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评估之“净”是什么意思?
净评估之“净”是什么意思?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近年来,关于净评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我在远望智库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过不少文章了。但是,在学习研究与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同事和朋友不时地问及净评估之“净”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见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回答和解决。
有的说,评估有许多种,径情直遂地评估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净”呢?有的说,既然净评估可以称作“纯评估”,而且我们有官方媒体将美国国防部相关专职机构与负责人称作“纯估司”和“纯估司司长”,就叫它“纯评估”好了,为什么硬要坚持“净”的译法呢?有的说,净评估其实就是系统分析或量化分析,“净”原本就是其中应有之义,刻意在名称上加个“净”字岂不是多余吗?等等,源于“净”字的疑虑甚多。由此可见,净评估之“净”为何义,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确有专门研究与细说的必要。
我以为,净评估之“净”主要是“净值(净余)”“净尽(干净)”“净化”和“净差”的意思。
通常情况下,术语定义是研究相关命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起点。因此,研习净评估的人们关注净评估之“净”,也是当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评估就是评价和估计。按照“属性+种差”的定义法,净评估的属性是“评估”,它就是一种评价和估计。其种差就在于“净”。美国人在长期开发和运用净评估的过程中给“净”字赋予了多重内涵,也正是这个“净”字把净评估与其他评估区别开来。
顾名思义,“净评估”是相对于“毛评估”或“粗评估”而言的,它是除去假象和虚象、挤掉“水分”之后的评估。这只是对于“外界”的一个通俗的说法,也是十分粗浅的说法,真正要研习和掌握净评估,仅仅知道这个定义当然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要对其来龙去脉有个梗概的了解。
研究表明,净评估源于毛主席1936年12月发表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段论述,即:“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我注意到,美国(或美军)净评估方法正是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特别是这段论述作为其理论基础与核心实质的。我将美国(或美军)“经典的”净评估理论观点一一找来比对,居然都能从中找到根据。为此,我撰写了《毛泽东战略评估思维与方法研究——军事辩证法与净评估之比较》,并得到一些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好评,说明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发表将近两年时,也就是1938年5月,毛主席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可以说,这部著作对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相关论述作了全面和具体的运用。研究表明,《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就是我国(或我军)净评估的经典范例,也是美国(或美军)净评估的“蓝本”与“模板”。对此,我撰写了《〈论持久战〉:一份经典的战略净评估范例》,也得到一些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同样说明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16个字特别重要,时至今日还有一些领域工作以此为基本方针。毛主席非常在意这16个字,他在1937年7月发表的《实践论》中还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拓展和升华。他讲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我们一些专家、学者数典忘祖,总是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再回到前面那段论述。我在今年9月9日发表的《好的净评估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方法》一文中谈到过一些观点,这里再简短地说几句。
第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美国净评估之“净”的来源。只是美国人基于当时中美关系与“政治正确”考虑,不便直接引用毛主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个8个字罢了。于是,他们就在此基础上搞出一个“净”字来替代。台湾地区有学者基于两岸关系与“政治正确”考虑,亦不便直接引用毛主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话,不得已便从《四库全书》中搬出“去芜存菁”一词来替代,“意即将一个复杂的命题,透过机会、威胁、优势、弱势的分析评估后,所提炼出来的一个核心的关键因素与具体结论。”
第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净评估方法论的根本主张。对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8个字,毛主席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展开论述,因为在文章的开头他就说了:“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其实,他早在1930年1月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讲到:“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简言之,就是要从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他在1937年7月发表的《实践论》和1937年8月发表的《矛盾论》,以及其他著作中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第三,“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就是净评估的核心实质。研究 “双方的对比”,主要是作静态的比对,找出双方力量上(数、质量及结构等)的差异化或平衡与不对称。研究“相互的关系”,主要是作动态的衡量,着力分析双方行为模式(理论准则及运用等)的差异,研究双方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形式、状态和趋势、以及可能的结果。二者加在一起,就是既作静态的比对、又作动态的衡量,既作定性的比较、又作定量的比较,既要比较差异、又要权衡差异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再看净评估,它无外乎也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通过比较国家及其盟国与其潜在竞争对手在与军事平衡紧密相关的各领域的综合态势,对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进行全面性的、最终性的和描述性的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军事竞争的发展趋势,协助政府和军队高层拟定相应战略规划。
第四,“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就是净评估的基本程序与步骤。简言之,就是:一要将敌人的情况搞清楚;二要把自己的情况加上去;三要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四要形成评估(构成判断)结论。现行的许多净评估程序与步骤都是根据特定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充的结果。
当然,还有许多例子。仅就上面这段话而言,至少还有两处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其一,“……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句话,就让我联想起号称“五角大楼第一战略家”的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尔文·莱尔德的名言,他讲到:“简单说来,净评估与总体力量计划一起,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如何才能到达。”事实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就把“净评估”与“总体力量计划”整合到一起了。其二,最后一句话“——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这就不能不让我联想起美国净评估概念创始人安德鲁·马歇尔的说法,他郑重其事地讲到:“净评估可以在军队组织内的各个层级完成、平时与战时均可、集体和个人都行。”
现代汉语的“净”字有很多用法,相关词语比较多。例如:洁净、干净、白净、净化、明净、纯净、净土、素净、匀净、净口、红净、净余、净利、净重,等等。而“净”字与“评估”二字结合之后,相关认知与理解更为纷繁复杂。
台湾著名净评估专家潘东豫博士对此进行过简单的梳理,他在《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企业优势》中就讲到:“净评估”定义之所以混淆的问题,也是与‘净评估’中的‘净’字有关。并举例说:“照Rosen之观点,‘净评估’中之‘净’字,较趋向于影响国家安全诸因素的‘合力’的意义;而Eliot Cohen所引进的‘平衡观念’,则使‘净’的定义趋向于‘比较’的意味”。仅就中文来看,照此说法,初涉净评估者还真的会“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
潘博士接着讲到:“此与Michael Pillsbury在国内(台湾)的一项演讲中所指出的‘净’的意义为:(一)最终性的(final),(二)全面性的,(三)交战双方的分析,(四)对手的优势与劣势等四个涵义相较,会于人茫然不知所从之感。”这个Michael Pillsbury的中文名字就是白邦瑞。此人曾为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职员,也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为倚重的中国事务顾问。据说,他曾访问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并一次带走上百本军事刊物,对中国的态度由喜爱到猜忌,也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之一。但是,抛开其政治倾向不论,这“四点”倒是颇有见解。
首先,我想说的是,白邦瑞的“四点”包括了前面两个说法,因为这里“全面的”即为“合力”之义,而“双方的分析”就是针对双方进行“比较”。其次,以中文的含义来看,它也是众多说法中比较全面系统的一个。再次,我想说的是,并非只有无产阶级才读《资本论》、许多资本家也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同样,并非只有我们共产党人才读毛主席的书,许多朋友和敌人都是学习和研究《毛选》的,而且有的造诣还非常之深。白邦瑞是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中国通”。就上述这“四点”来看,他显然是学习和研究过《毛选》的。
其一,最终的(final)。“净”在这里指“净值”或“净余”,也就是“净结果”,或最后的评估结果。
“最终的”当然不是指评估工作过程中某一时的状态,而是针对某种趋势及其可能结果的最终判断结论。“因而构成判断”之后,才能“定下决心,作出计划”。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就讲到:“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净评估重在趋势研究,研究趋势需要观察一定的发展过程。由此看来,“最终的”不是一定要等到事情发生、发展到结束,而是评估可能的“净结果”。
其二,全面的(comprehensive)。这里的“净”指的是“净尽”或“干净”。是针对评估要素全面与否来讲的,强调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
毛主席讲到:“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这里“整个的”就是“全面的”和“整体的”,它是相对于“片面的”和“零碎的”而言的。评估的“取样”不全,评估结果就难以作到准确。
“全面的”在这里强调的是“不留死角”,或者“不遗漏重要因素”。暗含的意思是,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净评估就要研究体系与体系的整体对抗,而不是单元、单项的对抗。
其三,交战双方的分析。这里的“净”指“净化”,强调的是净化过程。净评估的重心就在于“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针对的是“敌我双方”,不是针对某一方或另一方。因为净评估的研究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实体。第二,针对交战双方“相互作用”的分析,不仅是静态的比对。净评估着力研究的是交战双方“行动—反应—再行动—再反应”的状态、趋势和可能结果。
这与目前盛行的国别(地区)评估只重一方的分析、只重静态描述是绝然不同的。
其四,对手的优势与劣势(strength & weakness)。这里的“净”指“净差”。净评估是平衡/不对称评估,它要研究双方的差异化/不对称性,以便发现问题与寻找机遇,有效规避对手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伺机把自己的优势强加到对手的劣势上,让对手为这场竞争付出代价。
这里强调对手而忽略了自己,又是为何呢?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讲到;“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显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针对的只是“敌方”。为什么这里也只强调了对手呢?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是,“不确实”怎么还可以“净”呢?毛主席说:“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
综上所述,我以为净评估之“净”主要是“净值(净余)”“净尽(干净)”“净化”和“净差”的意思了。
潘东豫博士在其著作中还讲到:“有人将‘净’翻译成‘纯’字之意义,更是凸显‘净评估’定义的模糊与抽象。”我以为,其实不仅如此,这个“纯”的译法还限缩了“净”的涵义,对于这一特定分析方法与形式而言,可以说就是“毒药”。
中文中“纯净”是不分家的,“纯”的译法有它一定道理。比如,“净利润”和“纯利润”,“净化水”与“纯化水”等,说的都是一回事。但是“纯”与“评估”结合,用以表达“最终的、交战双方的分析,以及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就非常牵强,特别是“纯”字不能表达“全面的——净尽、干净”的意思。
事实上,大陆相关研究机构很早就关注到美国净评估机构和净评估活动,就是因为翻译上的谬误影响了对净评估之“净”字涵义的挖掘,以致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净评估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与形式。我注意到,相关译法就有网络评估(网络法)、基本评估、全面评估、最终(最后的)评估、纯评估,等等,直到2000年以后才渐次出现“净评价”与“净评估”的译法。现在是时候“正本清源”了。
至于有人信口开河地说:“净评估就是系统分析”或者说“净评估就是量化分析”,那是不了解净评估的起源,不了解净评估早期的发展所致。事实上,净评估正是不满于早期系统分析仅重硬体——也就是可量化的事物,而忽略难以量化的事物,直至发展出“军—政模式”,净评估诞生。也正因如此,马歇尔的方法才被一些学者视作对兰德公司传统方法的“反叛”。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