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纬地:网络武器对核与太空态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信息安全 Author 徐纬地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转自:中国信息安全(chinainfosec)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19年第4期

作者:徐纬地


一个时期以来,网络空间军事稳定问题,特别是网络武器对核、太空战略态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受人关注。本文以美国“主动抑制发射”(Left of Launch)为例,探讨网络武器对核与太空态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一、网络系统的武器化和网络空间的战场化对当今世界核与太空的稳定带来巨大影响 

(一)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很大,核与太空资产的规模和态势,仍是影响大国关系稳定的重要支柱 

正因为大国都认识到核对抗的严重后果,所以,它们都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太空资产对大国核力量的有效性关系重大,成为影响战略态势稳定的关键要素,大国也都对此非常敏感,都不会轻易触动对方的太空“奶酪”。然而,仍有一些国家,总是想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力量优势,在事关核与太空问题上做一些“打擦边球”的尝试。 

(二)网络空间正在走向武器化、战场化,冲击着世界核与太空的战略力量对比态势,影响着大国战略关系稳定 

网络空间军事行动具有低可视、难溯源、易抵赖特点。那些掌握网络技术优势的角色正积极探索网络空间的武器化,结果是推动网络空间战场化。就网络系统武器化和网络空间战场化而言,美国做得最早,走得最远,开了一些不好的先例。第一个例子就是 2010年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坛纳坦兹铀浓缩厂发动网络攻击的“奥运会行动”,震网(Stuxnet)病毒作为武器带来的物理破坏效应震惊了世界。另一个更近的例子,就是2016年美国对朝鲜的“主动抑制发射”网络武器攻击实践。 

(三)关于“主动抑制发射”

有关“主动抑制发射”,目前美方公开的信息不太多,但是,仍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大致轮廓:

美国参联会主席邓普西将军(Gen. Dempsey)在2013年提到“主动抑制发射”的努力。后来,它就被列入五角大楼的国防发展计划。 

“主动发射抑制”开发者是美国知名的防务承包商雷声(Raytheon Comp.)公司。其文件披露了一些相关的思路和内容。这一努力不仅可用来攻击对方的导弹发射,还可以攻击对方的国防工业系统。

2016 年,美国在朝鲜“火星-10”(Hwasong-10,美西方称之为“舞水端”Musundan)弹道导弹试射过程中反复试验了“主动抑制发射”项目,取得了一定成功。朝鲜舞水端导弹8次试射7次失败。 

“主动抑制发射”作为美国的反导项目,并不是纯网络武器。它主要是针对朝鲜相关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的过薄弱环节,动用包括网络攻击、电磁攻击和定向能攻击等手段,在对手导弹或运载火箭在发射前到发射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其发动攻击,导致使其发射失败。 

和对伊朗的网络武器攻击一样,美国官方对此还是采取类似“三只猴子”(不看、不听、不说)的态度。公开不承认,但是,私下里美方人员并不否认这种网络武器计划和实践。据美国官方人员说,到 2023 年前后,美国的“主动抑制发射”就可以形成作战能力。

二、带来重大潜在麻烦的成功

现在看,美国的主动抑制发射武器在朝鲜“火星-10”这个型号的导弹试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是非常有限的,而它带来的问题却很多、很大。

(一)不是“导弹防御” ,是在对方导弹点火前就对其进行破坏 

美国对朝鲜的主动抑制发射攻击,是在导弹防御的旗帜下进行,但是,已经不是防御。顾名思义,它是要在导弹发射前“打败导弹”。虽然导弹发射后也起作用,主要是在对方导弹点火前作手脚。毋庸置疑,这是先发制人攻击。主动抑制发射是打着“导弹防御”的旗号,对他国领土的军事网络攻击。

美国可以说,朝鲜发展弹道导弹是把美国当作潜在目标。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并没有成为现实。而美国针对朝鲜导弹的主动抑制发射却是实实在在的进攻性军事行动。很多国家都有矛盾纠纷,如果都这样做,世界将如何?因为朝鲜和美国有重大战略利益矛盾,美国就可以对朝鲜发动网络军事攻击么?这无法不令人想到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曾经讨论过“网络珍珠港”发生的可能性,担心自己再次遭到突然袭击。现在,真实的“网络珍珠港”发生了,而“网络珍珠港”的袭击者却是美国。 

在和平时期,两国并没有进入交战状态,主动发射抑制的本质,是对另一国家发动的无可抵赖的军事进攻。这是对他国主权的践踏,是对国际和平稳定的践踏。从效果来说,主动抑制发射攻击和动能攻击没有本质区别。如果真是防御,应该理直气壮,何必遮遮掩掩? 

(二)主动发射抑制的本质是剥夺对手战略报复能力,加剧大国战略关系的不稳定 

美方也许会说,其主动抑制发射能力只是针对朝鲜的。但是,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力。既然是武器,从理论上说,能对 A国使用,就能对B国使用。美国对朝鲜的主动抑制发射,不能不引起中国和俄罗斯等其他核武器国家的不安。美国的主动抑制发射计划和实践,无疑增加了大国战略关系中相互猜疑和戒心,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美国针对他国导弹核武器的网络攻击武器计划和实践,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有多种方式:首先,最起码的,是提高自己核武器和太空系统的网络和电磁防御水平,确保自己的核武器导弹和太空系统不被外来渗透和攻击。其次,针锋相对地发展自己的网络攻击武器,你如何搞我,我也如何搞你。考虑到太空系统的数字信号特点,特别容易受到网络武器的攻击。第三,可能采取非对称的对应,如扩大自己的核导弹武器库数量和类型,增加对手网络攻击的难度。 

可以肯定,美国搞的主动发射抑制,必然会导致大国战略关系的不稳定,很可能引发新的战略军备竞赛。

(三)“绿灯效应”“回旋镖效应”和“污染公共水源” 

美国的主动抑制发射计划和实践,很可能最终是得不偿失。 

首先 ,这可能引发以网络武器攻击他国的“绿灯效应”:当A国用网络武器攻击B国时,也就等于给B国用同样手段报复A国开了绿灯。C、D、E、F⋯⋯其他国家也可能效法A国或B国,在和平时期对自己的对手发动类似的网络攻击。从震网病毒攻击伊朗,到以主动抑制发射手段攻击朝鲜,美国作为网络空间的技术领先者,没带好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动用网络武器攻击他国最终可能带来“回旋镖效应”:当国际社会各成员都肆无忌惮地使用网络武器攻击他国时,始作俑者最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美国打出去的回旋镖最终也会打回到美国自己。事实上,美国恐怕已经尝到这个滋味了。 

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水源污染效应”:主动抑制发射使用的一个前提是切入对方的战略武器系统,包括制导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这其中可能包括污染供应链,在对方指控系统中插入恶意软件,并在一定距离上激活对方系统中的漏洞和后门⋯⋯这种不负责任地污染国际软件市场供应链的做法,无异于把公共水源当作自己的浴室和卫生间。其可能造成的可能恶果是,促使各国为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各自发展自己封闭的网络系统,建设独立的供应链,其结果就是将加剧网络空间的碎片化。 

美国发明了因特网,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美国在向相反的方向走,祸害因特网,加剧因特网的撕裂。美国要当因特网的终结者么?

三、网络空间的武器化和战场化,不可避免,也有局限

(一)一定程度的网络系统的武器化和网络空间的战场化,不可避免,但应该受控

回顾历史,任何新技术发现、发明,都会率先被应用在军事上,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不可一厢情愿,不可太天真。所以,一定程度的网络系统武器化和网络空间战场化是难免的。新技术先用于军事,然后运用到民事。这也决定了,防止武器技术扩散的努力,不能范围太大。否则,就会抑制该技术的应用。 

但是,新技术的武器化和战场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无所顾忌地扩展,必然是有限的。这里的关键是,在网络技术方面领先的各大国,究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网络武器。究竟是无限制地发展和使用还是有限地发展和使用?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武器的发展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不能太过,否则就要受惩罚。以核武器为例,这跟棒子太沉重,绝非随便哪个国家都可以扛得起,抡得开。但是,对大国来说,核武器真的就是越多越好么?从1945年到今天,核武器的作用可概括为三句话:没它鬼作祟,有它鬼不来,太多它就变成鬼。网络武器更是这样,搞点武器,保卫自己,不难理解,但是,若滥用网络武器,势必引发网络武器泛滥,最终导致网络空间的终结,还可能导致谁也用不成外层空间,结果就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二)网络武器有其优长也有其局限 

网络电磁武器可集成为硬件,主要是以软件和代码形式存在。它的攻击是信息攻击,要作用在某些硬件上才能发挥作用。换言之,网络电磁武器发挥作用,需要特定的战场环境。 

就军事效能而言,网络武器本身并不能直接造成多大的破坏效应。震网病毒作为网络武器,是作用于离心机,使伊朗的离心机在运行中因恶意控制而自我损坏;主动抑制发射,也是作用于朝鲜特定导弹型号的内部系统和部件之后才发挥效用。对于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辆“谢尔曼”坦克,这样的数字化时代之前的“原始”武器,网络武器很难找到作用空间。只有当它与其他合适的数字化武器装备相结合,网络武器才能发挥正向或反向的力量倍增器作用。而且,网络武器并非对所有的数字化设备都自动产生效应。它有点像个乘号,与0和1结合,没有啥作用,被乘的数大,它的效能就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将网络武器用于攻击核武器和太空战略预警设备,就意味着企图剥夺对方的战略反击能力,势必招致对方的强烈反应。 

网络武器成功,需要特定的条件。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网络武器是否都将保持高度“个性化”状态?能不能像普通武器一样标准化、制式化?就美国的“主动抑制发射”而言,对朝鲜的火星-10成功了,但是,对朝鲜后来的“火星-12”“火星-14”和“火星-15”作用如何?是没有使用还是不起作用或干脆用不了?很显然,美国现在不会对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三)网络武器,加强威慑还是降低威慑? 

大国之间,网络武器发展,最终将趋向均衡。你有,他有,我也会有。虽然在一定时间内网络武器、网络攻击可以发挥作用,从长期过程看,由于网络技术的门槛低,使用者范围广,网络空间大国力量对比的均衡化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一国有的,最终他国也会有;你能干的,他人也能干。 

网络武器能否有效威慑?网络威慑是否有助于战略稳定?网络武器的作战效能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不适合像核武器那样产生威慑效应。为了使网络武器产生威慑效应,就要使用它。所以,网络武器本身就是不利于稳定的。若拿石头与玻璃窗做比喻,与核武器领域只有几个大国有核石头的情况不同,在网络空间,很多非国家行为体手里都攥着大大小小的网络石头。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武器是很难起到威慑效应。 

现在,美国提出的网络威慑,是为防止别人攻击其网络而用各种手段来威慑。这就说明威慑与战略武器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威慑也并非大国的专利,有时中小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威慑更有效。总之,大国若寄希望于网络威慑来实现网络军事稳定的路,恐怕是走不通的。 

四、建立网络空间军事稳定:从哪里开始?

那么,网络空间的军事稳定,如何实现?与威慑思路相反,应该通过约束网络武器的使用来实现。 

(一)针对伊朗的“奥运会行动”和针对朝鲜的“主动抑制发射”,都是不利于网络空间军事稳定的冒险举动 

美国真的要追求网络空间的军事稳定么?如果真要,那么,美国就应该看到,对伊朗的“震网”病毒攻击和对朝鲜导弹试射的“主动抑制发射”攻击,都是在朝着破坏稳定的方向冒进。如果美国对俄罗斯、对中国发动这样的网络攻击,或者俄罗斯和中国对美国发动这样的网络攻击,那就不可能有什么稳定。 

(二)网络空间的军事稳定,从划定“不可触碰区”开始? 

划定网络空间的“不可触碰”区,首先意味着网络空间的武器化和战场化,必须接受限制。而且,这个限制不能是只限制对手不限制自己。换言之,各国都要有接受限制的意愿和准备。否则,网络空间不仅没有危机稳定,也没有军备竞赛稳定。 

所谓的“不可触碰区”,实际上也就是各方在网络空间的核心战略利益之所在。这首先是大国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并不一定是网络问题,但是,一定会映射到网络空间。对中国来说,政治体制稳定不可触碰,反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不可触碰,民族复兴的大方向也是不可触碰的;在美国看来,民主选举体制不可触碰,联盟体系不可触碰的,美国第一也是不可触碰的;俄罗斯当然也有自己不可触碰的地方。在这些问题上,目前各方存在严重分歧。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国家要求他国承认自己的“不可触碰区”,但是,却不接受别国的“不可触碰区”。 

如果美、俄、中、法、英、德、日、印等世界主要国家不能在这些重要的、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达成妥协,率先制定和遵守关于网络空间行为准则规范,那么,网络空间的军事稳定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换言之,网络空间军事稳定的解,在网络之外。 

(三)网络空间“不可触碰区”如何划? 

具体到网络空间,已经有人提出划定“不可触碰区”的各种意见和主张。具体是哪些地方不可触碰?有人说,金融系统不可触碰;有人说,电力系统不可触碰;有人说,战略指挥控制系统不可触碰;还有人说,供应链不可触碰⋯⋯ 

这里会有很多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这个网络空间的“不可触碰区”,在一开始,是划大些好,还是划小些好?其次要讨论的是,为何划这个不划那个?依据什么原则和标准来划设这个“不可触碰区”? 

各方可以就此提出各种主张和分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到深入讨论这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事实上,上述提到的“不可触碰区”,一些网络大国一直在悄悄地相互触碰,只是不承认而已。现在看来,这些“不可触碰区”的最终确立,一定是在大量的相互触碰与摩擦之后才能确立。这是历史的讽刺,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本文为作者依据在2018年11月27日巴黎第四次网络军事稳定圆桌(RMCS 4)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所有内容皆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单位。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卫星 混合战争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