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美国LRS-B轰炸机计划及其影响
转自: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作者:张 有
美国下一代轰炸机计划
(LRS-B)由来已久。1999年,美
国空军在其“远程空军白皮书”中
公布了“轰炸机路线图”,在此文
件中,将2037年作为下一代远程空
中打击系统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的日
期,同时,该白皮书还指出,空军
将推动轰炸机部队的现代化进程,
以确保其在未来40年内仍能执行
相关任务。2001年,美国空军正式
提出研发下一代轰炸机以替代年事
已高的B-52和B-1B,而此时距其
最新型B-2轰炸机服役仅仅过去短
短数年。当时美国空军认为,面对
各国日益升级的防空系统,B-2已
经无法完全保证顺利突破各国防空
网,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具备超音速
巡航能力、大载弹量、以及更强隐
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即最初设想
的“2037轰炸机”。
“2037轰炸机”计划将2037年 作为新型轰炸机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的时间节点,按照最初的设想,美 军老式B-52和B-1B轰炸机将在这 个时间点附近过时,逐渐失去可靠 的作战效能,而2037轰炸机正好弥 补因这两款轰炸机过时退役留下的 战力空白。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在 “2037轰炸机”概念提出后不久, 美国空军高层认为2037年太过遥 远,B-52和B-1B轰炸机还未到这 个时候就已经远远落后,因此着手 对原本方案进行修改。在2006年的 《四年防务评估》中,美军又将新 一代轰炸机的服役节点提前到了 2018年,即“2018轰炸机”。与之 前的“2037轰炸机”相比,修改后 的“2018轰炸机”是一种有人驾驶 的亚音速轰炸机,并不要求拥有超 音速巡航能力,显得更为务实和 低调。当时,波音公司、洛克希 德·马丁公司(以下简称洛·马) 和诺·格公司都曾针对“2018轰炸 机”展开过技术研究和竞争。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2018轰 炸机”项目就被终止,后来虽有所 反复,但最终还是未能躲过下马的命运。后来美国又提出了NGB (Next-Generation Bomber,新 一代轰炸机)计划,不过也是昙花 一现,最终被LRS-B项目取代。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分析家 格特勒于2014年撰写的一份简报来 看,LRS-B项目从预算安排上看 更像一个生产计划,而非研究与发 展计划,言外之意显而易见,这意 味着LRS-B项目已经进行了诸多 相关技术发展和测试工作。其实这 并不令人意外,虽然自冷战结束以 后美国并未真正立项研制过战略轰 炸机,但是相关技术的预研从未停 止,其中不乏安静型超音速飞行 平台(QSP)、未来攻击作战飞机 (FSA)、全球持续攻击(GPA) 等多个预先研究项目,就是用来研 究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使用的技术。
新型轰炸机在美军军事采购中
属于绝对的高精尖产品,虽然汲取
B-2的研发教训,LRS-B力求降低
研发成本,将单机价格控制在能够
允许大量采购的范围之内。不过,
由于采用大量的新技术,其价格还
是要远远高于其他常规武器平台。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新型LRS-B
轰炸机计划预计将耗资高达550亿
美元,是自洛·马公司十多年前赢
得联合打击战斗机(JSF,即F-35
战斗机)后美国最大的军机订单,
被认为是能够对未来美国军工格局
产生深远影响的项目。正是看中了
LRS-B轰炸机项目的巨大利润及
潜在前景,美国多家军工企业都对
此报以极大地参与兴趣,不遗余力
地提出自己的轰炸机设计理念和想
象图,这其中不乏波音、洛·马和
诺·格这样的世界级军火企业。
LRS-B轰炸机方案主要围绕三 个能力:1.具有大型且装载方案灵 活的载荷舱,能够携带美军现役及 未来各种武器;2.重视航程,可以 远程到达,实现全球打击;3.单价 采购费用控制在5.5亿美元以内。 为了获得LRS-B轰炸机项目,参 与竞标的波音和洛·马联合团队, 诺·格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新型轰炸 机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力求获得军 方认可,以拿到新型轰炸机项目。 从参与竞标的这几家企业所公布的 轰炸机方案看,基本上都体现了其 在轰炸机方面的最新设计思路,拥 有众多先进元素,且都采取了类似 B-2的飞翼式气动布局,为典型的 隐形轰炸机。波音和洛·马联合团 队曾于2008年公布新型轰炸机方案 并展出了缩比模型。从外型上基本 可以看作X-47B无人机的放大版, 造型颇为前卫。而诺·格公司的方 案相比之下则显得略为稳妥、保 守。美军在对几家企业所提交的方 案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诺·格公司 的设计方案虽不及波音、洛·马的 那般前卫,但研发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其较低的预期研发成本也深深 的吸引了美军方的眼球。2015年10 月27日美军正式宣布诺·格公司赢 得了美国空军下一代远程打击轰炸 机(LRS-B)项目竞标。新型轰炸 机将“允许空军在未来的高威胁环 境中实施行动”,美空军部长德布 拉·李·詹姆斯如是说。同时,詹 姆斯也称赞了新型轰炸机的选型工 作,这似乎是为波音和洛·马对此 次竞标失败的抗议打预防针。
此次招标,制造工厂的问题并 不进入筛选条件,但诺·格已经开始 了“麦哲伦”计划,这个计划可能 正是为LRS-B准备的大型载人航空 器制造中心,它位于佛罗里达州的 墨尔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国 的大型作战飞机生产基地似乎又回 到了几十年前的状态,都集中在了 洛杉矶/棕榈谷、圣路易斯和沃斯 堡,而“麦哲伦”计划,无疑可以 为美国的航空制造业注入一剂强心 针。这个计划建造的航空器中心, 占地面积接近70 000平方米,可容 纳1 500名工人,将于2019年完工。
诺·格公司是美国军工及高 科技巨头之一,其是由原诺斯罗普 公司和原格鲁曼公司于1994年合并 而成,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西福 尔斯彻奇市。诺·格公司旗下产品 众多,范围覆盖航空航天、军舰及 相关电子产品,明星装备更是数不 胜数,其位列全球五大军火企业, 同时也是美国国防部的五大军火供 应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名鼎 鼎的B-2隐形轰炸机也是诺·格公 司的力作之一。在航空装备尤其是 隐形轰炸机研发领域,诺·格公司 实力堪称雄厚,加之有着研发B-2 的丰富经验,美军新型轰炸机花落 诺·格说来也在情理之中。
尽管美军方对LRS-B轰炸机项 目的经费控制可谓“到家”,但美 军并不会以大幅牺牲新型轰炸机的 先进性能为代价。因为美国绝不会 容忍坐失轰炸机领域的“一把手” 宝座,毕竟轰炸机对美国来说也是 其维持全球霸权的一把利剑,在现 实利益面前美国可现实得很。
由于LRS-B项目是美军高度 保密项目,加之其目前正处于初期 阶段(概念设计),因此关于此型 轰炸机的具体设计数据目前无从知 晓。不过LRS-B轰炸机计划作为 B-2隐形轰炸机的后继型号,在技 术方面自然不能落后于B-2。结合 早前美空军对于LRS-B的设计要求 与美空军发布会现场公布的诺·格 设计图来看,LRS-B是一款采用有 人驾驶、双发的高亚音速隐形轰炸 机。而无人驾驶型还只是个概念, 不过美国空军考虑到新飞机的服役 期限,希望保留它。从体型上看, LRS-B要小于“前辈”B-2。B-2 轰炸机长21.03米,翼展达52.41 米,最大高度5.18米,机翼面积为 478平方米,空重71 700千克,最大 起飞重量180 000千克,配备4台通 用动力公司生产的F118-GE-110涡 扇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1 100千 米,可以实现洲际飞行。而LRS-B 装备两台类似于F135(F-35的 动力系统)涡扇发动机的动力装 置,预计最大载荷13吨(小于B-2 的23吨最大载荷,更与B-1B的34 吨和B-52的31吨相差甚远),无 空中加油情况下最大航程3 200千 米。据悉,普拉特·惠特尼公司 (普·惠)已经提出基于F135涡扇 发动机的PW9000发动机,未来有 可能成为LRS-B的动力配置。
气动布局 轰炸机由于体型 大于一般的作战飞机,因此良好的 气动外形设计尤为重要。从诺·格 公司所公布的LRS-B轰炸机方案 来看,该机采用飞翼式布局与翼身 融合设计。这种气动布局也运用于 B-2、X-47B、欧洲“神经元” 等多型有人/无人作战飞机。其座 舱、进气道与机翼布局和B-2极为 类似。不过,LRS-B在外观上与 B-2最大的区别在机翼后缘。B-2 采用的是锯齿形的后缘,看起来就 像两个“M”型字母,而LRS-B机 翼后缘则变成了一个“M”。这显 然是处于提高隐身效果的考虑,主 要是为了减小后向的雷达反射截面 积(RCS)。
飞翼机没有传统布局飞机的桶 状机身,它的装载区完全浸没在巨 大的翼内,因此其外形按照气动最 优的条件进行设计,整个机体都成 为一个升力面,同时去除了平尾、 垂尾等外形突起部件,有效降低了 浸润面积,有助于阻力的减少,大大 提高了升阻比,飞翼布局减少了起 飞重量,升阻比可提升,燃油消耗减 少,可提升战机航程。如果结合低 油耗的高性能涡扇发动机,飞翼机 理论上航程将大大优于采用传统气 动布局的同等体型飞机。此外,飞 翼式布局的一大亮点就是大大降低 了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提升隐 身效能,这对于增强轰炸机的突 防能力和战场生存性大有裨益。 LRS-B集成了飞翼机的诸多设计优 点于一身,其先进的气动外形设计 理念值得外界关注。
隐身性 雷达隐身方面,无尾 飞翼式布局采用高度一体化翼身融 合结构,中央段到外翼的曲线逐步 变薄,机体上鲜有较明显的突出结 构。此外,LRS-B采用内置弹舱, 优化设计的进气道和尾喷口等降低 全向雷达发射截面积。除了雷达隐 身,LRS-B还通过采用遮蔽式尾喷 口、涂装伪装色等措施提高飞机的 红外隐身及声隐身能力。其使用的 新一代表面隐身材料除了增强隐身 效果外,保养和维护方面也比B-2 有了长足进步。
LRS-B是继B-2之后的美军第 二款完全隐形设计的轰炸机,因此 其隐身性备受外界关注,也直接影 响着其技战术水平。B-2在隐身方 面已经具备极高水准,不过B-2始 研于上世纪80年代,受制于当时技 术条件所限,隐身技术无法企及当 今水平;同时B-2是为了突破苏联 防空体系而研制的,在经过数十年 的发展之后,目前俄罗斯及其他国 家的防空能力早已超过了30年前的 水平,不可同日而语。LRS-B研 发时间更晚,可以运用到更多最新 前沿隐身技术和研究成果,另外坊 间对B-2能否在未来长波雷达下保 持出色的隐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质 疑,LRS-B将在这一方面做出针对 性的改进和提高。综上,LRS-B的隐身能力有望大幅度超越其“前 辈”B-2。
态势感知能力 同B-2相比, LRS-B大幅度强化了B-2原有的 对地、对海探测能力,将配备更加 先进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电子战系 统、先进玻璃化座舱等美军战机最 新电子设备,电子战和态势感知能 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其电子战能 力超过美军现役F-18G和F-35战斗 机,航电水平相比B-2大大提高。 这将使LRS-B不仅难以被探测,还 能对敌方防空、指挥通信系统进行 强烈压制、干扰和欺骗,极大提高 其生存及进攻能力。据悉,LRS-B 将采用分布式孔径系统,包括有源 射频和无源光电系统,可以迅速完 成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探测,并且 可以用于大范围电子探测和侦察。 此外,LRS-B将采用性能更佳的 数据链,可以迅速接收上级的相关 命令,改变任务规划,攻击新的目 标,同时将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发给 上级和其他作战单元。
机载武器与打击能力 LRS-B 是远程、高生存力的轰炸机,能够 突破未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 环境并在其中作战。该机核常兼 备,将赋予美国空军在任何时间, 从美国出发对全球任何目标实施打 击的战略敏捷性。该机设计上采 用开放式架构,允许通过及时集成 新技术来回应未来威胁,并为该机 在寿命周期过程中实施竞争性升级 改造提供了机会。美国空军要求新 型LRS-B轰炸机具备发射美军现 役及未来多种制式武器的能力,包 括新型精确制导炸弹、多种联合 制导攻击武器(JDAM)、新型隐 身空射式巡航导弹以及今后可能 装备的高超声速武器。此外,考 虑到LRS-B的尺寸和弹舱相较于 B-2有所减小,为了不影响其武器 搭载能力,因此美国雷锡恩公司 (Raytheon Company)专门开 发了SDB2小直径炸弹专供隐身飞 机使用(非隐身飞机经改装后也可 搭载)。SDB2小直径炸弹虽然个 头较小,但威力丝毫不弱于传统炸 弹。该炸弹通常射程为65千米, 命中目标的元误差概率低于5米, 毁伤效果相当于传统910千克炸弹 (例如BLU-109)。B-2可以挂载 80枚SDB2炸弹,LRS-B可挂载数 量应该略逊于B-2。有信息显示, LRS-B还可以携带LRASM-A亚音 速远程反舰导弹等反舰武器,执行 对海攻击任务。LRASM,即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是 “远程反舰导弹”的缩写,是美国 海军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正在研发的新一代反 舰巡航导弹,该导弹射程大幅超过 现役180~240千米的反舰导弹。此 外,LRSO(远程防区外)巡航导 弹预计将于2030年左右投入使用, 具有隐身能力强、射程远(采用传 统技术时,射程可达2 500~3 000 千米;未来如果采用高超声速导弹 技术,其射程很可能超过5 000千 米)、突防能力强、打击精度高 (可达3~5米)等特点,未来也可 成为LRS-B的标配武器。LRS-B 搭配众多先进武器,可谓强强联 合,打击能力令人望而生畏。
在诺·格公司研制出B-2之 后,美军方的采购数量从原定的 132架骤降至21架,致使单价一路 飙升至24亿美元。若以重量级, B-2的重量单位价格比同等质量的 黄金还要贵重2~3倍,价格之高令 人咋舌。有了B-2轰炸机的前车之 鉴,令美军不得不重视新型轰炸机 的成本问题。
在LRS-B项目上,美军力求 避免重蹈B-2的覆辙,极为重视项 目成本和战机价格。为此,美军方 邀请了两名独立的政府成本精算团 队来监督项目,按照他们的结论, 如果生产100架LRS-B,每架轰炸 机的成本预计为5.11亿美元(按 照2010年美元计算)。美空军官方 2015年10月27日对记者表示,前任 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设定的目标 成本为5.5亿美元,按照2016年美 元情况则为5.64亿美元。LRS-B的 最初采购将会是5个小批量生产, 总计20架飞机,在这之前,会有 2~3架测试飞机。尽管LRS-B是 美国空军的最大采购项目之一,但 LRS-B将通过非常规采购程序进行 采购,即通过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 (RCO)进行管理和采购,这比典 型的重大项目采购流程更简化。
目前,美军并未公布与诺·格 公司所签署的合同细节,因而具 体价值还处于保密状态。不过, LRS-B的价格对其未来命运至关 重要。无论日后LRS-B采购数量 几何,有一条是不变的,即更多的 采购数量有助于降低单机价格,既 可以减少美军支出,也有利于增加 采购数量,扩大新型轰炸机机队规 模。对此,美军也是深信不疑。美 国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约 翰·麦凯恩在今年2月25日警告, 如果LRS-B项目合同中规定政府为 超支买单,他将不会为这一项目开 绿灯。可见美军不愿意接受LRS-B 成为“下一个B-2”。
LRS-B虽然在体型、有效载 荷、航程等方面不及B-2,但是凭 借其出色的隐身设计另加搭配各型 先进攻击武器,作战能力绝对不可 小觑。当前,美国军方正在发展 自己的即时全球打击系统(PGS, Prompt Global Strike),即一小 时内打击全球任一地方的常规作战 目标。该系统依托现有的前沿部署 部队、空军远征力量(48小时对全 球任何地方作出军事反应)和海军 航母作战编队(96小时对全球任何 地方作出军事反应),在60分钟内 对全球任何地方进行打击。其中, 高速运载工具是PGS的核心。目 前,美国设想及开发中的运载工具 包括弹道导弹(陆基与潜射洲际弹 道导弹),超高音速巡航导弹(美 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与国 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联 合主持研制的X-51A飞行器,配 备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飞行速度 逾6马赫,其在2013年5月1日的试 飞中实现了在5.1马赫数下稳定工 作210秒)以及太空部署的武器发 射平台(包括X-37B轨道飞行器、 XS-1空天飞机、“猎鹰”HTV-2 飞行器)。在X-51A此前的试飞 中,就有一架B-52H轰炸机在高 空释放由助推器和验证机组成的 X-51A试验系统,证明了大型轰炸 机可以作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投放 平台。而LRS-B一旦问世投入使用 后,将作为空军远征突击力量的重 中之重,携带机载武器对目标快速 予以攻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空军提 出的“军火库飞机计划”设想中, 构思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其核 心内容是:用F-22与B-52配合作 战,F-22凭借出色的隐身能力作为 尖兵,为后面的“武库机”B-52 探路、开路,为其提供相应的战场 态势等情报,并清除威胁目标。而 B-52则根据数据链传来的信息, 有针对性地投射多种机载精确制导 武器,如空地导弹、“杰达姆”炸 弹、巡航导弹,对各种目标实施打 击。将F-22的隐身效能与B-52的 大载弹量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联 合打击,五角大楼的这一设想看似 完美,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由于B-52体型过大,且为非隐身 飞机,机动性较差,在高烈度战场 环境下容易被敌方雷达探测系统捕 获,并遭遇拦截和攻击;同时,敌 方也可根据B-52的位置判断出的 F-22的大概位置,随即加大搜索力 度,使其暴露目标。
未来LRS-B服役后,将很有可 能与F-22搭档,实现两种隐身作战 飞机之间的协同作战。虽然LRS-B 的载弹量不及B-52,但也可搭载 多种精确制导武器,轰炸能力应该 足矣。由于LRS-B隐身能力远超 B-52,其与F-22的搭配将给敌方 防空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届 时,美军全球快速打击能力有望进 一步提升。
在敲定由诺·格赢得LRS-B项 目后,预示着该项目又向前迈进了 一步,研发进度有望加快。美军希 望LRS-B能够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 服役,用来替换已近退役期的B-52 和B-1B两款轰炸机。针对LRS-B 的服役时间,外界有着不同的声 音。一方面认为美军轰炸机研发 基础技术雄厚,且早已启动相关准 备,因此10年左右的时间足矣;反 对方则认为LRS-B采用大量前沿技 术,某些甚至正在研发和测试中, 相关设备缺乏成品,而这将拖延新 型轰炸机的交付日期,使其难以 如期交付。从B-2的发展历程看, 其于上世纪80年代初立项研制,到 1989年7月首飞,直至1997年4月 服役,前后历时近20年时间。而 LRS-B的研发条件虽然远远优于 B-2,但想要将一款技术集成度如 此之高的轰炸机短期内研发成功并 使其投入现役也绝非易事。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LRS-B的 价格和采购数量。目前LRS-B的 预期单价为5.64美元,美军计划采 购100架该型轰炸机,不过这只是 美军的理想结果。具体到LRS-B 的研发和生产中,随着大量新技术 的注入,LRS-B的单价可能会随 之抬高,而不是一成不变。同时, 从B-2的发展经验来看,LRS-B预 计100架的装备数量也颇为乐观了 一些,届时美军是否有维持100架 LRS-B机队规模的需求和能力还是 个未知数。而要想一探LRS-B的具 体性能和“庐山真面目”,恐怕只 有到其真正以实机状态展现在世人 面前之日了。种种一切,值得我们 认真研究和持续关注。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