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敲开国家实验室“转化之门” ——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的经验与启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思派 Author 王雪莹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来源:三思派(ID:Science-Pie)

作者:王雪莹,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FLC)是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主要促进者,自成立以来,在转移平台搭建、技术成果与产业界的对接、人才培训、政策宣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美国“公共部门技术转移的典范”。本文对FLC的发展历程、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启示。供参考。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FLC),以促进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移为使命,目前已成为全美343家国有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平台。美国商务部《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2014财年报告显示,在联盟促进下,美国国家实验室有效专利许可共计20822项(其中当年新增专利许可9908项)。


创立及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传统发展模式受阻,美国开始重视促进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向民用转化,以催生新的经济动力。在这一背景下,FLC孕育而生并逐步发展(图1)。 

图1  FLC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创立阶段(上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成立技术利用办公室,并迅速扩展为国防部实验室联盟,专门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部门携其下属实验室加入该联盟,并定名为“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

>>>> 法制化阶段(1986年至本世纪初):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技术转移法》,将FLC定位为官方授权从事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工作的准政府性组织,要求联邦政府所属大部分研发机构(包括所有国家实验室和其他联邦投资的科研机构)都加入,并规定每个国家实验室将所得联邦预算的0.008%用于支持FLC开展工作,该经费由各实验室拨付至FLC统筹使用。

>>>>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截至2015年,FLC共计拥有成员单位343家,在实验室与企业、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技术授权、合作开发、示范应用等多样化的成果转化途径。根据FLC发布的2015财年年报,2015年全年FLC通过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共计为美国国家实验室提供了27165次技术对接服务,其中提供机构和设施信息9485次,可用技术信息17680次。


运行管理模式与主要举措

为有序协调遍布全美的343家成员单位,FLC建立了以执行委员会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化管理机制(图2)。通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设置,确保各层级之间及与有关各方的有效沟通。第一层:执行委员会,负责确定联盟发展目标和方向,决定年度预算,主席、副主席、财务官和秘书由政府选派,由工业界、学术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实验室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同时特设有华盛顿联络官,对接美国科技立法和政策的最新进展;第二层:六大区域分部,FLC按地域划分成六个区域分部,并由区域协调员负责主管本区域内的FLC技术转移工作和活动;第三层:成员机构和个人会员,个人会员主要是来自各个国家实验室的代表,是国家实验室和FLC间的主要联系人,在FLC-business数据库中随时更新实验室的有关情况,向FLC提交技术转移成功案例或协议样本,提名年度技术转移成就奖获奖人等。 

图2  FLC的组织管理架构示意图

在运行高效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为加快联邦资助的研究和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FLC将其核心任务集中于“宣传、指导和促进技术转移”,一直把帮助国家实验室与产业界的技术需求建立对接作为其中心使命。在其最新的2015-2019发展战略中(Strategic Plan 2015-2019),FLC提出了4个具体目标(表1)。

表1  FLC推进技术转移的具体目标

序号

目标

具体内容

1

教育培训

使FLC成员成为技术转移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导者

2

市场拓展

在国家实验室和产业界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科研和技术应用的有效联系

3

政策支持

以大量实践经验和专门知识指导和支持国家技术转移政策制定

4

宣传推广

促进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

FLC充分发挥准官方平台的优势,多方式、多途径、多维度提升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能力、推进技术转移成效:

>> 一是“显性化”实验室的能力和成果。 FLC建立之初,就着力打造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并不断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更有效地汇集和展示各个国家实验室的能力和成果,使得全社会更便捷、更有效地了解实验室的能力和成果。2012年,FLC启动了技术搜索平台,提供免费一站式在线技术商店,供所有需求方在线检索国家实验室的特定类型的可用技术。2014年,FLC推出了FLC-business综合性数据库,可供需求方查询感兴趣的国家实验室项目、能力、方案、设施和其他资源。2016年,FLC启用了新的交互式网站,为用户提供实用的技术转移协议模板,技术查询软件工具和成功的技术转移参考案例等。

>> 二是促进“供”与“需”的对接。FLC内设有技术情报交流中心,以处理在实验室一级收到的来自州和地方政府的机构、企业、产业开发组织、非营利组织(包括大学)、联邦机构和实验室以及其他个人关于技术援助的请求,促进联邦实验室的研究部门与技术应用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早期的FLC还曾以广泛分布在全美成员机构的会员为支撑力量,通过电话接线员帮助技术需求方牵线。近年来,FLC通过构建“线上社区”,线上、线下一体化为全球各类技术转移相关组织、专业机构和个人提供了社交媒体和论坛,供参与者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2015年,FLC成员共提交132个成功技术转移案例。此外,FLC还通过出版物、新闻、社会媒体等,向产业界和社会推介国家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并展示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 三是培育技术转移“中间力量”。着力培育社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提升成员单位转移人员和部门的能力,通过技术转移“中间力量”的建设,提升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专业化水平。例如,FLC为300多家成员实验室提供技术转移培训教育计划和资源,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成员单位技术转移人员实务培训,为在职人员提供技术转移网络课程、网络研讨会等在线学习资源和计划,与继续教育机构合作提供技术转移人员专业学历教育,并帮助缺乏经验的会员联系经验丰富的技术转移专家作为导师等。2015年FLC全国大会共有421名参会者,培训了195名技术经纪人学员。此外,FLC还负责设立并颁发全国和地区级的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年度奖项,并对技术转移成效卓越的专业人员进行奖励表彰。

>> 四是促进技术转移立法和政策更新。FLC一定程度上还扮演着提升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公共服务水平的角色,与联邦政府、州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就技术转移涉及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开展讨论,以促进美国技术转移相关立法和政策的更新。FLC还出版大量用于指导技术转移实践的资料,包括《绿皮书(联邦技术转让立法和政策)》,《技术转移实务手册》以及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案例集和样本协议,反映技术转移领域趋势和问题的新闻稿、白皮书等。


几点启示


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 一是善用新技术、新模式,让成果“看得见”。发挥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作用,打造成果发布、转化指引、人员培训等服务能力。借鉴FLC-business数据库模式,建立科研院所成果、项目、团队等信息库,库内信息定期更新,供需求方查询。建设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中心,为院所会员提供全流程的成果转化“秘书”和“导师”在线服务。建设成果转化专职人员培训中心,组织开展成果转化政策、专利、法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线上、线下培训。

>> 二是构建覆盖各类创新主体的转化网络,让成果“触得到”。从国家实验室建设之初开始,就应充分考虑到成果转化的需要,配套建设成果转化部门和功能。进一步强化实验室、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络机制,加强跨机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的全市成果转化网络建设,促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

>> 三是强化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支撑,让成果“转的动”。紧紧抓住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畅通、流程不熟悉、人员不专业等共性瓶颈问题,加快系统推进机制创新,形成全市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准化模式和可操作路径,改变“一事一议”现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会员单位提供流程化、便利化的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帮助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