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真的要到来了吗?争夺太空技术进步了文明退步了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文清
科幻巨制《星球大战》系列影响了几代人,影片中展现的星际战争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在社交媒体上高调放风筹建太空部队。同一天,副总统彭斯在国防部发表演讲,宣布美国将在2020年实现太空部队的建成,使之成为继陆军、海军、空军、海岸防卫队和海军陆战队之后的第六军种,这也是1947年正式成立空军后,七十一年来美军第一次要成立一个新的军事分支。如果太空部队真的成军,科幻电影中的星战场面是否真的要成为现实?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说,从目前公开的资料分析,美国第一步是要对太空的目标进行大量监视,并将其作为发展太空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目前美国尚不会公开在太空部署武器,只是正在加紧进行技术储备。但美国政府太空部队计划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太空的和平与安宁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从美国方面看,副总统彭斯曾公开立场:“现在是时候建立美国太空部队了。仅在太空中存在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主导权。”曾明确反对组建太空部队的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最近也改变了态度,表示“一切都在总统的指示下稳定推进”,甚至在彭斯讲话后立即向国会提交了五角大楼关于美国太空军的详细计划,包括建立太空发展机构、发展太空作战部队、立法支持创建计划、建立太空司令部等。
在马蒂斯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国防部在主要航天领域的目标,包括:保护美国在太空中的重要利益,并确保在太空中不受限制地进入和自由运营的能力;部署支持作战人员的下一代功能设备。
其实,美国太空军事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1年7月,美国利用刚刚研制成功的“萨莫斯”侦察卫星,拍摄到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部署情况,在揭开了美苏“导弹差距”真相后,两国均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太空军事力量体系。
冷战时期,侦察卫星由于战略地位和保密需求,一直由美国情报界独立负责。美国国防部则主导了“国防卫星通信系统”、“舰队卫星通信”、“军事星”三大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军卫星通信”系统,为美国国家指挥机构和战略核部队之间提供安全、可靠、高存活性的双向全球通信能力。
随着航天发展重点由运载火箭向军用航天器转变,各种军用卫星系统逐渐具备规模化运用能力,美国开始组建专门的太空力量指挥机构。1985年,美军成立了联合太空司令部。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国太空作战体系已悄然成型,与各军种紧密结合。2002年,美军联合太空司令部并入战略司令部,统管三军太空司令部。在上层联军层面,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拥有太空作战指挥权,负责计划和实施太空作战;在具体军种层面,陆军设有太空和导弹防御局,空军设有太空司令部,海军设有舰队网络司令部。这些机构在战时为各军提供战役战术层面的太空支援。
早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太空力量便为美军作战行动提供了关键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气象等服务,帮助美军形成战场单向透明的优势。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卫星总数达167颗。
现在美国陆军编有2个太空作战旅,海军编有第10舰队,空军有专司太空战的第14航空队(辖4个联队)。此外,还有大量的商业卫星公司,为美军提供卫星服务。截至2017年11月,美国有803颗卫星在轨运转,几乎占全球卫星数量的一半。这其中,军用卫星达500余颗,包括侦察、通信、定位、导航、气象等功能,不仅能够监视其他国家的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标,还能监视其他国家卫星目标。
今年4月10日,美国发布新版《太空作战》条令,首次提出了“太空联合作战区域”的概念,明确太空是与海、陆、空类似的作战域,旨在推动太空作战深度融入联合作战,集中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备战太空的新动向。
特朗普此前也曾多次公开宣布要组建太空部队。今年3月,他在加州空军基地发表演讲时预告:美国军队中将增加一支“太空部队”;5月1日,特朗普重申:“我打算增加一个新的军事部门,那就是‘太空部队’。”6月18日,特朗普下令美国防部立即启动组建太空军的进程。那时他就透露过太空军将独立于空军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的第六军种的想法。
为何美国要建太空部队?黄志澄说,这是因为美国认为太空是一个战略制高点,可以侦察到全球战略部署。可以说,从太空中对地面和大气层中的目标进行攻击,犹如“上帝之杖”泰山压顶。从克敌制胜的单纯军事角度来看,在太空部署武器对于任何国家充满诱惑,为摧毁敌人提供更大可能性。而太空部队无非就是整合现有太空军事力量,不论是支持卫星运转的部队、太空战的演习中心,还是航天部队人员的培训等环节都早已存在。
黄志澄说,既然美国已经拥有执行太空军事项目的相关部门,为什么还要建设独立的太空部队呢?回顾美国的军队建立历史,这点也不难理解。早期版本的空军也没有成立独立的部队,而是隶属于美国陆军航空兵团。然而随着飞机技术的进步并在运输领域成为主流,美国国会认为需要成立一个能够解决该领域独有问题的专门机构,因此美国空军在1947年成立,成为美国的第五个军种。美国军方认为军事领域对于航天业务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太空部队的建立将使空军专注于航空事业。
不过对于美国空军来说,将太空部队从空军中划分出去对空军目前的发展颇为不利。因为空军目前掌管着约九成的军事航天经费、项目和人员,空军每年在未分类的太空项目上花费超过70亿美元。损失这样数量庞大的经费,无异于是对空军实际利益的“割肉”行为,因此美国空军自然不会轻易交出太空部队的控制权。因此,成立太空部队,各方还要经过漫长的磨合。尽管如此,美国提出的太空部队计划依然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其将给太空的和平与安宁带来的威胁。
争夺太空技术进步了文明退步了
网络战将成为太空战前奏
太空是一个公共领域,像公海一样,不属于某一个国家,所以任何举动都带有全球性。黄志澄认为,正因为太空中没有领土、领空或是领海的概念,美国认为打击了卫星就侵犯了主权,一旦其太空资产受到侵犯,需要有报复的能力。
事实上,各国对太空的探索和实验让这个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像是一个战争地带,轨道上飞行的碎片越来越多。据美国航空航天局估计,地球轨道上太空碎片的数量至少有1亿件,移动速度可达每小时28000公里,足以损坏卫星或火箭。
目前空间资产主要是卫星,美国500多颗军事卫星在天上十分脆弱,易攻难守。黄志澄解释,卫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之后会按照一定轨道运动,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如变换高度,但却不能像飞机一样大幅度机动,很难变换轨道倾角,无法隐身;同时,卫星不像军舰那样可以携带武器,面对太空碎片的攻击几乎等同“飞不动的呆鸟”。
而这些太空垃圾往往不仅仅是碎片那么简单。一项名为“太空监视网”的美国军事项目仔细追踪和监控着约两万件太空垃圾,既有火箭助推器这样的大件,也有宇航员遗失的钳子这样的小不点,不过监控到的一些结果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一些貌似废弃的碎片似乎复活了,有的飞行器甚至偏离线路,靠近包括商业通信卫星在内的其他物体的自控空间。2008年,美国测试了自己的反卫星导弹,并击落了一颗偏离轨道的间谍卫星。
黄志澄说,未来的战争首先在网络空间打响的可能性更大,在网络中通过发动网络安全攻击来干扰对方的信息系统。而网络空间与太空的卫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太空战也会立即跟随发生。为什么太空会是一个很关键的战场?因为目前的战争高度依赖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导航、侦察、监视、通信、预警还是气象等功能,卫星都起到了重要的关键作用。
目前的卫星系统都是比较脆弱的,它的防御装置很少,防御手段也不多,因此卫星很容易受到攻击。它本身不具有飞机那样的机动性。它是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的,可做的轨道机动也是极其有限的,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被锁定。此外,目前的卫星都不是隐身的,它自身也没有武器装备可以保护自己,所以是比较容易受到攻击的。
从公开的情况来看,美国目前首先要对太空目标进行大量监视,他们把这叫做“太空态势感知”,并把它作为发展太空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强化自身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并把它作为发展太空的军事战略的首要任务。黄志澄说,在反卫星武器方面,美国主要是利用反导的导弹来打卫星,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另外就是采用干扰手段。至于是否有诸如激光武器之类的手段,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还无法证实它们已装备部队。
太空军事化有违全球共识
在黄志澄看来,各国对太空的争夺早已开始。1967年,美国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条约中禁止各国在地球轨道上部署核武器和任何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事实上太空早已成为战争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调集70多颗卫星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手术刀式的作战。而且,这些部队前线总指挥传至五角大楼的战况,90%是经卫星传输。这对之后的作战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中禁止在太空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对于常规武器并未特别规定。2002年6月,俄罗斯联合中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议签署条约,禁止向太空部署任何武器,不对他国卫星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遭到美国拒绝。2005年,160个联合国成员国表决支持禁止向太空部署武器的提议,再次遭美反对。
“正因为现行条约还没有对常规武器进行约束,美国一直在根据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它现在推出的一些举措也是在打擦边球。”黄志澄说,美国一直在做太空战的技术储备,比如美国正在研发分布式的小卫星,你打掉一个他还有很多个;此外,美国还在考虑发展卫星的隐身功能,实现卫星的逐步隐蔽。“从特朗普上台以后发布的国防战略、太空战略以及准备成立天军来看,在美军的眼里,太空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
美国的天空战准备,也是与全世界和平开发太空的共识背道而驰的。与美国不同,现有的国际合作空间站,包括中国在建的空间站,主要目的是用于科学实验,是人类进一步向月球、火星进发的一个试验基地,都是在为和平目的服务的。但美国的太空战计划,显然对和平利用太空起到了破坏作用,黄志澄说:“虽然在目前的条件下,太空的军事化还不可能影响我们的应用卫星、空间站等太空资产。但是一旦发生太空战,由此产生的轨道碎片,必然会影响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的安全,也会大大增加系统的成本,例如空间站就要增设救生艇。”
太空战让人类倒退几十年
“一旦发生太空战,就将使人类倒退几十年,这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绝不愿意看到的后果。”黄志澄说。
在太空中进行一场针锋相对的导弹互射将立即对各国航天员带来直接威胁。几乎所有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都发生在近地轨道上,一旦在太空中发生战争,这个区域的空间碎片会达到饱和状态。如同数千甚至数百万颗子弹,它们的飞行速度足以贯穿国际空间站或计划中的中国大型模块化空间站。对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立即启动返回舱的返回程序,这个过程预计需要3分钟。
太空战争的真正危害在于它无法结束。那些空间碎片向各个方向飞去。以逃逸速度飞行的碎片将飞离地球并可能永远进入宇宙。那些向地球大气层飞行的空间碎片可能很快就会烧毁。但导弹与卫星碰撞后产生的数千或数百万块金属片,只会以每小时数千英里的速度飞越近地轨道,摧毁它们接触到的所有物体并制造更多碎片。最终,轨道上的大部分卫星将被摧毁。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现代科技架构的基础大部分都将不复存在,比如无法做天气预报,无法利用卫星导航,无法上网,人类的生活可能回到几十年前。即使战斗结束,想要拯救太空也为时已晚。因为无论战争持续数分钟还是数年,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将被战争清理干净。
黄志澄说,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太空战,人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特别是要加强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和预警能力,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克服卫星的脆弱性,并避免对卫星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力争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达成进一步的协议,要求各国都应该严格遵守在外太空领域的国际公约,避免发生太空战,将太空沦为未来的战场。太空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因为太空战一旦打响,很可能会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甚至于会引发危及全人类的核战争。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通过谈判,避免太空的武器化。
和平利用太空我们在做什么
在美国提出”太空部队”计划时,我们却在努力推进太空的和平利用。目前,我们的太空和平利用又出新举措——首次面向全球征集空间站实验项目。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空司已正式向全球发出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邀请。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欧空局等世界主要航天机构组成的国际太空探索协调组,在最新的全球太空探索路线中,已将中国空间站的实验作为验证深空技术和能力的关键步骤。
“这是中国空间站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中国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说。
黄志澄告诉记者,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对空间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进行实验,并为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工作积累经验。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空间站的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它进行广泛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可以在空间站中进行的科学实验项目包括太空生物学、太空医学、微重力科学、太空材料科学、太空通信技术、太空制造技术如太空3D打印等众多领域。
我国在空间站领域向全球征集实验项目,意义重大。黄志澄说,最理想的情况下,如果我国能联合世界各国合作,那么在技术上可以大大减少风险。今后,不能排除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以及全球的科学家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项目中来。黄志澄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提供的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开放性项目,对和平利用太空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