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志迎: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选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思派 Author 刘志迎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转自:三思派(Science-Pie)

本文来源于《中国创新50人笔谈》书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志迎


突破现有创新体制各种限制和路径依赖,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道路,是促进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自主创新成为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和根本要求。中国尚有大量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多个基金课题研究,提出了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选择,以资参考。 


“中国梦”是国家复兴梦,是中国人的强国梦。强国梦的实现首先是实现经济强国梦,经济强国核心实质是产业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来看是技术竞争力。在科技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人一直在追寻科技强国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尽管建立了中国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初步基础,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大科学工程),但总体上看,大多数领域科技进步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改革(抑或制度创新)和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体力消耗,中国取得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的成绩。虽然科学技术进步在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缺乏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产业技术“受制于人”及其原因


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将推动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的现象。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受制于人”问题亟须攻克。当前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成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技术路径依赖

关键技术涉及很多相关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经过长久的摸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高抗风险能力、高创新能力及高组织能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而我国一些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诸多关键技术仍未掌握。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国内企业容易产生技术路径依赖现象。《科技日报》报道了数十个产业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现象,包括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依赖进口国外关键技术零件或部件,快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获取短期利润回报,却忽视了技术研发。发达国家掌控价值链高端,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形成了基本的低端产业生态。一旦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零件进口受阻,就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陷入窘境。

(二)原材料技术受限

很多产业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受限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更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缺少上游原材料技术的支持,导致难以和国外企业抗衡。如《科技日报》所报道,真空蒸镀机技术的差距在于上游核心生产设备的缺失,微球技术的差距在于国产原材料难以达到相关要求,航空钢材技术的差距也在于原材料问题导致超强度钢纯净度不足。“受制于人”的材料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材料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顶尖材料制造领域的发展更需要上游原材料技术的大力支持,上游原材料核心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

(三)技术科学研究薄弱

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还表现为技术科学研究薄弱。根据斯托克斯矩阵,巴斯德象限的技术科学研究是掌控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基本着力点。中国大学或研究机构只为写论文奋斗,有了论文,就可以获得所有的利益,而面向产业化需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互脱节,既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又缺乏产学研的相互协作。大多数科学研究都属于跟踪式研究,缺乏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或面向未来需求的原创研究。诸如材料技术,虽然中国的材料学论文远超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但“为论文而论文”的现象十分严重,实验室的成果没能转化为材料工业化的技术。企业着力于市场,高校着力于论文或实验室研究,中间缺乏机制或环节,导致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难以转化为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创新治理不善

中国的创新治理能力亟待提高,当前缺少法制化的保障,大量依靠“政策治理”或“文件治理”,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朝令夕改或者区域性政策的无效治理,没有给科技工作者一个稳定的预期。科技工作者或者企业没有稳定的预期,就必然产生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而无法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公共研发成果缺乏像“拜杜法案”这样的法律依据,仅仅依赖一个接一个的文件或政策,导致科研环境出现严重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企业或科技人员也就追求个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各种政策性的“名”与“利”诱惑科技工作者去盲目追求,使之忙于填表格、写申请、报材料、托人找关系,再加上科研经费管理过死,财务报账十分艰难,甚至比做研究还要困难,导致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精力难以集中在科技研发上,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在社会浮躁大背景下,科技人员也难免受到影响,可持续的研发和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必然难以形成。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产业链为主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主创新走过了“苏联援助+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大科学工程”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道路。目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两线作战”困境,即在高端领域中国产业升级受到欧美发达经济体阻击,在低端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场被东南亚等后发经济体逐步侵蚀。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整合的关键选择。无论是国家(区域)创新系统,还是企业创新系统都最终以产业链为基本脉络,前者必须落实到具体产业,后者需要上下游企业技术能力配合。因此,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创新系统(见图1)。 

图1 产业链视角的自主创新系统


一要调整国家创新战路思路,从以渐进性创新为基础的二次创新战略向以根本性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转变。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内核是根本性创新链式反应形成的新产业群(链),渐进性创新难以形成新产业链条,无法实现技术超越。因此,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创新系统,是从渐进性创新走向根本性创新的必由之路,促进其链式反应形成新产业链条,加速技术系统变革,实现技术—经济范式变更。二要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由以区域集中规划向以产业链集中规划的创新模式转化。传统以区域集中规划的创新模式忽视了上下游产业间技术耦合关系,导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无法突破,仅仅实现了区域政策统一下的创新促进,无法实现产业整体创新。因此,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创新系统,就要以产业技术链升级为导向,集中规划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产业整体技术升级。三要高度重视自然基金指南编写,尤其是偏向工科的学科,要由各行业领军企业与专家教授共同提出自然基金指南,使研究真正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四要调整创新政策制定思路,从以支持区域发展为导向转变为以支持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构建沿产业链的创新政策支持系统,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

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中国自主创新路线图


产业技术升级是以产业链为主线的自主创新过程,是沿产业链上下游顺序推进或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上游产业技术水平滞后,下游产业升级则难以实现,沿产业链上下游顺序推进是因为上游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了下游产业技术升级;沿产业链上下游顺序拉动是下游产业面向需求升级,并拉动上游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下游产业需要。每一条产业链实质上是由上向下嵌入的产品组成的链,即产品链;每一条产业链环节都有与该环节产品对应的关键技术,即技术链;每一条产业链环节的关键技术都需要相应的研发,从而形成研发链;每一个关键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研究,按后熊彼特主义,可称为创新链,如图2所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不是产值,更不是政府支持的产业投资,其实质是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掌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梳理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分析产业链上下游每一环节产业,透彻把握上下游产业关系,按照上游产品嵌入下游产品的基本逻辑,清晰把握产业链每一环节产品;再根据产业链每一环节产品,分析其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列出每一环节关键产品的关键技术需求,面向这一需求,提炼出重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形成研发链。每一条产业研发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链升级。如在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分析中发现,产业链第三环节(3)属于产业链关键环节,P3为I3的关键产品,T3为P3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RD3为T3的研发,围绕RD3就必须进行基础研究(FR31)、应用基础研究(AFR32)和应用开发研究(ADR33)。

图2以产业链为主线的自主创新路线图

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



(一)构建以产业链纵向技术关系为基础的“链合”创新路径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缺失是阻碍中国产业技术链升级的实质,而究其原因在于上下游产业间复杂的技术耦合关系。构建以产业链纵向技术关系为基础的“链合创新”路径,一要建立有利于“链合”创新的组织形式。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提供公共研发基础设施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以产业链纵向技术关系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协同。二要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促进“链合”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归属、获取、转让等机制,为促进“链合”创新主体间知识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处理好不同主体间利益关系,激励不同主体参与“链合”创新意愿;建立以产业链为主导的创新业务管理组织,对“链合”创新中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激励、研发资金的投入进度和数量、研发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整合利用等问题实行统一协调管理。三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由根本性创新引致的新兴产业,是依赖创新驱动的技术系统变革之关键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突破上,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因此,构建“链合”创新路径,应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以推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涌现。

(二)构建沿产业链的“竞合”创新路径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小,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随之提高。构建沿产业链的“竞合”创新路径,形成有利于竞争性企业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一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既是产业链各环节不同产业技术创新难点,也是构建沿产业链“竞合”创新路径的必备条件。共性技术开发具有外部性,往往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通过提供资金、制定政策、协调管理等手段,引导企业或直接投资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二要支持企业联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标准竞争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竞合”创新的重要内容。鼓励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模式,引导国内企业联合制定技术标准,发挥技术锁定效应,逐步形成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壁垒。三要维护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秩序。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规则是企业建立竞争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建立自律机制,主动提升竞争合作意识,共同建立和维护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秩序。

(三)构建沿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在技术复杂性日益提升、技术变革不断加速的当今世界,仅依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难以实现产业技术链升级。构建沿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一要建立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为节点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链上下游涉及的产业范围不同,导致各环节产学研合作创新重点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要构建以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为节点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包括以原材料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以关键零部件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以产品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和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二要深化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自然基金和科技重大专项的指南,要由行业领军企业参与,甚至是直接提出所需要解决的重大产业技术难题,实行“高等院校(含基础性研究院所)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研究院所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应用开发研究为辅,企业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的分工策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协同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不断巩固和自我加强。三要构建以产业链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产学研信息沟通机制,科技部门要建立正式的界面管理组织,定期组织产学研主体围绕产业链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需求进行研讨;定期发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目录,建立涵盖上下游不同产业的技术需求综合数据库;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包括合作联盟、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共建基地等)。

(四)构建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创新路径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缺乏高价值服务环节的中国制造业,其自身固有缺陷日益显现。构建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创新路径,一要促进生产性服务创新发展。支持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以集群模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建立技术联盟,扩大两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制造企业OEM向ODM升级;强化现代营销和品牌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撑创新性产品市场价值实现,推进企业OEM向OBM转型;二要促进消费性服务创新发展。利用众包(Crowdsourcing)、威客(Witkey)等互联网手段,探索用户参与创新的新模式,整合全球消费者智慧,为我所用,走出一条社会大众参与式创新之路。

(五)构建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整合的创新升级路径

从微笑曲线来看,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低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控制力缺失。构建向价值链高端整合的创新升级路径,一要支持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实施国际技术并购。国际技术并购能迅速掌握核心技术所有权,有利于向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和设计整合。政府要鼓励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企业国际并购相关法律法规,通过银行信贷、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形式,为大企业国际技术并购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二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中小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从产业薄弱环节进入,不断升级自身产品和服务,颠覆市场结构,突破现有技术—经济范式,向产业链顶端迈进。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加大对中小企业前期研究与开发和孵化阶段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向价值链高端整合。三要实现利用性/探索性创新在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利用性/探索性创新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探索建立二元组织结构,将适于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的两类组织结构及管理过程结合到一个组织中,积极进行知识的跨界搜索,将差异性元素注入企业知识库中,实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大力调整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减少“政策治理”或者“文件治理”,加大立法力度,不断充实完善法律制度。按照“依法治国”思想来推进科技创新治理。调查研究公共资助所完成发明的专利权的归属问题,建立类似于“拜杜法案”的法律,保障公共研发费用资助的科技成果得到很好转化,而不是依赖于文件或政策性规定,避免类似“褚健事件”和“付林事件”的再度发生,稳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预期,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上。在资本市场上,尽快导入“双层股权结构”的制度设计,企业可发行具有不同程度表决权的两类股票,创始人和管理层可以来得比在采用“固股同权”的股权结构下更多的表决权。将创新创业者的企业控制权置于稳固地位,避免资本驱赶真正创新创业者,从而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保障创新创小业者可持续的利益和企业家精神。


专家简介

刘志迎,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卫星 混合战争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