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军事强国之间太空战略制衡中,面对强大的空天军事威胁,果断以电子战达成有效进攻反制以抢得先机是取得作战主动的有效手段。
发挥电子战攻方优势,争取太空战略主动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技导报 Author 黄学军,单树峰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来源:科技导报(STReview)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 年第4 期
作者:黄学军,单树峰
航天领域的巨大发展与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太空正逐步成为现代战争新的制高点。电子战在太空领域的发展为大国间的太空制衡战略带来新的挑战和启示。《战争论》中关于“防御者可以坐得其利”的观点已被颠覆,攻击方相对于防御方具有非对称的优势,这一特点对研究未来太空战略制衡力量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攻方先发制人是进攻这种作战形式与生俱来的特征,但攻方主动并不一定导致攻方具有优势,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导致攻守双方优势地位交替演变。例如机关枪的发明并投入实战运用之后,通过大量消耗进攻一方的有生力量达成己方作战目的,使防御一方具有相对优势。以坦克、装甲车和飞机构成的机械化立体攻击集群出现后,防御方的这一优势即不复存在。
自 1980年美国空军中将格雷厄姆提出制天权理论以来,关于太空作战的军事理论不断创新,为大国间太空战略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2015年,俄罗斯整合空军与航天作战力量建立了空天军,担负着国家空天领域的值班任务;2013年,日本通过《宇宙基本法》,组建网络空间防卫队,企图抢占网络和太空主动权;2018年6月 18日,美国总统下令国防部启动组建太空军。各国都在抢抓国际上“禁核不禁天”的机遇,加紧步伐争取在太空的战略制衡中赢得主动。
随着电子战向新型作战空间渗透,不断创新的电子战形式和不断拓展的太空作战领域,促使太空电子战优势由传统战争的防御方转向攻击方。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战争往往首先从太空发起,在太空传感器截获详实的情报信息后,开始展开打击行动。因此,传统军事强国在长期太空军事力量制衡中面临太空传感器被首要打击的现实情况时同样心存畏惧。美国军队在《反制空与导弹威胁》中明确指出:进攻性防御作战行动是防空反导的首选方式。在新时期军事强国之间太空战略制衡中,面对强大的空天军事威胁,果断以电子战达成有效进攻反制以抢得先机是取得作战主动的有效手段。
在太空力量发展的战略制衡中,攻方的主动与防御方的被动对比使战争的优势向攻方倾斜。对比电子战在太空领域攻守双方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可能趋势,在夺取太空领域主动权的斗争中,运用电子攻击达成攻方优势有以下4个现实可行的途径。
提高电子战攻击时效
传统作战中,常规力量为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往往会出敌不意、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致命性打击。与常规火力作战相比,以电磁能为攻击手段的电子战在截获目标、把握战机、实施打击各方面都具有更高的作战时效性,一次有效地打击实施可能只需几毫微秒。在应对空天飞机等高超声速目标时,电子战的高时效性特点将有助于应对此类太空“时间敏感”目标,在快速反应、捕获瞄准、打击加固目标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全新作战领域和维度的信息化时代,战机把握的时效性和目标打击的突然性必将在太空领域电子战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丰富电子战攻击手段
当前,太空系统面临多种电子进攻威胁,攻击手段主要有 3类:一是链路干扰技术,即对太空信息系统的星地和星间链路进行电子干扰,主要包括:对上下行数据进行干扰、对测控链路干扰;二是载荷干扰技术,即对太空飞行器平台所携带的载荷进行干扰,主要有大功率噪声干扰、虚假信号干扰、反弹式干扰、烟雾/红外有源干扰以及激光照射干扰;三是平台攻击技术,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技术、动能武器技术和卫星捕获技术,综合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电离以及高速飞行器产生的撞击和卫星自主机动抓捕等综合效应,用以摧毁太空电子设备。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太空侦控网络体系的攻击手段。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表的关于太空问题的研究报告《第二个太空时代的冲突升级与威慑》中论述了使太空威胁复杂化的若干因素,包括:太空速度与距离使得威胁感知与损害评估难以及时准确,攻击难以查证和溯源,攻击卫星一般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太空无国家主权属性等。
加强电子战封控威慑
未来,太空威慑将与网络威慑、核威慑等共同构成未来作战中的战略威慑体系,太空制衡中所取得的优势将配合政治、外交斗争,达成威慑主要作战对手、慑止强敌干预的目的。电子战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正推动传统威慑理论发生变化,通过调整太空机动和布势、组织太空信息对抗和地基反卫演习,显示己方的太空攻击能力和作战决心,向对方传递明确的威慑信息。有了强大电子进攻能力保证,通过在局部区域夺取制天权,达成有利的战备攻方优势,给对方以强烈震慑,使其产生不安和疑惧,迫使对方不敢贸然行动。时至今日,美国太空作战“施里弗”演习已举行 12次,有效传达了其太空作战的理论体系、力量体系和全域打击的实力。
破击电子战目标体系
由于太空主权的开放性和卫星轨道全球覆盖的特性,太空目标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攻方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战机的突然性更加剧了这种威胁。为有效应对这种威胁,除了加强平台防护和开发抗干扰链路,更应注意提前预警和有效防御。但是快捷主动的防御机制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必须准确预测攻击的特性,才能瞬间识别并准确预警;二是能够对可能的威胁做出有效地自主防御调适,同时保证即使预警错误,也不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从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太空技术强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两个前提都难以达成,后者则具有更大的技术难度。一旦攻方目的达到,打击效果对太空目标来说将是致命性的,即使可能修复,也需要冗长的周期并付出高昂的代价。
目前,在太空军事斗争准备中,中国虽然落后于美国、俄罗斯航天强国,但只要能够理性地分析胜战机理,辩证地把握攻方优势,就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在战略上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战术上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充分发挥攻方优势的非对称战略制衡强敌,重点发展电子战领域尖端创新技术,谋求在新的作战手段取得超越,争取在太空制衡中获得主动权,以确保国家太空利益安全。
发展地基反卫电子战装备技术
当前,美国、俄罗斯地基反卫星电子战武器技术相对成熟,主要武器装备包括:用于干扰卫星通信的卫星通信对抗系统、用于干扰星载雷达的雷达对抗系统和定向能反卫星武器。预计到 2020年,美军的卫星通信对抗系统将全面形成作战能力;地基激光器能够穿过大气层向低轨道卫星投射激光束,实现天基中继镜的设想,从而具备威胁中高轨卫星的能力;随着地基对星雷达干扰装备的完善和太空目标监视技术的发展,对雷达以及光学成像的侦察卫星的太空作战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依托地基武器装备依然是电子战实施反卫星作战的重要手段,这一领域的作战能力是中国亟需加强的关键方向。
发展小型卫星平台抵近攻击技术
与传统大型卫星相比,小型卫星具有研发成本低、应急能力强、功能模块化、组网迅速等诸多优点,拥有更高的战术技术性能。技术成熟后甚至可以用战斗机进行空中发射,极大增加了发射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小型卫星、微型卫星甚至是毫微型卫星技术特别适合电子战的抵近攻击,发射小型电子战卫星群对目标航天器进行伴飞,通过搭载高能激光和高功率微波等定向能设备或电磁轨道炮、大功率干扰机等杀伤载荷,完成摧毁或致盲的攻击任务。
发展网电一体综合攻击技术
“网电一体”是综合运用电子战和网络战手段,对敌卫星及其网络化信息系统进行一体化攻击,将是太空领域未来信息作战的必然趋势。它可对太空信息链路实施欺骗干扰的同时,在干扰信号中加载信息武器,使其同时具有网络攻击能力。这种攻击手段基于电子干扰与网络攻击的一体化设计,能极大提高太空信息作战的效能,随着电子战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概念化”的电子战攻击手段将会高速发展并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实战中。
发展即时反应天地往返技术
目前,天地往返技术仍是中国航天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如果拥有快速响应、长期在轨、大范围机动、按需往返等特性的可靠太空平台应用于电子战,太空电子战平台将与地基电子战平台高效融合,在武器的能量补给、软硬件更新维护、大范围机动捕获目标、全时控守打击方面将显著提升战斗力水平,具备遂行全域打击、在轨修复、应急支援等多样化作战任务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战的效能。以高效地反应能力掀起太空电子战武器装备投送革命,抵消强敌“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达成对敌非对称性的战略制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战法训法研究探索,提升航天发射和作战能力,融入全军联合作战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冷静客观地认清中国与太空强国间的发展差距,既不盲目自大,也不错失发展机遇。中国应充分发挥电子战在太空领域的攻方优势,深入研究未来战争在新的领域和维度的制胜法则;重点发展太空电子战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形成非对称战略制衡优势,使电子战在新的战场赢得发展先机,成为联合作战体系中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和维护国家太空战略制衡主动权的重要依托力量。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 卫星 | 混合战争 |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