-35“闪电2”的采购未曾间断,在2014和2015财年停止采购F/A-18E/F“超级大黄蜂”后,近三年又重新开始采购,而F-22“猛禽”和F-15“鹰”近年来均未采购。从采购数量来看,美军对F-35“闪电2”的采购近三年有所增多,而采购单价也从2亿美元/架左右降低至1.3亿美元/架。



F-35“闪电2”采购成本以机身成本为主,其次为电子设备和引擎的成本。根据美国空军发布的2018财年飞行器采购计划中对F-35“闪电2”采购成本的拆分,采购成本主要可以分为飞机的成本和支持成本,飞机的成本又可进一步细分至机身、电子设备、引擎、工程变更和附属装备;支持成本可以细化至特殊地面支持设备、特殊训练设备、生产支持设备和其他支持成本。其中,机身成本占比53.46%,达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电子设备和引擎的采购成本,占比分别为14.2%和11.72%。



3.4美国战斗机发展规划

积极发展新一代代战斗机。自2009年4月美军首次正式提出“第六代战斗机”概念以来,其已经对下一代战斗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的构想,2013年11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空中力量分析员马克·冈辛格尔、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司令迈克·霍斯提吉等人对第六代战斗机的性能提出了具体的作战要求。

  • 作战用途方面:美军要求“第六代战斗机”不应只是单一任务平台,而应作为一个更大的“战斗云”架构中的“关键节点”,应该将空对空作战、轰炸和侦察等任务能力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

  • 性能方面:美军要求“第六代战斗机”应具备更远的航程、更大的载荷,因为在未来战争中,美军战机可能无法使用靠近前线的大型、固定基地,因而不得不携带持续作战所需的所有燃料和武器系统远距离飞赴战场,并且要求其可在亚声速和超声速条件下有效作战,并具备对抗最新低频雷达的宽频隐身能力。

  • 机载武器方面:美军要求“第六代战斗机”可以携带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和微波武器,2013年12月,美国空军表示将为“第六代战斗机”配备激光武器,包括用于干扰敌方雷达的低功率激光器、用于消灭敌方防空导弹的中功率激光器,以及用于打击敌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高功率激光器。装备定向能武器的战机将无需再进行近战机动,从而彻底改变空战面貌。


海军和空军存在分歧,将各自独立研发。由于承担的作战任务不同,美国空军与海军对“第六代战斗机”的作战运用有着不小的分歧,美国空军认为“第六代战斗机”的制空能力应置于首位,而海军则强调“第六代战斗机”的多用途性。因此美国空军与海军准备独立发展各自的“第六代战斗机”,即空军的F-X和海军的F/A-XX。

  • 美国空军在研发F-X时主要考虑的是空战对抗,特别是力求将其融入未来的空中作战体系中夺取制空权。F-X战斗机将采用下一代变循环发动机,在保证高速推力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战斗机亚音速巡航的油耗,使F-X能够兼顾超巡和最大航程;并将会根据技术的进步和性能需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飞行阻力。

  • 美国海军对F/A-XX的研发考虑更多的则是多用途特性。美国海军对F/A-XX的要求是:兼容现役的尼米兹级和正在建造的福特级航母、能有效支援F-35战机和舰载无人长航时情报监视与侦察飞机、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环境中执行长时间的渗透作战任务、作战任务覆盖空对空,突袭,对面打击,空中支援等。波音公司曾于2013年展示F/A-XX的概念图,除了具备全向隐形,超音速巡航等特征外,还采用了DSI进气道,以及有人机/无人机双模式操纵。



积极探索空中武库机,辅助传统战斗机。2016年,美国空军曾表示,确定将小型的武库机作为辅助战斗机夺取未来空中优势的新平台,以避免对“第六代战斗机”产生绝对依赖。武库机即在运输机或轰炸机上装载大量的空空导弹,与F-22“猛禽”等战斗机形成协同作战系统,由战斗机为轰炸机发射的空空导弹提供制导,以解决传统战斗机的载弹量少的问题。目前最新的设想机型为B-1R,即在轰炸机上安装最新的火控雷达、改进的发动机以及大量的AIM-120空空导弹。



4、中国战斗机数量多但部分机型落后,未来换装需求广阔

4.1中国战斗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落后到世界第一梯队

从简单仿制到自主研发。中国国产战斗机经历了从简单仿制外国机型到完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国空军自1949年成立以来,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从仿制苏联的米格系列战斗机开始,此后的几十年内,逐渐开始自主研发,最终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

  • 1954年10月,中国仿制苏联的米格-17F战斗机,正式开始了歼-5的研制,研制工作由沈飞承担,1956年7月19日,歼-5首次试飞成功,成为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是一种单座单发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 1958年初,沈飞仿制米格-19,开始研制歼-6战斗机,1964年,首架歼-6交付中国空军使用,是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也是中国空军于1960至197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也是中国空军和海航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斗机。

  • 同样在1958年,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开始在米格-19的基础上仿制强-5攻击机,并于1965年6月首飞,1968年开始批量生产,自服役以来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对地攻击机,性能曾是国内同时期战机中与世界水平最为接近的一款。

  • 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但后来中苏交恶,导致研制人员只能照猫画虎,歼-7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由沈飞制造(后来转至成飞和贵飞生产),并于1966首飞,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是中国研发的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 1964年,为了应对经常入侵的台湾和美国高空侦察机,航空研究院提出在歼-7的基础上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歼-8,由沈飞研制,1969年7月首飞成功,并于1980年开始服役,后来有在歼-8基础上研制了歼-8Ⅰ型全天候战斗机。

  • 1984年起,成飞开始自主研制歼-10战斗机,经历了数十年,歼-10原型机于1994年开始建造,并于2004年列装部队,是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属于单发动机、轻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采用鸭式布局的的第三代战斗机。

  • 1992年开始,中国向俄罗斯购买了苏-27SK的专利及授权,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建立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后建立生产与组装能力,中国自主组装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是一款重型第三代战斗机,于2000年开始服役,后来沈飞开始用国产先进的电子设备替换俄国产品,性能远超苏-27原型机。

  • 2009年8月,歼-15首飞成功,歼-15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并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其研制由沈飞承担。

  • 2011年10月,沈飞基于歼11系列发展而来的新型第三代多用途双座双发歼击轰炸机歼-16首飞成功,外形参考了俄式苏-30MKK歼击轰炸机,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 2017年9月,中国国防部表示,歼-20战斗机已经列装部队,歼-20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是一款单座双发动机并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四代战斗机。



从相对落后到世界第一梯队。中国战斗机的研制相较西方晚了十几年,并且初期是以仿制为主,导致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受制于人,60年代的中苏关系趋于冷淡更加延缓了中国战斗机的发展步伐,使得中国在研制完歼-7和歼-8后,经历了近20年的真空期,直至21世纪,从歼-10、歼-11到歼-15、歼-16,再到第四代战机歼-20的列装,标志着中国战斗机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据腾讯网2016年2月7日报道,美国军事航空与航天电子网站评选的世界十大战斗机排行中,中国的歼-20、歼-16和歼-10C三款战机榜上有名。



4.2中国战斗机总量大,但存在主力机型落后和谱系不全等弊端

2017年中国战斗机总量大,但主力机型尚处在过渡阶段。根据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中国现役战斗机总量2017年居世界第二位。但从各机型装备数量来看,按传统四代法划分方法,二代机约占37%,三代机约占32%,另有20%属于攻击机,更为先进的三代半战机和四代机仍处于快速列装的初期。而美国主力机型已几乎全部完成了三代机和四代机的换装。



中国战斗机型号丰富,但谱系不够全面。根据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中国现役战斗机从谱系来看,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占比约34.42%,与美国的73.27%相比仍属于较低水平,并且担负着低空突袭支援任务的攻击机只有强-5和歼轰-7两款较为老旧的机型,与美国战斗机家族“高空火力压制、低空突袭支援和电子干扰”的全面作战体系相比,谱系还不够全面。



战斗机各军种分布不均,舰载战斗机数量少。根据Military Balance 2017的数据,从战斗机的军种分布来看,中国空军战斗机占有量超过85%,海军航空兵只拥有15%。舰载战斗机在占比和数量上与美国海军航空兵均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航母数量少且单航母容纳舰载机数量少,随着中国海军力量建设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海军将进入多航母时代,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需求将持续增加。



4.3空军向攻防兼备转变,海军航母战斗群雏形初现,中国战斗机未来空间广阔

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新一代战斗机将加速列装。受制于起步较晚、关键技术缺失、作战经验较少、台海遗留问题等原因,中国空军建军思想长期停滞于国土防空理论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对于苏-27/30系列战斗机的引进,歼-16、歼-20的服役标志着中国空军进入高速发展和变革阶段,逐步从纯粹的防御型空军,发展为建设“攻、防兼备型”的空中力量,多个空军战略均提出要提高空中打击/进攻能力,加快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列装。


先进战斗机能够保证制空权,是展开空军战术部署的重要前提。掌握了制空权,就能限制敌方航空兵和防空兵力兵器的战斗活动,保障己方航空兵的行动自由,使陆、海军的作战行动得到有效的空中掩护,国家重要目标不受敌方航空兵的严重危害。而战斗机是空中格斗、保证制空权的主要武器装备,是展开空军战术部署的重要前提。



中国航母战斗群雏形初现,歼-15舰载机逐步具备战力。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辽宁舰”入役的5年内,歼-15舰载战斗机多次跟随航母战斗群出海训练,先后进行了首次降落、滑跃起飞、空对空、空对舰实战打击演练、空中加油等训练,目前已经逐步具备战斗力。2018年3月28日环球网报道,中国海军40余舰簇拥航母在南海行进。



首艘国产航母海试,第二艘国产航母开建,未来舰载战斗机需求不容忽视。据中国军网2018年5月13日报道,首艘国产航母从大连造船厂启航,赴相关海域执行海上试验任务,主要检测验证动力系统等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据新浪网4月5日报道,国产航母通过内部结构优化设计,可以搭载多达36架歼-15战斗机,比“辽宁舰”多出一半,未来国产航母对于舰载战斗机的需求巨大。此外据新浪网2018年1月2日报道,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003型航母已经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工,还将配备电磁弹射器,未来第二艘国产航母的舰载战斗机需求也不容忽视。



5、战斗机产业链及相关公司


战斗机产业链围绕飞机平台展开。上市公司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分系统和整机总装,以及维修检测和培训等环节。国内战斗机整机总装与总设由中航工业旗下企业和研究所完成,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分系统则有众多国企、民企参与。


总装负责机体建造以及各个系统集成,总设负责战斗机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分系统由系统供应商分包完成,集成度较高。分系统包括动力、航电、机电、武器等系统。高集成度的分系统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强。



部件分为机械结构部件和电子元器件,非军工集团企业参与程度相对较高。机械部件包括机体结构件、发动机结构件、旋翼、起落架、玻璃、轴承、轮胎等;电子元器件包括连接器、传感器、特种线缆。



原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非军工集团企业参与程度相对较高。金属材料主要是钛合金、镁铝合金、高强钢,用于机体结构件、发动机结构件、刹车副等;非金属材料为复合材料,用于机身材料、机翼材料、旋翼材料。



战斗机的测试、维修等服务领域属于军备后勤,民营上市公司参与度相对较高。



6、风险提示 


战斗机采购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战斗机研发与制造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报告数据大多来源于第三方机构出版物《Military Balance 2017》,其对于各个国家统计数据或存在误差。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