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技创新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中国科技创新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潘教峰


  回顾中国科技创新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重要战场。面对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飞跃,应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更加坚定改革的勇气、智慧和定力,把握时代脉搏,应对问题挑战,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和国情的科技创新康庄大道。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世界格局、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逐步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体制。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创新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研布局,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系统总结中国科技创新走过的道路,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拨清迷雾、校准方位,更加坚定地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

战略规划引领,持续加大投入


  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大势,制定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方针战略。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新中国诞生之初,科技基础极为薄弱,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指引中国科技事业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8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央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判断,确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指引中国科技事业奋起直追、全面提升。第三个阶段是1998—2006年,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第四个阶段是2006年以来,面对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和中国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局面,中央确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指引中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2016年,中央确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启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征程。
  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确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规划蓝图。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科技资源补足国家建设最急需的科技门类,“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确定了57项“国家的、重要的、综合的、长期的”任务,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面对世界高技术发展的态势,制定《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进入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批重点领域。为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大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强调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明确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引导社会各方持续快速加大科技投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快速增长,连续20多年保持年均19%的增长速度。2015年,中国研发投入的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央和地方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投入分工。中央投入重点在战略科技领域、公益性科技领域和基础前沿领域。地方投入重点在富集各类创新要素,培植区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已形成稳定多元的研发投入机制。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3733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78.5%。基础研究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源泉。近10年来,中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额以年均增幅近15%的速度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15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75.5亿元。对国家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等计划开展竞争性科技研究。

打造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科技创新关键力量,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新中国成立时,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经过10余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中科院、高校、产业科研院所、国防科研院所、地方科研院所5路科技大军。1998年中科院开始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带动中国进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阶段。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上升,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增长迅速。知识创新体系效能明显提升。中科院在2017年“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中排名第11位,北大、清华在多项排名中进入世界大学百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军民资源朝着充分共享、有机互动、有效转化的方向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特色鲜明。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蓬勃发展。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服务载体蓬勃涌现,向着专业化、细分化、链条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提升科技创新产出质量和效率。中国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松绑,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完善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税收政策等,确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推动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的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近年来,中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加70%,被引用量首次超过德国、英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大幅跃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成就举世瞩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效率大幅提升,智能终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出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实施,促使东北、华东重要工业基地,北京、上海、西安等科技中心的形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借助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三大创新极。随着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深入,中国开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1988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办,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地区自主创新,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等中部区域开始崛起。2015年开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推进跨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构筑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总体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始于1984年,初期重点遴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团队和学科予以支持,2006年后通过产研、军民、区域合作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目前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0余个,覆盖基础学科80%以上。支持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工程技术类科技创新基地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支持各行各业的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

建设人才队伍,营造创新环境


  释放人才资源创造智慧,建设庞大的高端科技人才队伍。新中国成立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纷纷归国效力,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201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3.6万人,博士毕业生5.8万人,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人数累计达到519.49万人。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人,外国来华留学生达48.92万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集聚效应凸显,吸引到一批高技能国际人才。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日益完善。从科研人员最为关切的经费使用、成果评价、薪酬激励、项目管理入手破除束缚,引导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创新的质量、价值和实质贡献。
  破除束缚科技创新障碍,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立法规范、政策制度、科技服务等多方面逐步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障碍,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法治体系基础,以大量的科技专门性法律和相关配套法律为主干,以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科技法律法规和规章建设为运行保障,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完整系统科技法律体系。从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建立,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制度得到调整和加强,政策法规日趋成熟,逐步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力度和范围逐步加大,形成创新支持政策、行政支持政策和财税补贴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科技服务从中介服务政策起步,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科普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取得成效。
  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提高科技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引进走向共同研发,从合作交流走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科技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科技合作国际化趋势加强,中国积极推进开放式自主创新,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进而牵头创立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全球化和知识传播。
  通过多年艰苦奋斗,中国科技创新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回顾中国科技创新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重要战场。面对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飞跃,应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更加坚定改革的勇气、智慧和定力,把握时代脉搏,应对问题挑战,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和国情的科技创新康庄大道。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卫星 混合战争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